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洁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若是想要在高校教育当中将创新理念进行根本的落实,就要认清现实,了解清楚国内外有关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先例,然后依据先例来提出相应的建设对策,在管理上我国与国际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按照国情特点来看,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体系,而是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来进行建设。
就目前而言,众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为学生创立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性,相继开展了各类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活动内容,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仍然能看到其中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对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引起充分的重视,而且在体系内也存在着激励体制不完善的情况,所设置的培养方案也存在着较多缺陷。外加缺乏特色的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这就无法和社会上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真正的融合[1]。
从西方的先进经验来看,美国已经出现了众多活跃的非政府性与非营利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机构。这些机构会在毕业生、高等院校以及用人单位之间构建交流的桥梁,且普遍在美国高校具有相当的重要地位。能够全方位地适应学校专业、规模以及毕业生数量,具有优秀的管理队伍和独立的人员配备与机构设置。而德国则是以见习制度的推广来落实就业创业教育,要求官方、高校以及企业方面实现真正地密切合作,并且成立专门的就业学院来负责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从而保证毕业生能够在能力素养以及技巧上充分满足企业的要求,然后用人单元也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就业实习基地,这样就可以在培训的同时按照企业需求来对大学生进行筛选和考核[2]。而到了法国,则是以立法的形式来保证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在法国政府与高校之间建立国家高校契约制,也就是将每个高校所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创业情况来衡量国家未来在该高校的教育资金投入指标。
我国高校目前在就业创业方面更为关注显性的岗位与就业率数值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分为普通就业、构造性就业与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内容[3]。而且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对家庭的影响较大,所以不仅是学生本身对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视,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和谐与否也被牵涉其中。
因此,如果要实现更为完整动态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以及为毕业生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就需要保证毕业生能够在企业团队当中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真实形象与表达能力,在遵守市场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地参与团队活动与工作。高校对于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也能够帮助毕业生在未来的实习岗位中体会到职业的意义所在,帮助大学生真正地脱离学校的保护投身到社会经济发展中来实现自己的贡献。
从认知上来说很多大学生对于就业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既没有对自身能力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也没有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而在我国,普遍父母对孩子就业上的控制欲又都会比较强,家长的旧观念当中都是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份稳定且福利完好的工作,都希望孩子能够过上轻松体面的生活[4]。而许多高校对于自身发展也不能找准方向,这就导致大部分高校出现了许多滥竽充数的专业,僵硬的人才培养方式也是在浪费学生的青春时光,所以在就业体系建立方面就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内容中涉及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就业指导、法律问题、职业规划与就业择业心里指导方面的内容。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通过相关的配套服务内容来进行各方面的调整,使得就业指导与教学阶段能够实现相互之间的融合,对学生的择业心理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是非常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高校应当率先引进先进经验与办法来帮助学生应对现今的就业形势。综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服务,从而能够做到真正地帮助每一个学生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各个高校必须从自身的办学宗旨与服务对象出发,脚踏实地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因为地方高校本身是为了为区域经济发展而服务的,是需要不断地向当地输送优秀就业人才的,所以在培养目标上的就要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优先,需要高校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学生就业创业创新教育上进行实质上的联系,从而统筹安排师资与生源以及规划资源使用上的内容。在社会发展与学生创业之间寻求良好的切入点,从而为学校设定出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培养目标。
因为现代高校学生在校园内基本上接触的都是专业上的课程学习,所以高校在课程体系上的设置就需要从就业为导向来进行设置。参考就业部门的意见和目前毕业生在就业上存在的优势与劣势,从而保证能够实时掌握社会需求与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在课程体系的内容上,需要满足充分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让学生在未来就业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真正的利用,但同时也要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当中,以此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师资队伍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接受率和积极性,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毋庸置疑地是大部分学生都会十分重视这一部分的内容,但是却可能因为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而不重视学校设置的创新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那么为了能够保证高校内部针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的质量,就需要教师具备充分的知识面以及在实践教学上拥有丰富的经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应当考虑建立“双师型”队伍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创新体系的建设,也就是不仅需要在校的教学经验,还要在对应企业内部具备一定的培训与工作经验。
高校应当致力于为学生打造类型多样的时间平台,而实践平台的搭建则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步,在校内构建创业园与创业孵化中心,为在校学生提供条件良好的创业基地;第二步,重点收集学生的优秀创意与创业项目,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和企业落实合作。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引入企业资金和管理模式,将学生的创业项目或者创意投入到市场当中进行运作;第三步,高校应当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创设专职部门,来负责毕业生与在校生的创业指导。甄选其中的优秀成果来加强个性化指导以及提供资金与场地的支持,从而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
因为现在来说,还没有太多高校为大学生专门设立就业培养部门,而是将就业培养这个部分的内容分别下放到各个部门来进行执行,那么很多活动的设置与开展就变成完全依附于高校管理层的状态。从反馈沟通制度来说,如果出现脱节,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学校培养与社会就业方面的衔接出现问题,所以现代大学生普遍都反应就业难的情况。
毕业生就业、高校培养、就业创业部门的指导,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等构成了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体系。传统的就业政策是自上而下的,造成了毕业生缺乏主动性,就业质量低,创业的积极性差。如果从学生入手,引导其根据自己的性格、专业等特点制订职业规划,指导学生及时转变就业思路。这样,会调动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就业创业的质量和数量。
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因为社会经历以及信息接收等方面原因,很容易形成错误的就业观并且无法掌握到相对对称的就业信息。这样就会导致自己不能够及时地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具体分析,从而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工作。那么从学校角度来说,就应当积极提倡社会各方面来对就业创业指导体系进行尽可能地完善,寻求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帮助来对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过程进行细致的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