周 勇,张 伟,单琛蕾
壮族武术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周 勇,张 伟,单琛蕾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壮族武术文化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来源于社会生活,受民俗文化、地域环境、地方政策的影响,体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和壮族文化烙印,是我国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武术之一。[1]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壮族武术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逐渐消失,壮族武术文化活动逐渐被遗忘,壮族武术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困境。本文以广西壮族武术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为研究起点,阐明其当代传承困境,以教育传承、自我的不断完善、2030全民健身为契机的推广等视角促进壮族文化的良性传承与发展。解决壮族武术文化面临的困境,不断促进壮族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
传统体育文化;壮族;武术;困境;发展
广西壮族武术文化具有明确的地域民族特色与地域群众的心理印记,有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价值和健身功能[1]。不过随着现代竞技体育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功利性经济与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现亟需将壮族武术文化产生与延续的基础,传承发展的地域环境、主要传承力量等进行深入探析,厘清壮族武术文化发展传承的困境,为构建广西壮族武术文化的持续传承与发展路径,为广西壮族武术文化的现代传承发展做出相应的建议。
现阶段壮族武术的徒手套路约有35套,类如擒攻大王拳、三桥手等,当然还有器械套路约有14种,类如九子连环棍、竹蒿枪术等[2]。壮族的在广西地区,因地理环境的影响,壮族武术最初以壮拳见长,后土司军事制度的介入后,使壮族武术种类不断发展壮大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壮族武术是在历史上有着深刻印记的传统体育项目。早在1976年。广西贵港罗泊弯地区出土的西汉时期漆绘铜盘,上绘有四组技击的人物形象,其中有兵器对打、徒手搏击,生动的描绘出在西汉时期广西地区的武术活动的印记[2]。壮族武术历史间隔可从我国明清时期的一个历史节点“改土归流”说起,我们把改土归流以前认为是古代壮族武术,其表现的文化内涵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制度有着深刻的联系。其“土司的军事制度”对古代壮族武术的影响和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实施军事制度后,军事制度当中的兵制兵法对壮族武术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从以个人技能水平的个人武艺转变为为适应大规模作战的群体性军事作战;兵种结构对壮族武术拳法的种类和习练方式有了很大的影响和促进。如明代壮族瓦氏夫人及粤右“狼兵”万里赴国难的事迹,使得明代的民间武术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以及戚继光在创立“鸳鸯阵”、练兵、还是军事见地,也是在瓦氏夫人的“岑氏兵法”中汲取到更多珍贵东西[3]。这就说明壮族武术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
不同民族因所处地域环境的不同,所采用的生活技能与生存方式同样不同。但在不同民族发展过程当中,都存在着同一个问题,就是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活动的发展都是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求[4]。壮族武术在发展的历程中受生存环境的影响,这时,人们为了生存,为了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活动,促进了当时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壮族的体育活动就是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壮族体育项目,其不仅体现了当时壮族人民的智慧,更体现了壮族人民敢于大自然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壮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出现也是如此,武术运动是我国武术民族体育项目的优秀代表,武术的分类众多、门派繁杂、地域差异明显[5]。壮族武术的特色明显,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最早见于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是人们在采集和狩猎不断衍生的肢体运动。后人们为了生存和追求美好的生活,人们赋予壮族武术特有地域文化。随着时代的更替,壮族武术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它象征壮族人民的勇敢、勤劳、敢于拼搏的精神。
壮族武术发展传承的延续环境主要受民俗文化影响。壮族因所处的地域环境及当地民俗文化的不同,民俗文化和地域性特征对壮族武术的促进有着深刻的影响。壮族的拳术多带有本民族的民俗文化特征,古代部落出征前大都带有本民族民俗特点的出征仪式[6]。如拜师、出征的祈福仪式。受民俗文化的影响和在历史的长河下,壮族地区虽然相对闭塞,但在与外部的交流中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在壮族武术拳法的命名上依旧采用符合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壮语命名,如“昂”拳、“度谷刀轴”(汉语老虎回头)、“度谷哈外”(汉语老虎咬水牛)等拳法动作,这就体现壮族自身的特点与文化[7];壮族武术的拳法风格受其本民族文化的特点、个体差异以及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壮族武术大都表现为:动作粗犷有力、架势沉稳、步法稳固、形象朴实、动作协调性强、多以手法见长,腿法较少、擅长腾空跳跃,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其中壮拳的拳法当中,腿法较少,这就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其壮族人民受地理环境的不同,山区居多,需经常攀爬,所以在动作的编排演练当中就需要根据其民族地理环境特点进行编排,符合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地域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军事硬实力的蓬勃发展,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新时代以来,国家积极采取各项政策,不断保护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壮族武术文化作为国家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壮族武术文化作为我国武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角度,我国对其传承与发展将十分重视[6]。