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的发展观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对发展的认识逐渐深化。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并确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既满足当代人发展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之后,很多学者将“可持续发展”引入组织研究中,立足于研究组织长远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促使人们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兼顾多方面因素,不追求片面发展,促进组织基业长青。
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高职院校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学校的“基业长青”,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学生数量协调发展,实现招生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协调发展,实现经费收入与经费支出动态匹配,在确保学校经费支出合法合理合情的同时充分考虑支出的长远效益。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特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出巨大贡献,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02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高职教育短短十余年迅速发展,院校规模扩大,截止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38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的一半以上。截止2016年12月31日,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809.62万人,招生数达到602.35万人(见表1)。
表1 2016年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统计表
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多,院校数量大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如此庞大的高职院校群体,但是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对高职院校招生形成威胁。与此同时,庞大数量的高等职业院校在招生方面形成了竞争,而逐年增多的独立院校,在追逐学历的大背景下,更是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形成威胁。高职院校的招生危机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学费收入,产生财务风险。可见,高职院校数量多、学生就业率低、生源不佳、财务风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是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风险。
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确保经费收入与支出的匹配发展,需要确保经费支出合法合理合情,需要考虑学校长远发展。影响上述财务基础的风险都会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威胁。
收入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的收入分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学费收入、债务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
1.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
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是高职院校正常教学活动的有力保障,这部分收入的充足性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都没有达到国家规定4%的要求,直到2012年,这个比例才首次达到4%以上,即使如此,距离世界平均水平(4.9%)还有一定差距(见图1)。教育经费拨款力度仍不足以支撑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这与高等职业院校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一定的关系。
图1 2010-201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占GDP比例情况
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预算工作局限性大、预算执行随意性大、忽视预算进度控制、预算的考评机制不健全等。高职院校的预算属于“零基预算”,编制预算的依据是经费使用部门确定的工作计划,这就要求所有经费使用部门积极配合财务部门才能做好预算编制工作,而高职院校缺乏全员参与预算、全员执行预算的意识,导致预算编制工作仍局限在财务部门完成,其他部门被动提供信息。这样编制的预算势必影响经费的合理有效性。在预算执行环节,使用经费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部分领导好人主义思想影响预算执行的刚性,随意调整预算内资金,导致本应用于提高教师福利和办学条件的资金用在他处,不利于学校长久发展。另外,编制预算时,并没有把经费支出进度输入预算中,同时经费使用部门预算执行进度慢,对预算事项不做时间安排,最终影响学校正常运转,或经费使用部门为了临时解决问题违规操作,不利于学校长久发展。为了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但目前考核结果并未对教职工的待遇或今后经费使用额度产生影响,严格执行预算的部门未得到激励,未完成预算目标的部门没有受到惩罚,缺乏奖惩的考核没有权威,影响日后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严肃性。
2.学费收入
学费收入是高职院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另一项有力保障。但近年来,数量庞大的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和独立院校之间形成激烈的生源竞争,导致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率不理想,学费收入不稳定。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学费收缴各环节不相衔接的问题,收款由财务部门完成,学籍注册由教务处完成,学费减免和贷款由学生处完成,学费的统计和催缴工作却被长期搁置,导致每年学费收入不稳定,对高职院校资金收入形成风险。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诚信意识差也是学费收入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并且老生的诚信问题会影响到新生,最后学校学费正常收缴率会逐年下降,对学校的资金收入形成风险。
3.债务收入
国家鼓励支持高职教育发展,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号召同时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包括兴建实训基地、购置专业设备等。但建设实训基地或实训室、购置专业设备需要投入大额资金。高职院校筹资渠道有限,创收能力弱,不得不向银行举债。银行认为高职院校的所有者是国家,坏账风险小,因此在放贷前并不对高职院校的偿债能力进行精细评估,高职院校向银行举债难度小,日后会继续选择银行贷款满足资金需求。但是,长期下去,面对还本付息的压力,高职院校很可能选择缩减学校其他支出来还本付息,最终影响学校正常运作,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威胁。
4.经营收入
经营收入是高职院校自筹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收入高,高职院校的创收能力强,自由支配资金多,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但经营收入涉及产品销售、经营服务、工程承包等几种渠道,都受到高职院校人力财力投入的制约,开展经营活动中也面临管理风险、人力资本稀缺的风险。因而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完全没有经营收入或者经营收入低,对提升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作用有限。
5.其他收入
