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创新路径探究

2018-03-30 04:58陈怡欣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9期
关键词:心态心理健康大学生

陈怡欣

(南通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别中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1],它包括了人们的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意向。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祖国明天重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有效保障。但在新时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以及纷繁的舆论导向下,不成熟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很容易出现偏差和问题。党和国家要求高校“立德树人”,大学生的心态健康益发显得重要,不亚于知识完善,处于育人的核心地位。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然而反观当代大学生的现状,他们的社会心态却不尽如人意。

1 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中的问题

1.1 政治信仰不坚定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些基本的政治信仰,在当代大学生中没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一方面体现在政治信仰认同感降低,根据华东政法大学团委2016年的调查,大学生在对你的“政治信仰”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只有48.2%的大学生生选择“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29%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主义”,还有22.8%的大学生选择“宗教或其他”。调查通过深入的走访还显示,只有大约八分之一的大学生把“信仰共产主义”作为入党动机,这一数据令人十分忧心。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参政议政度低,表现在大学生对政治选举热情不高,以及在他们常用的社交平台中谈论与政治相关的话题很少,如80.9%大学生微博上涉及的内容都与政治无关[2]。笔者也是高校的一名辅导员,对身边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QQ动态等进行了梳理,除了一些节日、祭日,大学生们几乎从不主动谈论政治。

1.2 社会认知有偏颇

大学生对社会认知的不全面,表现在社会安全感弱、社会公平感低、社会支持感差等上。由于不少大学生都是异地求学,背井离乡的他们,如适应不良很容易有不安全感;加之对社会公共安全的担忧,如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学业的负担、选择的压力都更加重了这种不安全感。我国现在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阶级也在逐步走向固化,聚在同一圈子、同一校园、同一寝室的大学生们,却真切地感受到了别人如此不同的生活,心态的失衡引发了“仇富、仇官”等不良情绪,激发了他们对社会不公平的感慨。另外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养成了他们的依赖心理,但校园这个小社会不再像家庭那样时时处处给予他们照顾,大学生便觉得社会冷漠、无所依托;还有当发生的一些负面事件或问题时,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如何妥善处理,觉得申诉无门,更减弱了他们的社会支持感。

1.3 心理健康待提高

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生理上本就处于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加之生活环境的改变、情感上的困扰、学业上的压力等都可能引发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不健康体现在大学生个体上包括身体、智力、情绪的不协调;环境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生活中效率低下、幸福感不高;无法实现个人角色功能以及缺乏个人监控规划等。更有严重者会因心理的亚健康问题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干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还引发出了许多伤害、自杀、他伤的悲剧。从“马加爵事件”到复旦投毒案,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中逝去。另每年都会看到有大学生因各种原因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这一现象在近两年的报道案例中甚至呈现上升态势,还有报道中关于大学生校园暴力、伤害、纠纷的案件也屡见不鲜。近日教育部引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迫在眉睫。

2 大学生产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原因

2.1 内因

年龄在18~25岁的青年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法定意义成年人,但由于其人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求学,社会阅历较浅,经济不独立,以及绝大部分没有成家立业,实际上不是社会学意义的完全成年人。这个年龄阶段被称为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3]。首先在这个时期,青年大学生的认知还处于发展中,看问题的角度狭隘以及容易绝对化,如非错即对、不好则坏。因此导致了他们看待自身、环境以及社会问题的片面化。其次,处于这个阶段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根据埃里克森的成人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亲密对孤独”是这个时期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冲突,再如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常常会引起大学生情绪的异常波动。最后,责任心较弱和践行能力较差也是这一时期青年大学生的突出问题,理想和现实之间缺少了有效的自我控制以及实际的行动能力,受挫的他们总是抱怨社会,解决起自身面对的问题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2 外因

