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齐林
摘要:语文作为初中生的传统学习科目,在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贯彻好素质教育,就要正确的认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还要将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然后, 要将素质教育与课程教育相结合,本文就语文与课程教育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语文;素质教育;人文性;工具性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语文教学体现出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语文知识能力目标、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审美教育目标、智力发展目标、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目标。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是让学生在道德修养、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动手能力及个性化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创新,要将素质教育与语文教育完美结合,需要注意到以下一些方面。
一、正确认识素质与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积累而成的稳定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基本特质,它是个体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个体表现出的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结构:生理基础、内隐性潜质、中介性品质、社会化品质。并且具有内在于外在相统一等特性。为此,我们的教育要作到以下几点:
1.能够把所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特质;
2.能够学会调整自身已有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动手能力等方面,使其更完美。
3.能够激发特质,并讲所具有的内涵特征表征化,体现出自身素质。
基于此,素质教育即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体构建素质的综合结构与发展机制以满足主体创造需要的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只有站在社会与民族发展的层面上,才能清晰。这是因为教育在任何时候,其首先是以特定民族和现实社会的持续发展为基本使命的;脱离这一基本使命的任何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实验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甚至会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加以断送。换言之,教育是为着实现人的社会化才兴办的,所谓“社会化”就是“融于社会与服务社会”。任何将“张扬个性”同“社会化”对立起来的认识都是错误的,任何将“素质教育”庸俗、偏狭的做法都是危险的。20 年来的教育发展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的现实教育的基点只能放在全民族这个视角,别无选择。人的社会化的实现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性公益,不是“教育市场化”胜任得了的,脱离素质教育的任何所谓“核心素养”都不会如愿以偿。
民族生存与自立的两个基本条件:
1.具有强健体魄的体质体能素质是作为民族存在的物质前提我们面临着民族体质的总体水平连续 20 多年逐年下滑的尴尬境地。
2.具有无坚不摧的凝聚力是作为民族存在的精神前提。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都以某种形态体现在每一个成员身上,主要包括凝聚力,没有凝聚力的民族难以鼎力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实的凝聚力靠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聚合而成。
民族繁荣与发展的两方面基本问题:
1.普及识字读书是作为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的文化基础前提。在文盲充斥、文化素养低下的国家里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为此,非实现科学序化的语文教育、尽早掌握阅读,不足以满足普及高中教育的迫切需要。
2.系统地设计技术基础课程是提高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提。任何片面的教育观念都无法理解现代中国的素质教育论观。素质教育就是教人们懂得
人的素质的“待确定性”决定了人的“未完成性“,因而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教育家们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学会驾驭它。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是当今中华民族性文化素质的根基所在,而语文教育则是与体质体能教育同为人的生命所系,是基础的基础,是中国当代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二者的教育落后是民族的悲哀,它们与任何学科的知识教育都不可置于同一层次相提并论的。
二、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原理
1.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 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体现就是将其设计为课程教育,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为实现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落实,对学校来说,必须能够提出较为稳定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目标,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参考。任何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着的,但是,发展的不平衡性又总是使发展显现为不同的阶段性,这是由每一个阶段里表现出来的相对的稳定性所决定的,这个相对的稳定性就构成此之阶段的教育目标。当然,不同的地域条件又表现为不同的教育目标之间的差异。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人类活动。其目的性和计划性充分体现在编订的课程方案之中。因此,素质教育目标非课程化不足以落实(化者,状态也),然而,仅仅如此又不能保证内容与目标的协调统一,否则,目标仍可能落空;所以,课程非素质教育化不足以体现构建素质结构、完善发展机制的需要。故此必须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与“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之间的统一。
