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钧 刘晓曼 颜思思
摘 要:马克思在其研究生涯中,尽管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但对“人”的思想的研究始终贯穿马克思研究的全部内容。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的价值指向和理论依归。马克思主义在不断中国化的进程中,经过党历代领导人的努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依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内涵;历史演进;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039-02
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人类争取自身解放与独立、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无论是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都始终没有将“人”的研究排除在外。在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努力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实践就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生动诠释。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論中国化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简要阐述,以期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知。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几代领导集体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并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强调要想在新中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破除人的封建观念,解放人们的个性,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和民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主张将劳动生产实践作为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他在《实践论》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1]此外,他主张将发展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1957年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做出了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教育方针。同时,他主张要将教育和生产劳动实践有效结合,使之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更好地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他号召人们要提高觉悟,使得每个个人和整个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实践的基础上,以劳动生产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就是毛泽东时代对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渐趋形成的时代大背景下,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探索。从1981年至1993年,邓小平曾三次颁布文件多次强调教育对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作用,他在南方谈话中还提出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这一思想。这里的人指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他还主张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他还强调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律制度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证;他还号召人们解放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因此笔者认为,“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教育紧抓、解放思想”就是邓小平时代对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的伟大历史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界全球化发展,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艰难局势下,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出了进一步拓展和创新,并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他指出“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2]同时,他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强调教育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要求“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主张进一步提升人的素质,将人的素质作为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参与竞争的重要法宝;他还指出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由此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强教育,更好地提升全民素质、促成人和社会的同步发展以更好抵制霸权主义”,就是江泽民对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决抵制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他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看到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提升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仔细解读这一科学发展观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影响力和指导作用。总之,“讲求科学的发展”就是胡锦涛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我国现状和具体实际,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3]“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的科学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质。从中国梦的提出,到“三严三实”的落实,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再到提出使几千万人口脱贫,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几代领导集体理论思想的基础之上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更加注重人的价值,注重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探索,可见,他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指导
共享发展理念是以人人共享、普遍受惠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它把促成人民利益作为核心目的,同时彰显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可以说这是对“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理念的升华,它进一步突出了人在生产力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无论是在政治民主、文化及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还是在最终实现的共同富裕方面,人民都理应成为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的受益者。而共享发展理念倡导的首先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共享发展的主体,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各方面机会公平的同时,也努力做到结果的公平。反观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其核心思想即为“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是什么两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共享发展的主体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所有人共同享有生产资料和各项权利,并以所有人的富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即“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4]由此可知,共享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该理念产生的最初理论源泉就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以说,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同时,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为共享发展理念的最终实践提供了正确的实践指南,二者的本质都是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
其实,不仅是共享发展理念,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四個全面战略目标的推进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等等,无论是从政治领域还是从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都无不体现着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彰显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些方面最终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指导可以说都来自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们都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辅相成,相互发展。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培养青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然要求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曾说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他在谈及中国梦时指出:中国梦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由此可知,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的广大青年,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进而为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是多么重要。可是反观我们国家青年的现状,在现实的教育中青年全面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以我国当代的大学生为例,经过大学教育的他们,虽然综合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但能力的培养距离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依然存在着差距。马克思认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多方面的,它应该包括自然能力、社会能力、劳动能力、体力、智力、潜在力、现实力等等,可一些高校依然重知识能力的教育,轻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能力的全面发展出现了失衡;此外,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显然已经进入到了微时代,QQ、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的大量使用,无形中降低了青年们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能力;同时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青年自主性使得他们存在着强烈的反抗和批判的意识,传统和权威在吸引和慑服他们的同时,也深深地被他们所质疑。我国青年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都不利于青年的全面发展。显然这和我们所坚信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不相符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着或者说迫使着我们要采取措施,完善对我国青年的培养,使得他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健全文化体制,营造更加融洽的文化氛围,努力把我国的青年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283.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9.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