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海英,余 佶,余兆硕,张 敏,刘 芳,麻成金
(吉首大学食品科学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
椪柑又名芦柑,汁多爽口,酸甜宜人,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以及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其中尤以硒含量见长,是备受消费者喜爱的富硒水果之一.由新鲜椪柑果汁酿制而成的椪柑果醋不仅带有椪柑特有的风味,还具有抑菌、抗氧化、缓解疲劳、预防饮食型肥胖和高脂血症等功效[1-2].由于椪柑中的柚皮苷和柠檬苦素类似物质具有强烈苦味[3],椪柑制品也因味苦问题难以被广泛接受,因此产品脱苦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不同果汁的脱苦技术研发主要集中在酶脱苦法、树脂排苦法、代谢脱苦法、包埋脱苦法等.[4-6]柠檬苦素类脱苦酶与柚苷酶等能专一脱除椪柑汁苦味,但存在价格偏高、特定选育困难等问题.活性炭脱苦因其安全性与经济性而被广泛应用,超声波辅助活性炭脱苦的研究也日趋增多[7],但活性炭吸附苦味的同时会使椪柑饮品中的pH值上升,导致其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硫化物[8].苦味物质的包埋剂β-环糊精可对活性炭脱苦处理后的椪柑果汁进行再脱苦,并包埋不良气味.[9]本实验以湘西椪柑为研究对象,在超声波辅助活性炭吸附苦味物质的基础上,采用β-环糊精包埋法作进一步脱苦处理,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脱苦后的椪柑果醋醋酸发酵工艺条件,为生产口味更佳的果醋产品、提高椪柑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推动湘西椪柑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新鲜椪柑:从吉首市农贸市场购置,经测定,糖酸比不小于11.1∶1,糖度11.7%.
试剂:安琪活性干酵母(湖北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醋酸菌种(粉包,上海佳民酿造食品有限公司);柠檬苦素标准品(国药集团);食用酒精、果浆酶、果胶酶、硅藻土、壳聚糖、活性炭、X16树脂,食品级;无水乙醇、丙酮、二氯甲烷、浓硫酸、高氯酸、冰醋酸、对二甲胺基苯甲醛、FeCl3等,国产分析纯.
主要仪器设备:XB124型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HSJ-4F型精密pH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FUMA-QYC200型变频摇床(上海福玛实验设备有限公司);722型分光光度计(上海舜宇恒平有限公司).
1.2.1 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 本实验工艺流程为:新鲜椪柑—去皮—打浆—酶解—复合脱苦—过滤—调整糖度—酒精发酵—椪柑果酒—酒精度调整—加活化醋酸菌—醋酸液态发酵—灭菌—澄清过滤—椪柑果醋.操作要点:(1)酵母活化.按实验用量称取活性干酵母,在温度38 ℃下保持水浴30 min后,将活化好的酵母液冷却至30 ℃以下备用.(2)醋酸菌活化.将1%葡萄糖和1%酵母膏加入无菌水中加热溶解灭菌,然后冷却至70 ℃,加入4%无水乙醇制成液体活化培养基,然后将菌粉(0.005 g/mL)接入活化培养基中,于32 ℃恒温振荡培养24 h,备用.(3)酶解.将果汁加热至45 ℃恒温,加入0.2%果浆酶和0.15%果胶酶进行酶解.(4)复合脱苦.将酶解后的果汁经超声波辅助吸附剂脱苦,再经β-环糊精包埋复合脱苦,搅拌均匀后,过滤.(5)酒精发酵.酒精发酵工艺参照文献[10]进行,参数作部分调整,椪柑果汁含糖量调整为10%,酵母用量0.05%,发酵温度32 ℃,发酵时间7 d.(6)醋酸发酵.将椪柑果酒醪中酒精度调整为6%,pH值4.2左右,接入活化醋酸菌培养液,恒温摇床震荡至发酵结束.
1.2.2 吸附剂筛选与超声波辅助脱苦实验 首先,控制单一吸附剂(硅藻土、壳聚糖、活性炭)用量为1%,X16树脂用量4%[11],在温度40 ℃搅拌脱苦60 min后比较脱苦率,并筛选较优的吸附剂;其次,对比单一脱苦剂与超声波辅助后脱苦率,评价超声波应用显著性.超声波条件为超声功率100 W、处理60 min.
1.2.3 醋酸发酵单因素实验 以总酸量为评价指标,选取醋酸菌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摇床转速为考察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初步实验条件选定为醋酸菌培养液接种量8%、发酵温度32 ℃、摇床转速120 r/min,发酵时间5 d.
1.2.4 优化实验 采用Box-Behnken设计(BBD),以总酸量为评价指标,选择较优因子优化椪柑醋酸发酵的工艺参数.
1.2.6 数据分析 BBD用Design Expert 8.0.6统计软件处理,因素显著性分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且P<0.05时表明差异显著.
