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锋
(山西师范大学 社科处,山西 临汾 041004)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俗语有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即是显证。儒家经典《孝经》则称“人之行,莫大于孝”。传统社会认为以孝为核心的道德素质首先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家庭教育在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对人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家长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教子读书,都注重让其应先求明义理,知孝悌。这种根深蒂固的孝悌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传统戏剧发展。
南戏,也称“戏文”。宋元时期在中国南方地区兴起的戏曲剧种,是最早成熟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南戏中有不少与孝有关的剧目,其中《教子寻亲》显著体现了中国传统孝道的内涵层次以及传统家庭教育中孝道传承的典型模式。
《教子寻亲》又名《周羽教子寻亲记》、《寻亲记》、《教子记》。为宋元南戏作品,或说是明初作品,作者已不可考。《寒山堂曲谱》引录作《周羽教子寻亲记》,并注云:“今本已五改:梁伯龙、范受益、王錂、吴中情奴、沈予一。”目前可见的本子有明金陵唐氏富春堂刻本《新镌图像音注周羽教子寻亲记》,署剑池王錂重订,以及明毛氏汲古阁刻本《寻亲记定本》,署范受益著,王錂订,两个刻本几乎完全相同。[1]38明代戏曲评论家吕天成在《曲品》中列本剧为“能品”,认为“古本尽佳,今已两改。真情苦境,亦甚可观。”[2]戏中郭氏因貌美被不仁员外张敏垂涎,致使其丈夫周羽被陷害发配外乡,并误传死于途中。郭氏悲痛欲绝,剖面明志,打消张敏不良居心,独自教养遗腹子,让子拜师读书,子瑞隆长大中进士。郭氏得知其父尚在,毅然教子放弃寒窗苦读艰辛换来的富贵显达,千里寻父。
有关《教子寻亲》研究的成果较为少见。任孝温《古代“孝子剧”漫谈》将《教子寻亲》作为“孝子剧”的一种探讨其情节模式的形成,认为孝子戏中“寻亲”情节已经形成特有的关目“模式”,《教子寻亲》袭用南戏中孝子千里寻亲的情节。[3]毛劼《寻亲戏曲中的真情苦境与家国同构——以南戏〈寻亲记〉与〈黄孝子〉为中心》,在考察《寻亲记》流传的基础上,分析寻亲题材戏曲中的舞台看点、孝之主题的转变,探索寻亲题材戏曲在孝子的寻根与朝圣中所蕴含的伦理秩序与“以孝治天下”的家国想象。[1]37-47本文着重从道德培养、勤学教育、孝道教养三个层面,研究传统社会家庭教育对孝道传承的意义和作用,并进一步探析传统社会孝道内涵和孝道践行的终始之别。
《教子寻亲》中家庭孝道教育的三个层次:
《诗经·蓼莪》中称颂父母养育之情“昊天罔极”,“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已经认识到父母生养之不易,养育之恩大似天。《尚书·商书》将“奉先思孝”确定为人的行为准则。孔子则把孝的地位提高到极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4]132。孟子说得更具体:“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尽孝,就没有资格称为人,没有资格做儿子。[5]《孝经》里则总结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并不只是讲怎么对待老人、怎么对老人尽孝,它实际上是人的德行或教化的最根本的原则。[6]《孝经》把“孝”分为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爱惜自己的身体,侍奉父母,这是孝之始。第二层含义是:修德学道,忠君报国,这是孝之中。第三层含义是:行道立功,扬名显亲,这是孝的终极目标。[7]南戏《教子寻亲》中郭氏家庭教育中孝道层次分明,体现了传统家庭教育中从品德培养到勤学教育,最终到达孝道传承的典型模式。传达出孝道践行的始与终之别,明确了传统社会家庭教育中“百善孝为先”、“夫孝,始于事亲”的价值取向。