当代社会信息发达、舆论纷繁、价值取向多元化,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也服从于人类心理形成的一般机制,在这个多元化的地球村,不同的政治阵营、价值观念、风俗文化、思想潮流带给大学生很多冲击。外界的影响包括信息的沟通交互、情绪的感染、群体的模仿从众等,都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得许多大学生感到迷茫,无法坚定信念。一些别有居心的社会舆论误导着大学生,其中各类以吸引眼球、博取点击量的网络信息首当其冲,这类网络传媒为达迅猛传播目的,专门发布负面、猎奇的信息,对待热点问题不惜扩大、歪曲甚至捏造事实,煽动大众情绪。跟随其后的是无良的商家,为兜售其商品,推进奢侈消费,打出“财富象征、地位彰显”等标签,物质化社会价值观。还有自媒体时代受追捧的各类造星、网红、主播活动,更是为青年大学生造成了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围。还有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过度溺爱、保护,使得他们过于脆弱,经不起挫败的打击。以及大学生朋友圈小群体中一些人刻意炫耀财富、标榜异类,这些都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

3 培育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创新路径

3.1 建基础——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基础。首先要创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课本,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多样化的互动、考核方式构筑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覆盖全体大学生。但大众化的课堂教育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还需通过测试,筛选出存在心理异常取向的个别学生,对他们辅以分级分类的专门化教育,如团体辅导和心理咨询等。除了必修的心理健康课程,还应开设主题丰富的专门培训班,如情绪调节、恋爱心理、自控力提高等培训班,借鉴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教授创建的促进幸福的培训方法,以具体化的培训课程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实用的心理健康提升技能。如某高校定期开设的“心晴驿站”活动,每周一个小型团辅活动,每月一个主题培训课程。构筑防御平台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点,但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亦是不能放松。除了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问题学生进行帮助;还要要求相关的辅导员、班主任保持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状态的关注,建立起这些学生“教师+班级+寝室+家长”的信息交互联系机制;最好还能为这些学生量身定做一些活动,通过他们优势的发挥增强其对人生的信心和热情,总之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要抓住他们的心理成长期,力争使其心理健康情况向好的方面发展。

3.2 强目标——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代我国社会价值取向受到市场经济以及西方文化影响纷繁复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三个层面阐述了国家、社会、个人价值追求的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目标。爱国爱党、理想崇高、信仰坚定是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首要保障,“立德树人”是党对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要求,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任重道远。第一,要抓好课堂主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在具体的实践中改变常规以知识点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以人物故事讲述、历史遗迹展现、影视作品播放等形式赋予枯燥的知识点以鲜活的生命。第二,提高以辅导员为主思政工作者队伍的素质,转变他们以处理具体事务为主的工作理念,增强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提升他们的职业化水平,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要求开展工作;改变他们工作中说教灌输德育的老办法,使德育生活化,即在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事件处理中加入道德品质的教育。第三,全员、全程、全面教育,高校应统筹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四年时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分解到各环节,落实到各部门,利用一切契机,贯彻于各项活动中[4]。

3.3 创条件——创建良好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犹如芝兰之室,是高校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必备的条件。大学期间学生们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在校园内,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其情操,感化其心智。宽敞明亮的教室、庄严肃穆的礼堂、错落有致的景观、振奋人心的标语……置身其所,大学生自然能得到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因此高校在校园客观环境建设中要处处体现出大学蓬勃的风貌。比校园客观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大学所营造出的人文环境,高校的校风、校规、校训;教师、管理人员的轩昂风貌、不凡气度、积极言论;同学间的互助友爱、和谐融洽、精诚协作;加之各类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校园文化活动,共同营造出了大学校园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处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耳濡目染的熏陶,逐渐形成了积极的认知和情绪上的共识,对于其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意义重大。除了高校整体的大环境,朋辈间的小群体也极大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朋辈的小圈子由青年大学生因年龄相仿,求学目标相近、兴趣爱好相同,以及价值取向相似等形成,如高校中各级各类的社团组织。在社团这个小圈子里,他们共同学习、交流经验、互换信息,很容易形成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小圈子里的社会认知、情绪、价值观等会极大地对其成员产生影响。为每一个社团安排优秀的指导教师,树立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榜样,对社团内的问题合理的干预、介入不良小群体生态,使良好的社会心态在社团小圈子中不断生长。