2.1.1 不同吸附剂对椪柑果汁脱苦效果的影响 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用X16树脂、硅藻土、壳聚糖、活性炭等4种脱苦剂分别对椪柑果汁进行脱苦,活性炭的效果最好,同时超声波辅助均能显著提高不同吸附剂的脱苦效果.这是因为超声波产生的空穴效应加剧了分子运动,促进了苦味物质分子与吸附剂的有效结合.
2.1.2 不同脱苦技术的效果比较 分别用β-环糊精(组1)、“活性炭+超声波辅助”(组2)、“活性炭+超声波辅助+β-环糊精”(组3),对椪柑果汁进行脱苦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组1效果不明显,组3效果优于组2和组1,而组3和组2脱苦效果差异显著.说明在超声波辅助活性炭脱苦基础上,应用β-环糊精进行脱苦是有必要的.β-环糊精进一步包埋苦味与其他不良风味,脱苦率达到74.37%,因此,本实验选择“活性炭+超声波辅助+β-环糊精组”技术对椪柑果汁进行脱苦处理.
图1 不同吸附剂和超声波辅助脱苦效果Fig. 1 Debittering Effect of Different Adsorbents with and Without Ultrasonic Technology
图2 不同脱苦技术的效果Fig. 2 Debittering Effect of Different Techniques
[10],在果汁含糖量10%、酵母添加量0.05%、发酵温度32 ℃、发酵时间7 d的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得椪柑果酒醪,酒精度实测值5.5%(V/V).
2.3.1 醋酸菌接种量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醋酸菌培养液接种量在4%~14%时,随着发酵时间增加,总酸逐渐增加;第4天后,4%接种量的实验组醋酸发酵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14%接种量实验组醋酸菌代谢争夺,总酸量反而略有下降,其余实验组发酵速度减缓;各组在第5天后总酸量增长不明显.因此,醋酸菌培养液接种量选择6%~12%,发酵时间选择5 d左右为宜.
图3 醋酸接种量对醋酸发酵的影响Fig.3 Effect of Inoculum Size of Acetic Acid Bacteria on Fermentation
图4 发酵温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Fig. 4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Acetic Acid Fermentation
图5 摇床转速对醋酸发酵的影响Fig. 5 Effect of Rotation Speed of Shaker on Acetic Acid Fermentation
2.3.2 发酵温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发酵温度为28~32 ℃时,随着温度上升,总酸量快速升高;发酵温度超过32 ℃后,发酵增速开始减缓;至34 ℃总酸量开始下降,高温严重抑制了醋酸菌中氧化酶的活性.因此,醋酸发酵的温度控制在32 ℃左右为宜.
2.3.3 摇床转速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摇床转速在80~120 r/min时,随着转速上升,总酸量快速升高;至120 r/min后增速减缓;至160 r/min时,总酸量达最大值;此后总酸量开始下降.因此,结合工业生产实际,醋酸发酵的摇床转速控制在120~160 r/min为宜.
2.4.1 BBD实验设计 BBD优化椪柑果醋醋酸发酵的实验因素水平编码见表1,BBD方案及结果见表2.
表1 BBD实验因素水平编码
表2 BBD方案及结果
利用Design Expert 8.0.6软件对表2实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分析.二次多元回归模型方程为
Y= 5.20+0.15A+0.087B+0.13C+0.050D+0.022AB-0.095AC-0.033AD+
0.053BC-0.018BD+0.030CD+0.068A2-0.11B2-0.096C2-0.12D2.
2.4.2 优化工艺模型方差分析及其显著性检验 对该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
续表3
②显著(0.01
由表3可知,该模型极显著(P<0.05)且失拟项不显著(P>0.05),说明Design Expert 8.0.6软件对优化模型与实验数据能进行较好的拟合,可用于椪柑果醋醋酸发酵工艺优化的预测及分析.实验因素对醋酸发酵的影响大小顺序为A,C,B,D.舍弃不显著的实验因子,拟合公式可简化为
Y=5.20+0.15A+0.087B+0.13C+0.050D-0.095AC-0.033AD+0.053BC+
0.030CD+0.068A2-0.11B2-0.096C2-0.12D2.
图6 醋酸菌接种量与发酵温度的响应面分析Fig. 6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of Inoculum Size and Fermen- tation Concentration of Acetic Acid Bacteria
2.4.3 响应曲面分析 对椪柑果醋醋酸发酵过程影响较显著的4个交互因子进行三维响应面分析,结果如图6—8所示.结合方差分析和响应曲面的陡度走势及等高线密度,进一步表明了实验因子对响应值的影响关系,A-C和B-C均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同时A-D和C-D交互作用显著,说明椪柑果醋的醋酸发酵受4个因素作用明显,验证了考察因子选择的正确性.
