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创新

2018-03-30 10:04胡海燕
长治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就业观就业指导大学生

胡海燕

(忻州师范学院 招生就业指导处,山西 忻州 034000)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12月,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1],至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已经开设了整整十个年头。十年来,该课程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作用显而易见。同时,课程的诸多薄弱环节也逐渐暴露出来。作为一名课程的管理者和授课教师,本人发现,目前的就业指导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程的学科属性和归宿不明确,致使课程建设难度加大,管理缺位。作为一门公共课,就业指导究竟属于哪个学科,至今没有权威、明确的说法。没有学科依托,就无法集中力量进行课程建设,也增加了课程管理的难度。究竟是由教务处管,还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管,各高校做法不一。

二是教材的权威性不足,而且理论性强、实践性差。目前,关于就业指导的教材五花八门,既有高校就业类教材课题研究组编写的,也有各省编写的,还有各高校自编的教材。各类教材的内容、体系不尽相同,缺乏权威性。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难度很大。而且,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针对性。

三是师资队伍严重短缺。因学科属性、归宿不明,师资队伍很难配备,不知该配备哪个专业的教师来承担就业指导的课程教学任务。多数学校没有专职教师讲课,只能由专兼职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讲授就业指导课。这些老师因职称评聘没有归宿,也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在课程上。同时,因相关课程培训很少,导致他们在指导学生就业时的能力参差不齐,效果差强人意。

四是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就业指导配套机制还不很健全。学生四年分层次、分阶段的目标任务不够明确,无法帮助学生通过了解就业政策、分析专业前景、撰写职业生涯计划、全程指导考评等形式切实掌握就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真正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2017年以来,虽然我国各高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但专职人员配备有限,制约了其服务指导作用的发挥。加之,每到大学生毕业季,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需求信息与毕业生的实际期望就业工作愿望差距明显”[2]等等。

所有这些存在的问题,影响课程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因而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原则

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模式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就业、创业目标的实现,既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又能确实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我们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原则。我国高校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有的课程设置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就业创业课程也不例外。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大学生就创业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职业生涯与规划、就业指导、职业素养提升”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设计都应该基于学生成长、成才。

第二、优先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原则。就业创业教育应该遵循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将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作为最基础的教育优先实施。以上三观的核心是财富观、利益观,而支配财富观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就业观、择业观的教育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优先,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帮助大学生分析不同时期的就业、创业环境、形势、发展态势,正确看待就业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和挫折。“面对越来越难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3]面对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不仅要努力提升自己以实现自身价值,且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能够脚踏实地,客观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学生应该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结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特色合理定位确立适中的就业目标,尤其是要勇于面向基层就业,放下身段、服务基层。

第三、坚持实践教育为主的原则。教育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的过程中,应该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比重,增加实践板块的比重,使成才教育具体化、实践化,以便增强就业竞争力。“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和人才招聘市场参观、调查、体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及自我求职的定位。通过参观、调查、采访清晰认识招聘的各个环节,培养自身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紧迫感,提高竞争力。”[4]从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开始,就应该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学校教育与大学生自身的实践中,切身领悟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在毕业前,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第四、普遍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是教育的重要方法。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奇思妙想,因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有普遍性的知识传授,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职业分析、面试模拟等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也可以与社团合作,从培养创造性与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定期对不同个性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5]也可以通过与社团合作,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训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加其就业创业的竞争能力,使大学生特长和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第一、明确就业指导教育的学科属性。就业指导教育应该归入教育类学科,按照教育类学科的相关规定规划设计。有了学科归属就可以按照从学科体系到教材体系,再到教学体系这样的思路进行顶层设计,选派师资,安排教学等等。

第二、加强与其他课程、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作、融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目标和其他课程有交叉、重复。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和其他课程相互融合,保持同行同向,避免相互干扰。首先是要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交流融合,就业创业的首要任务当然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其次,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与学生专长和专业课程融合施教,打造科学化、专业化的就业创业课程指标体系。结合大学生成长和专业学科特点,从课程设计、课程建设、教学评估、课程实践和项目化指导等方面入手,进行就业创业课程的创新研究。从而设计出,思想健康向上且具有鲜明专业特色,达到教学内容丰富、指导形式多样、讲授课程层次分明的教改目标,努力将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渗透到大学生个人成长理想、职业发展教育和技能增强提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还可以使科学化、专业化的就业创业课程指标体系延伸到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等工作中,达到师生互学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使其形成合力,打造精品,从而真正提升教师的指导水平和大学生创新就业能力。

第三、采取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应该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如课堂讨论、模拟仿真、针对性训练、亲身体验、经验分享、调查测评等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参与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游戏活动、应聘对话、职业访谈、操作练习、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注重体验的不同于常规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中学习探索、观察反馈、自我总结并深刻领悟职业的内涵特点。教师在探究就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与全面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等基础上,着力构建系统科学的基于尊崇现代大学精神下、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生涯发展各个阶段性特点、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提高他们就业能力的有效转变及提高的模块化教学设计。针对本课程教学现状所提出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基于积极构建和谐课堂的这一根本出发点,充分地凸显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发展,从而不断地促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共生发展、和谐相处、共同提高,从而切实达到增加学生的实实在在的就业获得感的最终目的。

第四、构建与就业市场零距离的就业、择业平台。当下的就业态势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而另一方面,很多实业型企业出现了“用工荒”。解决这一难题需要高校构建就业信息网,加强自媒体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构建一个基于互联网动态的教学、实践、监督、跟踪和考评系统。让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到最新的就业信息,减少盲目;借助手机终端进行全程化职业生涯指导、监测和考评,真正能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和实际作用显得非常迫切需要这些成果。其中,提升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迫在眉睫,增加对其从业人员的考核,培训,也势在必行。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创新,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深入到学生个体中,坚持强化榜样效用,不断增强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解决思想困惑、强化诚信教育,加强职业素质训练,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自身承受挫折能力,做好就业准备;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客观的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扬长避短,从而端正自己就业态度,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最终顺利就业,实现个人价值。

猜你喜欢
就业观就业指导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