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黄梅
[摘要]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和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和开放性的对比研究方法,将该院2016年4月—2018年6月住院的84例T2DM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使用诺和锐30治疗42例(A组),一组为诺和灵30R治疗42例(B组),两组均采用每日早、晚餐前两次皮下注射方案,为期12周,比较两组患者空腹、早餐后2 h、午餐后2 h、晚餐后2 h、睡前和凌晨3点这6个时点血糖的变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糖控制达标所需要的胰岛素用量、低血糖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HbA1c、三餐后血糖、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总体用量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诺和锐30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且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总体疗效优于诺和灵30R。
[关键词] 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门冬胰岛素30;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10(b)-0074-02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挽救了全世界数以万计的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而到了第二代人胰岛素的投入使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规避了动物胰岛素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但由于人胰岛素药效作用曲线相比人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作用曲线仍有很大区别,有些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会出现过敏情况,同时出现全天的血糖大幅波动,在大剂量注射时极易诱发低血糖,而小剂量注射时空腹血糖又难以控制,并且注射后需要一定时间起效,患者依从性很差,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很高[1]。因此,大部分患者使用人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理想。20世纪90年代,胰岛素研发首次采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局部修饰人胰岛素氨基酸的结构与序列合成了人胰岛素类似药物。这一类似药物的投用,使患者餐前后立即注射胰岛素成为了可能。门冬胰岛素30是由70%的鱼精蛋白结晶体天冬氨酸胰岛素和30%的可溶性天冬氨酸胰岛素组成的混合液,作為中效胰岛素类似物与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的组合,二者结合更能发挥生理性胰岛素样的作用,可以餐前立即注射,可维持全天血糖水平稳定,特别能够有效控制餐后血糖,给患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便利,并且类似物可以更好的模拟生理胰岛素的分泌,血糖控制效果好,低血糖发生率极低,从而使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
该研究以该院2016年4月—2018年6月住院的84例T2DM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使用诺和锐30治疗42例(A组),一组为诺和灵30R治疗42例(B组),两组均采用每日早、晚餐前两次皮下注射方案,为期12周,观察两组患者空腹、三餐后及睡前和凌晨3点6个时点血糖的变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糖控制达标所需要的胰岛素用量、低血糖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该院留院治疗的84例T2DM患者,他们均符合1999年WHO规范的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标准,运用胰岛素治疗,年龄在40~70岁间,体重指数(BMI)<28 kg/m2,7%<糖化血红蛋白(HbA1c)<14%,能自我使用血糖仪和胰岛素笔且愿意按要求监测指尖血糖和记录血糖日记卡。排除标准:孕妇或哺乳期女性,有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如的增殖型视网膜变、肾移植病史、已经导致截肢/慢性足部溃疡/跛行或重度周围血管病变等;患有以下心脏或脑血管疾病者:已有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者、有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者、有心肌梗塞史、进行过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或旁路移植手术者。按照上述要求入选84例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3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30组(A组)42例,诺和灵30R组(B组)42例。
1.2 治疗方法
将这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对照组,分别使用诺和锐30注射和诺和灵30R进行注射,早餐前和晚餐前2次/d皮下注射,餐前或餐后即刻注射诺和锐30或餐前30 min注射诺和灵30R,观察3个月。每组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及每日活动量。参照患者血糖水平、胰岛素功能等指标调整胰岛素剂量,院外通过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自我调整胰岛素剂量,并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直到达到目标血糖值,并固定每周门诊随访1次。
1.3 观察指标
入组患者每周最少测量2次6个点的快速血糖(美国强生稳步倍加型血糖仪测定),所有入选者在分组前及3个月实验结束时测定两次糖化血红蛋白(德国DCA2000糖化血红蛋白仪),根据血糖监测的结果及时调整注射剂量,如有低血糖症状随时测定血糖,并及时补救及记录,统计6个时点的血糖测定值。
1.4 不良事件
患者记录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发生次数,将低血糖事件分为轻微和严重(需要第三方协助或接受静脉葡萄糖输注)。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间血糖控制情况,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治疗后血糖水平较均有明显降低(P<0.01),诺和锐30治疗组在3餐后的血糖水平均低于诺和灵30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低血糖事件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例 vs 32例,χ2=4.8,P<0.01)。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伴随HbA1c 水平的增高,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上升的更快,这说明如果想使糖尿病患者的HbA1c的达标,餐后血糖的控制达标尤为重要[2];研究还表明餐后的高血糖是增加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子,伴随餐后2 h血糖的长期不达标,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变多,而空腹血糖和心血管事件无明显关联[3-4]。餐后的高血糖不但使并发症发生率升高,还可加重原发糖尿病,故控制餐后血糖特别重要。
诺和灵30R含有70%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混悬液和30%中性胰岛素,皮下注射30 min左右起效,不能很好的模拟胰岛素生理性分泌。诺和锐30含70%精蛋白门冬胰岛素和30%可溶性速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同诺和灵30R相比,天门冬氨基酸替换了人胰岛素氨基酸B28位的脯氨酸,进而减少了诺和锐30中的门冬胰岛素形成六聚体的倾向,使得皮下注射起效速度更快,达到最大浓度时间平均是诺和灵30R的一半,因此可以更好的模拟人生理胰岛素的分泌[6]。并且控制餐后血糖升高的门冬胰岛素可以快速回复到正常水平,从而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该研究再次对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对血糖的控制优于预混胰岛素30R这一结论进行了证实,糖化达标率更好,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利于控制糖尿病合并其它疾病的发生。在使用上门冬胰岛素30餐前立即注射较诺和灵30R需餐前30 min注射则更为方便,患者的依从性更佳。
[参考文献]
[1] Dimitriades GD, Gerieh JE. Importance of timing of pre-prandial subcutaneous insulin administr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1983(6):374-377.
[2] Gerich J.Int J Gen Med,2013,4(6):877-895.
[3] Robert Heine.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6(3):217.
[4] 付勇.糖尿病人餐后状态的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2,22(4):209.
[5] 谢树桂.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与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2(8):99-101.
[6] 刘静.双时相门冬胰岛素与预混人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135-136.
(收稿日期:2018-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