国家政策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大力支持成为壮族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地方政策对壮族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样也是做出巨大支持与贡献,将壮族武术文化与当地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开展武术文化节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壮族武术的吸引力,提升壮族武术文化的知名度,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壮族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共同推动,仍然是壮族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首先壮族武术文化存在的社会环境逐渐消失,壮族地区长期处于原始部落时期,各部落之间时常发生冲突,为保护本部落的势力及安全,各部落均会组织身材强健的青壮年进行军事演练,之后,其训练过的青壮年,因精于武艺,成为“狼兵”[3]。明代开始,“狼兵”的武艺开始传承并形成独具壮族特色的武术体系,充实了壮族武术文化。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原始社会逐渐消亡,传统壮族武术存在的社会环境消失,壮族武术文化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壮族武术是基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历史的不断更迭,壮族武术的劳动生活背景发生着巨大变迁。少数民族生活具有聚居性,壮族人民在生活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的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壮族武术文化也在不断与其他民族发生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比如瓦氏夫人的双刀法传入中原后,与中原武术相互交流融合,创新后得以继续发展。虽然民族文化之间的思想碰撞可以促进武术文化的传承,但民族独有的武术文化特色却在碰撞中失去其原有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大众化[8]。
以壮族地区抛绣球为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抛绣球文化不断改进和发展,演变出高杆绣球等多种存在方式,同时又极具观赏性。随着国内旅游事业的大力发展,抛绣球文化逐渐取得一定的经济成果,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抛绣球文化,从而推动壮族人民不断传承与发展抛绣球文化,反观壮族武术文化,虽然具有观赏性。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也在积极支持武术文化的传承,但受地域及社会环境限制,壮族武术活动参与人数少,推广起来极为困难,武术文化传承也变得困难起来[1]。壮族武术文化传承困境正是由于其本质特性导致在现代环境下传承艰难,从近十几年时间来看,壮族武术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人们的影响逐渐消失,人们在经济功利性的本性影响下对这种传统文化持有的态度变得愈加淡漠和不愿参与。现阶段壮族武术身影只有在小的武馆或是在壮族文化展演活动还有出现。今天的壮族武术文化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外部政策和外界的支持资助。现阶段壮族武术文化的发展在延续上存在连续性不足,这样广西壮族武术文化的良性续存则需要在学校体育、2030全民健身工程、经济功用以及自我完善等渠道实现传承与发展[10]。
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首当其冲就是学校,学校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在学校教育当中传播壮族武术文化,开展壮族武术活动。(1)可促进壮族武术文化的传承;(2)可以培养出一部分壮族文化的传承者,为壮族武术文化的延续提供保障。(3)校领导要高度认可,这样学校领导才能真正将壮族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放到学校发展规划当中,这样壮族武术文化才能长期有效的发展[11]。首先,主管当地学校部门的政府组织要在学校教育当中大力支持和推进壮族武术文化进校园,督促和有组织的在学校教育当中合适的开展壮族武术文化活动,深化学生对壮族武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增强和发展壮族武术影响,使学生掌握和继承壮族武术文化内容。适当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给学生开展与壮族武术文化以及符合体育竞赛特征的课程,为弘扬广西壮族武术文化奠定坚实基础[1]。
壮族武术是具有地域、文化特征代表的传统武术,同时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地政府要重视并加强这一优秀且重要文化的推广。以2030全民健身的思想理念为契机,大力推广壮族武术文化,最大限度的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民众对壮族武术文化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认识,从而不断促进壮族文化的推广。政府相关体育部门联系文化部门、宣传部门,利用节日庆典等重大活动进行对壮族武术的展演,为壮族武术展演搭建一个舞台,促进壮族武术逐渐融入到人们的健身活动,进而促使其文化传承和传播得到长足的发展[12]。
壮族武术在早期是用于作战,其拳法古朴、力拙、动作简单且具有实用性,由多个动作组合而成,其衔接性,协调性,观赏性较差,竞技性特征缺乏[13]。当前为促进壮族武术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壮族武术已经逐步开始向竞技武术上靠,但其由于起步较晚,现阶段只是在本地区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比赛,为使壮族武术不断发展,逐步走向全国、全世界的赛场,在不改变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套路的编排,动作的演练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强[14]。其次当地政府联合相关体育部门,经常性的举办壮族武术比赛,组织更多的广大民众参与其中,并及时通过媒体传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壮族武术、了解壮族武术文化,从而不断促进壮族武术的发展。