由图6可知:发酵时间与发酵温度一定时,总酸量随醋酸菌接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底物充足的条件下,醋酸菌生长旺盛,持续产酸,发酵过程中应该对醋酸菌接种量严格控制.由图7可知,在发酵温度一定时,总酸量随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反之亦然.图8中两因素的交互作用与图7类似,此种情况下,选用响应面预测优势明显.
图7 发酵时间与发酵温度的响应面分析Fig. 7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of Fermenta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图8 发酵温度与摇床转速的响应面分析Fig. 8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of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and Rotation Speed
2.4.4 醋酸发酵优化条件与验证 Expert-Design 8.0.6软件分析结果表明,以椪柑酒醪为原料的醋酸发酵工艺优化条件为:醋酸菌培养液接种量10.0% (mL),摇床转速122.13 r/min,发酵温度32.73 ℃,发酵时间5.6 d.在此条件下,醋酸发酵的每100 mL果醋理论产酸量为5.64 g.充分考虑实际操作情况,将工艺参数修正为:醋酸菌培养液接种量10%(mL),摇床转速120 r/min,发酵温度33 ℃,发酵时间6 d.3组平行验证实验每100 mL果醋总酸实测值为5.52±0.032 g,与理论值差异不显著,故采用BBD优化的醋酸发酵条件,具有实用价值.
对果汁、果醋分别进行苦味的感官评价.感官评价按6个苦味等级进行打分:0分,完全不苦;1分,刚好可以感受到苦味;2分,微苦;3分,苦味较明显;4分,苦味强烈;5分,苦味无法忍受.结果见表4.
表4 苦味感官评价
注:不同字母代表组间苦味有显著差异.
由表4可知:未脱苦果醋与未脱苦果汁的苦味差异不显著,但未脱苦果醋的苦味比未脱苦果汁高;同时脱苦果醋与脱苦果汁苦味差异不显著,但脱苦果醋的苦味也比脱苦果汁要高.这可能是柚皮苷、柠檬苦素等苦味物质在醋酸发酵过程中进一步缩合,使得苦味加重的原因.2种产品脱苦前后相比苦味均有显著差异,脱苦后果醋的苦味更接近脱苦的果汁,这充分说明前期脱苦有效避免了发酵过程中苦味的进一步生成,实验所采用的复合脱苦技术是有效的,对椪柑果醋的苦味脱除有较大应用价值.
(1)本工艺以新鲜椪柑为原料,榨汁后经复合脱苦、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工序制得脱苦型椪柑果醋.用BBD优化得到的果醋发酵参数为:醋酸菌培养液接种量10%(mL),摇床转速120 r/min,发酵温度33 ℃,发酵时间6 d.此条件下,所得果醋成品色泽鲜亮,苦涩感少,酸味协调,每100 mL果醋总酸实测值为5.52 g,差异不显著,说明整体工艺参数合理.
(2)脱苦实验结果表明,应用复合脱苦技术后,果醋脱苦率可达74.37%,复合脱苦技术对椪柑果醋中的苦味剔除感官评价效果较为理想,具有较大应用价值,但也存在复合脱苦处理时间较长、增加超声波设备等问题,需进一步合理优化.
参考文献:
[2] 曹雪丹,方修贵,赵 凯.椪柑果醋液态发酵工艺及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5,15(5):105-112.
[3] 高秋芬,倪 辉,李利君,等.黑曲霉胞外酶对柑橘果汁的脱苦作用[J].中国食品学报,2014,14(4):156-163.
[4] KRANZ P,ADLER P,KUNZ B.Investigation of Citrus Flavor Adsorption During Debittering of Grapefruit Juice Using Kinetic Modeling Modeling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11,20(3):715-724.
[5] 梁秀媚,周爱梅,杨 慧,等.响应面优化β-环糊精对佛手果汁脱苦效果的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6):1 847-1 854.
[6] 翁聪泽,蔡慧农,倪 辉,等.黑曲霉DB056柚苷酶制剂对琯溪蜜柚果汁的脱苦效果[J].食品科学,2011,32(11):33-38.
[7] 顾苗青,冯赛男,余小林,等.活性炭-超声波联合处理对蜜柚果汁脱苦效果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3,29(1):36-41.
[8] CHANOLER B V,KEFFORD J F,ZIEMELIS G.Removal of Limonin from Bitter Orange Juice[J].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1968,19(2):83-86.
[9] 陈志成.椪柑果汁脱苦工艺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4-7.
[10] 吴竹青,黄 群,傅伟昌,等.椪柑果醋生产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9):696-699.
[11] 张晓丹,马胤鹏,曾 璐,等.椪柑酒的树脂脱苦工艺优化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4):1 429-1 435.
[12] 曾凡绅,邹连生,焦必林.柑桔中类柠檬苦素含量及分析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3,3(4):79-81.
[13] 许海丹,顾霞敏,梁丹霞.柑橘中类柠檬苦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应用化工,2012,41(11):2 006-2 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