捐赠收入是高等院校其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来说,高额的捐赠收入强有力地促进着其私立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本科院校捐赠收入也在逐年增加,而高职院校由于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来自于校友的捐赠寥寥无几,社会捐赠也很难促成,还不足以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高职院校支出风险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和资产管理等方面。
1.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在上世纪末扩招政策的指引下,迅速扩张。学校规模扩大后资金流量增加,收入支出金额大,迫切需要加强高职院校经济活动运行的规范性,保证财务管理活动的合法合理合规。但高职院校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且内控的有效性较差。主要表现有:一是部分高职院校依然存在会计和出纳由一人担任、支票保管和印章保管由一人负责、出入库由一人办理、财务部门兼管报废资产等“不相容职务不分离”的现象;二是关键岗位常年不轮岗,空缺岗位人选没有应有的从业资格和任职能力;三是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控制不足;四是政府采购业务操作不够规范,收入支出流程的实质指引性差。可见高职院校内控制度还不健全,长期下去容易滋生腐败,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
高职院校内控制度的执行也缺乏有效性,这是高职院校内控缺乏实质监督,财务人员缺乏职业素养和原则性不强造成的。高职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党委负责决策,院长负责执行,教职工代表大会负责监督,但事实上教职工代表大会并没有参与到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即使列席决策会议,也会因为财务部门采用“专业术语”报告事项导致风险被遮掩,实质性监督无从谈起。“有章不循”严重影响内控制度的权威性,长期下去内控形同虚设,易滋生舞弊腐败,不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
3.资产管理
多数高职院校属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的思想,对采购来的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部分高职院校对新购置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全过程精细化管理,领用移交手续不完善,验收流于形式,登记形式化,造成固定资产归属人员不明或固定资产遗失,最基本的账实核对没有定期进行,报废资产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配置,清查盘点工作粗糙。混乱的固定资产管理习惯、低下的管理水平严重影响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影响固定资产的有效处置,导致经费浪费,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1.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评价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财务指标应与学院整体教育目标相统一,有利于监控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以问题为导向,防范阻碍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各项风险。
2.可操作性原则
财务评价指标并不是越多越好,有的评价指标虽然能够考察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数据收集受限或繁复,这样的指标就形同虚设。笔者在设置评价指标时,以会计基础数据为依据,直观性、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强。
3.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指同一学校不同期间的指标相互可比,不同学校相同期间的指标相互可比。只有同一学校不同期间的指标相互可比,才能考核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只有不同学校相同期间的指标相互可比,才能明确特定学校的行业竞争力。为了实现可比性,评价指标应建立在统一的会计政策、会计基础和会计核算方法之上。
1.高职院校收入风险的财务评价指标
(1)年度收入支出比。年度收入支出比反映的是总收入对总支出的保障程度,计算公式:
年度收入支出比=本年收入/本年支出
该项指标趋向于1,说明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其收入相匹配,资金利用率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院的发展能力;如果该项指标大于1且与1的差值较大,说明院校预算不合理,未能高效运作资金,造成资金闲置,影响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该项指标小于1,则说明院校是在赤字预算下运行,存在入不敷出的风险,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2)人员经费预算执行刚性。人员经费预算执行刚性反映人员经费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计算公式:
人员经费预算执行刚性=本年人员经费支出/人员经费预算
“人员经费预算执行刚性”用于考察年度人员经费支出是否按照预算执行。要想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保证预算执行刚性,尤其是人员经费支出的预算执行刚性。该指标小于1,说明人员经费支出未按预算执行,长期下去将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3)重大事项预算执行进度指标。重大事项预算执行进度指标反映重大事项预算执行进度。其中,重大事项是指影响学校正常运转或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事项。
重大事项预算执行进度指标=预计完成日期距离边际完成日期的天数
边际完成日期是指完成重大事项的截止日期,如北方院校供暖的边际完成日期为每年的11月15日。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确保预算执行刚性,还需要监督控制预算执行进度,确保重大事项按时保质完成。该指标为正,说明重大事项可以提前完成;指标小于等于零,说明重大事项按时完成的风险较大,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需要督促有关部门加快工作进度。
(4)在校生学费收缴完成率。该项指标旨在考察高职院校的学费收缴比例。计算公式:
在校生学费收缴完成率=(学费正常收缴金额+被减免的学费金额+贷款学费金额)/学费应收缴金额
指标小于1,说明实际学费收入未达预算指标,存在学费欠缴现象,学费收入的风险较大,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5)学费增长率学费增长率是学费增值额与比较期学费收入的比例。计算公式:
学费增长率=(本学年学费收缴额-上学年学费收缴额)/上学年学费收缴额
学费收入的变化情况反映了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程度和学生诚信水平的变化,从而间接体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费增长率为正,说明院校生源竞争力提高、学生诚信状况有所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反之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需要院校提高警惕采取措施。
(6)事业基金保障率。事业基金保障率是负债占事业基金的占比。计算公式:
事业基金保障率=负债年末余额/事业基金年末余额
高职院校的事业基金主要取决于高职院校专业业务及相关业务开展的好坏,是高职院校负债资金的根本保障,该项指标数值越小,偿债的保障性越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数值越大,偿债风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
(7)自筹收入比率。自筹收入是反映自筹收入与总收入的比例。计算公式:
自筹收入比率=自筹收入/总收入×100%
自筹收入指高职院校通过校办产业、合作办学、校友捐赠等多种自筹方式获得的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学费收入等,不包括土地出让收入。该项指标数值小,说明院校创收能力不足,自由支配资金额度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
表2 高职院校支出风险的财务评价指标
2.高职院校支出风险的财务评价指标
笔者根据制约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支出风险的具体内容,提出如下非量化的财务评价指标,这些指标旨在从财务角度衡量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