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君
[摘要]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抓住习惯养成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等习惯。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培养;学习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我想教育这个词,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就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这句话,也说明了它的含义,因为只有养成好习惯,才可以终生受用。”所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成为父母和老师的座右铭。
一、培养学生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的好习惯
在上课的时候,我经常发现有些同学不能很快的找到本节课的学习用品。有一次,我在讲语文卷子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卷子,他还告诉我,是妈妈忘记给他放书包里了。我觉得在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非常必要。所以,我告诉学生:已经成为一名真正小学生的你们,学习是你们最重要的任务,上课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准备。针对一些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我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树立典范,让学生有样可仿,逐渐养成好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经常给学生讲述一些从古至今有良好学习习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和故事。此外,在班级中树立“课前准备小标兵”,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潜移默化中,好习惯逐渐养成。
2.反复训练,持之以恒中课前准备更规范
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深受哲学家柏拉图“每日甩手臂”故事的启发。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时时注意学生课前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对课前学习用品准备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进行定位训练。如,谁的学习用品摆放最快训练;比一比谁的学习用品摆放最整齐训练等。持之以恒的训练,使学生的课前准备更加规范。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已经根植于教师心中。在教育新形势下的今天,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我认为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脚踏实地抓好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让学生走在老师前面。学生积极主动有准备地听课,学习积极性很轻松地被调动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预习时要求学生要熟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要找出文中的重难点,提出问题,鼓励质疑。下面谈一下我自己的几点做法:
1.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教师的引导是必须的。开始时,教师要先找出预习方法和步骤,做为学生预习的引路人。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预习方法步骤可以如下: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运用拼音正音,句子读顺,课文读得流利,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低年级语文教学重点内容是识字、写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为了让学生熟记生字,就需要多读多练,让生字在学生眼前多次重复出现,这样才能牢固掌握。根据以上原则,每次在学习课文之前,我都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我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文,在自读中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自己了解字音,不会的字可以向家长请教。然后,回忆生字的识记方法。对于课文中不理解的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理解。如果有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微信或者QQ里请教老师。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带领学生回忆预习过程中学会了哪些生字,学生在交流中掌握了更多的识字方法,也很轻松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把质疑的问题写到学习笔记上,或在文中作上标记,促使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不流于形式。让学生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学生要想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除了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家长的积极配合。老师要向家长讲清预习的重要性,使家长明确孩子预习的目的和方法,指导家长做孩子学习上的合作者和监督者。
三、培养孩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黑瞎子掰苞米”的故事,是小时候老师讲给我的故事。黑瞎子每掰一个玉米,便夹在腋下,同时,扔掉了前一个掰下来的玉米,这样忙了好长时间,最后腋下只剩下一个玉米,我也用这个故事来告诉学生要及时复习,课后复习非常重要。
低年级语文每个学期教学要求学生认读400个生字左右,学生认为:复习枯燥乏味,一遍又一遍的读和写,太没意思了。最终的结果是“读课文时候流畅,字词几乎无阻碍,但单独拿出一个字,有时会忘掉。”所以,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复习,才能有好的收效。这就需要学生做好两件事:一是回忆,就是“放电影”,在记忆的荧光屏上 ,每天放映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二是看书,复习时的看书,是在预习、听课、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定会有新的收获。看书时,还可以适时与书本对照,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回忆老师讲授过程,进而加深对知识理解的程度,达到会用的目的。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巩固知识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在教学工作中我经常听到家长反映:孩子边做作业边玩儿;边吃东西边做作业;哪里有动静注意力转移到哪。如果家长不守在身边,孩子的作业很难完成,往往是十几分钟的作业拖拉到一两个小时才能完成。因此,每天晚饭后,家长不得不和孩子一起坐到书桌前,就像自己工作一样,看着孩子做作业,导致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
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曾这样说:“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在他们的意识里,还没有‘责任感这样的认识。因此,孩子做作业确实需要父母的辅导。”要求孩子写作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规定书写作业的时间
對于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沟通、密切配合,达成教育共识。针对作业拖拉、不认真的孩子,要求家长摆道理、讲方法,对于孩子小小的进步要勤于肯定和表扬。
2.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现在大多数家长习惯于在家陪读,每一道题都离不开家长这根“拐棍”。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强烈的依赖感,严重影响孩子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有些低年级家长担心孩子作业完成得不好或者怕累着孩子,常常代写……孩子们最基础的训练让家长忽视了,导致孩子根基不牢。
3.培养学生认真的读题、审题、分析的好习惯
学生在作业时不动脑,往往提笔就做,不去认真的读题、审题、分析,这就致使作业完成质量差,错误率高,照抄照搬例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认真作业习惯养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良好书写作业习惯的培养就是教会学生读题、审题。这看起来虽然只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良好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
4.鼓励学生自己查作业
学生查出作业中的错误时,要让学生自己说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这样可使学生加深记忆,以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实在找不出错误,可让家长帮助检查。坚决杜绝家长直接告诉孩子答案的现象,否则,因家长的不正确行为,会导致孩子思维能力得不到科学发展。
总之,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和家长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明辨是非。但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分不清是非。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经常引导学生如何分清好习惯与坏习惯,知道该做什么,什么不该做,让孩子丢掉学习上的依赖性,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克服课堂上“魂不守舍”的坏习惯;形成注意力集中,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
参考文献:
[1]孙云晓.习惯养成有方法[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2]杨力.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外交流杂志社,2016,(35).
(责任编辑 陈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