基于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政府部门应该不断提高对壮族武术文化的重视,以学校教育为基石,不断深入壮族武术文化内涵,做好教育传承;以全民健身为契机,不留余力将壮族武术推向广大民众,促使壮族武术的发展与传承;加强完善壮族武术套路,以进入全国、全世界赛场上竞技为目标,不断提升壮族武术的影响和发展。
[1] 商汝松,蔡立健.广西壮族抛绣球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发展路向研究[J].体育科技,2016,37(04):95~96.
[2] 张延庆.从土司的军事制度看壮族武术的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92~95.
[3] 李吉远.明代壮族“狼兵”抗倭武艺考述[J].体育学刊,2012,19(01):114~119.
[4] 杨 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研究广西壮拳的保护与发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0.
[5] 李胜恒.壮族武术中的伦理思想研究[J].武术研究,2016,01(06):22~24.
[6] 杨 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研究广西壮拳的保护与发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0.
[7] 李 莹,李雨衡.土司军事武术的发展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2017,36(01):125~128.
[8] 杨尚春.继承与保护壮族武术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技,2009,30(04):23~25.
[9] 杨尚春,李胜恒.壮族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内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02):127~128.
[10] 邵钰淇.“一带一路”中壮族传统武术的“文化纽带”作用——关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系列研究之二[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06):28~31.
[11] 黄友军.壮族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广西百色市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4,27(06):98~100.
[12] 余学农,梁宇民.云南壮族苗族传统武术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04):21~21.
[13] 秦炜棋.浅析花山岩画中的壮族武舞[J].武术研究,2010,07(09):22~24.
[14] 黄尚军.武术传承与文化生态[D].华中师范大学,2016.
On the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of Zhuang Nationality
ZHOU Yong, ZHANG Wei, SHAN Chenlei
P.E. Schoo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and unique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the Zhuang Martial arts, which originates from social life, is influenced by folk culture,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local policy, embodies the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Zhuang culture brand, and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minority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our country. However,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modernization and the invasion of Western Martial arts culture,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of Zhuang Martial arts are gradually forgotten,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of Zhuang nationality is confronted with the dilemma, this article takes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of Guangxi Zhua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 expounds its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predicament, with the education 2030 the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for the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healthy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huang culture. To solve the dilemma faced by Zhuang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of Zhuang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Zhuang nationality; Martial arts; Difficult position; Develop
1007―6891(2018)04―0023―03
10.13932/j.cnki.sctykx.2018.04.06
G80-054
A
2018-03-17
2018-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