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容彼此之间具有“全息性”,因之具有复合性。宣布了‘学科中心论王朝的终结,现代教育的真正诞生。
2.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 在明确素质教育目标之后,我们的任务是:将素质教育目标设置为学校的课程,已有设置的要重新审视其内容是否素质教育化;尚未设置的要予以充实完善,这就是所谓“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不仅保证了“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的落实,更重要的是,由于“素质”是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发展同步发展的,因而素质教育化的内容也呈“与时俱进”状,这样就避免了强调“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而可能带来的局限性和功利性倾向,没有后者的保证是万万不可的。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发展的、个性的差异教育,这就决定了它是与传统教育可能导致的“目标局限”有质的区别。当然,也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的宽泛性和灵活性。
三、课程与教学的教育观问题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中介 就实现教育目标而言。课程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目标达成的中介,尽管它不是中介的全部,比如还有教育政策、组织、管理等等,但是,无疑它是最核心的部分,而且处于中介地位的诸多方面大多需要通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等等予以体现,因此,教育目标以及实现教育目标的中介内容的相關教育政策、组织、管理等的直接承载者不是“教学”,而是课程,课程是较之教学更为“上位”的概念。课程属于教育总目标。
就课程理论研究而言。课程的资源远远超出学校教育环境的范畴,几乎面向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文化资源,也无论是已有的前人经验的总结还是尚待开发的文化资源,都是课程的生存空间。而教学资源直接来源于课程,课程资源则来自整个人类文化。也正是由于此之原因,课程是传承整个文化的载体。
就学校教育目的而言。学校教育的教学不可能不为学校的课程资源的有限所限制,而且被社会的发展所制约,它无力显示课程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学校仅仅是实现人的社会化进程的、为人们精心安排设计的“准社會”,而课程则直接游弋于无垠的社会化之“洋”。
2.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中介 教学属于学校教育范畴。课程包括学校中所有的教育活动,而学校教育则有教学与非教学活动之分。这就是说,教学活动仅仅是全部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教学目标承担着落实课程目标的任务,不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中介中的一部分而已。可见,课程是更大范畴的概念,并且将教学包含在其内。当然,就教学目标而言也并不是脱离教育目标,实际上,教学目标直接落实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直接落实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的现实性.当我们还工作在“学科中心”的教育氛围之中的时候,课程的目标就是传授知识、学习知识,它等同于学科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难分伯仲,概念模糊、混淆也属自然。但是,在当今“大教育观”和“大课程观”下,学科教学目标仅仅是贯彻课程目标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而且是被局限于教学实践的现实可能性范畴之内,与课程目标相比,往往二者的归宿相去甚远。真正按照课程与教学各自所能够且应该承载的教育使命界定各自的概念范畴,形成科学的定位。
3.教学活动定位于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依然是以人类文明最精华最系统的基础内容为基本载体、以‘传授、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活动。但是,今天的教学目标不能不按照现代课程目标的丰富内涵规范教学活动。课程目标决定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组织方式、操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尽管教学肯定会反作用于课程,会给予课程以影响,但教学毕竟是植根于学校教育实践之中的具体活动,而课程则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规律的概括和抽象。
四、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系统致用性原则 以促进素质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课程设计目标与面向学生素质的协调发展的适应;课程设置与社会的人才素质需求的结合;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应用之间的结合;学术性课程与经验性课程的结合。
2.强化基础性原则 以促进素质的发展性与相对稳定性的统一。审视最俱基础性作用的课程内容;服务于“完善素质结构”与“构建发展机制”;突出课程主导目标的设计。
3.重视独特性原则 以促进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社会化程度基本要求与个性充分发展的一致性;注重个体素质的差异性;
4.构建机制性原则,以促进现实成长与终身发展的统一 激发兴趣与运用教育关键期规律的协调;社会化品质与中介性品质的有机联系。
在上述基本原则规范下,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丰满完整的,课程目标是多维多层面复合性的,教学目标也才得以焕发青春的活力。
欲复兴中华必落实素质教育;欲落实素质教育必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欲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与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在我国现实,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在语文教育;语文教改革的突破点在识字教育科学化;识字教育科学化的突破点在树立“快速高效识字,实现尽早阅读”理念。非如此断无成就。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版
[2]《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周卫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刘宏武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肖锋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5]《论语文学科的审美属性》,丹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3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石花镇第四中学 44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