3.4 共发力-创建协同育人平台

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高校不仅要不断向内提高,也要积极向外借力,搭建更宽广的培育平台。首先实行家校共育,要关注大学生原生家庭的情况,与家长们保持密切联系,改变不少学生家长“送孩子上了大学就是任务完成”的偏颇想法,督促家长积极关心孩子的生活现状、学习情况、恋爱状态等,及时发现、介入大学生出现不良社会心态的苗头,巩固支持他们良好心态的发展。其次要发展校企合作,安排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实践,一方面减少了他们对毕业后工作情况未知的担忧,另一方面真实社会中工作、生活状态的预演将磨炼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感受企业对纪律、规范的严格要求,对产品和服务的精益求精,大学生将更有遵纪意识、集体观念,以及更强的责任感;如某高校在工科生的培养计划中,增加顶岗实行学分,经过三个月以上在企业中的锻炼,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还有优质企业所特有的企业文化氛围,更是会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强烈的冲击,为他们形成正面积极的社会认知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高校应与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广泛的开展合作,包括各级各类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以及优秀个人,一味把大学生束缚在象牙塔对他们的成长无益,只有尽可能给他们丰富的社会体验机会,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社会。在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调整自己的社会心态,以及进一步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增强自信,以更开阔的胸襟、更豁达的态度立足于社会。

3.5 除痛点——清朗网络建设

新时代的“90后”大学生成长在信息科技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作为网络的“原住民”,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但网络上的传媒鱼龙混杂,传播者的居心善恶难辨。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社会心态,高校必须大力推动清朗网络的建设,解决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这一痛点。第一,把好源头,高校要开发、利用先进的技术监控网络信息,当然不仅是高校要监管,更呼吁国家早日完善法律法规,以及调动社会多方面力量,齐抓共管。高校还需加强与网络媒体运营者的联系,以掌握信息发布、传播的主动权。第二,占领阵地,要主动地传播思想健康、内容积极的言论、作品,弘扬社会正气、主旋律,而对于负面偏激以及荒谬的言论要早发现、早控制,及时地予以揭示、反击。第三,筑好防线,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多媒体应用素养的培育[5]。这些素养包括大学生要逐步学会科学取得、分析、判断以及传播信息的能力,具备了良好的多媒体素养,才能够在众多媒体所反映的社会万象中始终保持冷静、客观、理智,抽丝剥茧、去伪存真,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信息洪流。

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剖析其成因,把握其规律使高校对大学生良好社会的培养有的放矢。在高校的育人实践中,重视培育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不断创新培养途径,才能更好地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建设者。也只有拥有良好社会心态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自我成长,服务社会,为祖国的和谐稳定、繁荣富强贡献积极地力量。

统计表格的要求

表格是记录数据或事物分类等的一种有效表达方式,具有简洁、清晰、准确的特点,对比性强,本刊推荐使用三线表,通常一个表只能有3条线,即顶线、底线和栏目线,必要时可加辅助线。

三线表的格式如下。

表序和表题:表序即表格的序号,如“表1”。表题即表格的名称,应准确反映表格的特定内容,简短精练。有时还要在表题后对表格中数字的格式和单位进行描述。

项目栏:指表格顶线与栏目线之间的部分,栏目是该栏的名称,反映了表身中该栏信息的特征或属性。

表身:指三线表内底线以上、栏目线以下的部分。表身内的数字不带单位,百分数也不带百分号,均归在栏目中。表身中不应有空项,确系无数字的栏,应区别情况对待,在标注中简要说明,不能轻易写“0”或“-”等,因“-”可代表阴性反应,“0”可代表实测结果为零。

表注:必要时,应将表中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需要说明的事项,以最简练的文字附注于表下。

猜你喜欢
心态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还是“看掐架”心态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