郭氏注重孩子的品德培养。德则指人的本性、品德。传统社会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从传统社会的道德准则来看,戏文中郭氏无疑是一位贫贱不移,看淡富贵,忠于家庭,通情达理,智慧刚烈的女性。这些优秀的品格,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儿子,郭氏对儿子的教育始于身教;言传方面,郭氏也时刻不忘警醒孩子。
郭氏教子要勤奋,刻苦学习,勿要顽劣:
〔旦〕玉琢方成器。木揉始作轮。勤学为君子。不学为小人。你是没爷的孩儿。你父亲临别之时。再三嘱付。教你读书。只是顽劣。不肯勤学。后街林学士家开义学。我如今送你去读书。休得仍前儿戏。
〔小生〕谨依母亲慈命。(《寻亲记·就教》)[8]405-406
教子懂得感恩,成了大器莫忘林学士的收留供养和先生的培养教育,并以身作则尊师重道,恳请先生对瑞隆严格要求:
〔旦〕大人与先生请上。妾身有一拜。〔外〕弟子拜先生。礼之常也。岂有父母拜先生的礼。
〔旦〕此一拜。求先生大人可怜。此子是无父之儿。
【一封书】蒙容纳意美。望哀怜无父儿。儿顽劣无知。望示罚。休恕罪。我那儿。若得你读书成大器。莫忘了先生指敎迷。(《寻亲记·就教》)[8]407
要子包容谦让,勿要与人争一时短长,“在人门下,需当要做小”“休要与人争是非”。专注自己的目标,心胸要浩荡。心有远虑,则近忧自销;在瑞隆行将赴考,告诫要本分恭谨,不改初心,保持勤俭,即使考中,富贵了也“莫要留恋花街柳陌”。
诗人陆游提出“吾所谓兴者,天地鬼神与之,乡人暮之,学者尊之,是为兴。不然,虽门列戟,床堆笏,德弗称焉,何兴之有?”[9],“兴”的最高标准是有德。从其家训《跋范巨山家训》、《放翁家训》看出,陆游对子孙的教育把品德的培养放在首位的。《教子寻亲》中郭氏亦是如此。通过郭氏的身教言传,结合瑞隆后来的言行表现来看,他成为了一个传统价值观中品德言行俱优的人。百善孝为先,一个品行出众的人一定是孝顺之人。良好的品德是践行孝道的基础。
郭氏注重孩子的勤学教育,认为:“勤学为君子,不学为小人”(《寻亲记·就教》),“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寻亲记·训子》)。苦于家贫,郭氏无法送瑞隆读书。瑞隆十二岁时,得知周羽故交林学士家开办义学,遂乞求林学士容纳入学。并要求瑞隆“读诗书,但勤奋”、“不要顽”,树立“期取功名天下知”的学习目标。
瑞隆在义学中,被林公子欺负,赌气不去上学。郭氏严厉训责,要子务必坚持读书,用“亏娘受十余年吃遭际,他年若得锦衣归,端的是男儿”激励其进取心,教儿子立志,不抱怨,终瑞隆学有所成,考中进士。
科举考试以来,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可选择的是一条“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之路。“十年寒窗,一举成名”高度概括其人生追求和理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文化。郭氏也是根据这一基本原则来教育子女的。
读书除了能应举做官,还能让人明理致良知,懂得立身行道。瑞隆应试之前,在远行赴考和在家侍奉母亲之间的犹豫,得见其明礼知孝:
“问寝承颜。难效三牲之养。扇凉温暖。可报十月之恩。父死母孤,合当在家侍奉,应举求名,又是显亲之道。为此两难如何是好?”(《寻亲记· 应试》)。[8]415
说明通过读书,他懂得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准则,瑞隆实际上是在“父母在,不远行”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这两条传统孝道要求之间摇摆。可见传统的勤学教育能让人更深刻地理解孝道的内涵和准则,对于孝道传承,追求更高形式的孝是不可或缺的。
