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敏
摘 要 微课是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主题进行碎片化的学习的新型教学方法,它的主要内容是教学视频。与传统单一资源下的教学模式不同,微课教学针对某一主题,涵盖了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以及学生联系和反馈等综合因素,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单元应用环境。新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微课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不失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3-0023-01
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比较为3-5分钟,主要是针对某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视频或音频的讲解。数学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当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遇到困难,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很难系统、深入、清晰地理解课本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在数学中的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微课的引入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
一、微课的应用,能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是微课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时间较短,教学者会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和演练,针对某一单元的课题,如何深入浅出地将知识点讲解的清晰明了是一大挑战。因此一般来讲,微课的内容主题是十分明确地,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通过视频或音频,快速了解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在自学过程中,这点十分重要。
学生如果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就可以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微课学习,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点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和面积的计算方式,最主要的要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观察法、演示法,先让学生进行小游戏,将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拉,变形后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用数方格的办法启发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之后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还原成长方形,从而得出它的面积计算方式。最后可以用花坛等例题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清晰明了,学生通过对长方形知识的理解进行学习迁移,从而把握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和面积计算方法。
二、微课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自学方式基本就是看教材或者是做练习题,方式单一,内容枯燥,让学生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无法保持持久的注意力,自然就沒有办法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微课通过多媒体技术,用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利用音像图形等多种表现形式,内容精简、丰富、有趣,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活形象,学生自然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兴趣也自然提升了。
比如讲解圆的时候,学习圆的形状和周长的时候,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比如车轮、太阳等生活中物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形的定义,可以用动画分解的方式了解圆的构造,从而学会圆形周长的计算方式。微课能利用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一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的“教学资源包”,能实现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的融合,让学生的自学过程更灵活、更轻松、更有趣。
三、微课的应用,能扩展教学的时空范围
微课是多媒体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除了实时教学,教师还可以将为可制作成供大家下载的视频文件,这样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学生都能下载自己需要的微课文件进行自学。甚至还能就一个知识点听取多位教师的不同的微课讲解,这种方式完全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传统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学生只能通过记笔记的方式记录教师讲解的内容,课后通过笔记回忆教师讲解的内容,但是这种记忆方式一方面不全面,因为不可能记录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另一方面有可能在记忆中所以记录时产生了误差,这会导致在进行练习时就会出现错误。微课能记录教师的授课过程,可以进行反复的回放、暂停等,能帮助学生全面清晰的进行预习、自学、复习,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上的限制。
四、微课的应用,能增强自学交流互动
很多人认为自学就是自己一个人学习,这种观点过于片面,真正的自学是发挥学生的主导性,通过思考、研究、交流、探索等过程,完成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学生自学的过程不应该是孤独、安静地,相反,真正的自学一定离不开和他人的沟通交流。
微课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做到及时的交流与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在微课中设置问题等方式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和发现,最后还可以用“你还能想出什么问题”之类的语言来激发学生自行探索和研究知识的可能性。比如图片上有2棵苹果树,每棵有水果4个,5棵桃树,每棵有水果3个,教师可以问“桃子有?”“苹果有几个?”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3×5、2×4的乘法计算,最后还可以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其他数字的计算。
因为学生的问题侧重点不同,教师可以制作不同的微课,比如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教师可以让他们多练习计算题,对概念理解不清楚,教师可以着重解释概念的关系。总之能让学生借助微课教学抓住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促进学生思考,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参考文献:
[1]邱晓红.微课在小学英语自主学习中的设计与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8(1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