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历史文献总汇《尚书·尧典》定义“克谐”为“孝”(“克谐,以孝烝烝”),尧帝以虞舜孝德厚美而传位予他[5]9。可见中国最初定义“孝”就不仅是一般的奉养,态度还要恭敬和美。这与后来孔子《论语·为政》篇所说的孝不仅是“能养”,还要“敬”父母是一脉相承的。[10]戏文中体现瑞隆“敬母”的话不少,如:
“瑾依母亲慈命”,“爹何处未归,叹家贫叫娘凄惨。今日里教诲,守娘亲岂敢违。”(《寻亲记·就教》)。尊敬母亲,不只体现在语言,更是付诸行动。瑞隆尊母命,谦让同学,认真就读,考中进士后按照母亲教诲,不贪图享乐,及时返家等等,无不体现了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敬母人遵母命的孝敬之情。说明自幼接受的家庭品德教养和读书学习,加之郭氏潜移默化的孝道教育瑞隆已能知行合一的践行孝道。
当然,“敬”并非是孝道之所有内容,孝的终极目标是要人能立身行道,扬名显亲。瑞隆寒窗苦读,考取功名,也正为此。郭氏在瑞隆考中进士后,同时得知丈夫尚在人世,毅然教子放弃“十年寒窗”换来的金榜题名和富贵显达,放弃扬名耀祖的机会,远行寻父。其间种种,更是将家庭孝道教育推向了极致。情形如下:
“〔小生〕下官承母命赴试。且喜一举成名。蒙圣恩除授平江路吴县县尹之职。回家请取母亲。一同赴任。此间已是自家门首。左右回避。母亲请上。待孩儿拜见。
〔旦〕你且不要拜我。先去拜你的父亲。〔小生〕母亲差矣。孩儿在娘怀抱。就没了父亲。如今那裏去寻父亲。
〔旦〕我只道是孝顺之子。原来是忤逆之儿。兀的不气杀我也。
〔小生〕衣锦还乡里。谁不生欢喜。我娘亲缘何番成一段愁緖。欲问还疑。未审孩儿有何罪。望娘恕责罚。从娘命。儿不敢违。”(《寻亲记·报捷》)[8]419
后郭氏告之瑞隆二十年来,所遭受的苦难,瑞隆痛彻心扉,欲弃官杀仇。郭氏劝说:“若去报仇。必落囚牢裏。儿遭罪。娘思忆。爹不归。一家裏都荒废。”杀仇不若寻亲,瑞隆遵母命,如此回应:
“孩儿怎敢不去。二十年没了父亲。今日见说爹在他乡。孩儿千欢万喜。”[8]420
可见,传统社会的孝行是有始与终之别的。孝的三重境界中,不论是读书考取功名,扬名报国,还是修身行道,立身显亲,都无法替代“事亲”这一最基本的要求。这样也就不难理解,虽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但是瑞隆决定寻父时,因缺少盘缠,不想耽误时间,不顾娘亲怨阻仍旧“刺血写经”求人告人的行为。进一步说明“事亲”为孝的先行要素,而后才能言其他。从瑞隆放弃荣华富贵,遵母命寻父的言行表现来看,无疑是契合“夫孝,始于事亲”这一基本准则的,郭氏的家庭孝道教育无疑也是成功的。
《教子寻亲》中郭氏的家庭孝道教育分为品德培养、勤学教育和孝道教养三个层次。它们对于孝道的传承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体现了传统孝道的内涵及其层次。品德培养是孝传承的基础,优良的品德使人具备“孝心”,有孝敬的动机,并能实践基本的孝道要求。勤学教育,使人更深刻理解孝的内涵和准则,孝道上升到更高的层次:除了能更好实践基本的孝道要求,还能有想法、有能力践行孝的更高级和终极目标——做官报国,立身行道,以显父母,所谓孝之终也。家庭的孝道教养,通过家训、家风传统或长辈最朴素的方式发挥影响力,规范着人的行为:小到言行的遵从,大到读书为官的抉择,终到立身践行道义。让孝行有了先后之分,终始之别,而“事亲”是其他所有孝行的先决条件。
戏文中体现郭氏传统社会倡导的美德之处,张目可见,然并未直接体现她的孝行。然孝为德之本,通过郭氏的种种品行表现,以及她对于儿子孝道教育的原则,可以肯定,这样一位传统社会里道德品质让人尊敬的妇人,必定也是孝顺之人。
通过郭氏的教育与培养,瑞隆对传统孝文化理解深刻,并能知行合一,践行孝道。传统社会不乏类似“陈世美”这般迷恋荣华富贵,见礼忘义之流,瑞隆自始至终恭孝母亲,后弃官寻父,刺血写经,吃尽苦头,尤其说明瑞隆孝心难能可贵,更说明了以孝为核心的传统美德自郭氏至瑞隆的传承,也可以想到,这份孝道亦将不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