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让生活化德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源于现实生活,生活是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目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德育是抽象的,不存在的。在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目的上,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以及各种良好品德的习得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幸福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而“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他认为好的德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在生活中实践习得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幸福。
小学阶段表面上较重视德育,但较多地停留在空喊口号上,《小学德育纲要》大致包括思想教育的内容、政治教育内容、心理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内容等,这些内容大而空,理论性太强了,完全脱离了学生实际,脱离了社会实际,远离学生成长的需求,许多德育内容则被抽去了生活的根基,变成了僵化的教条和空洞的语言符号,一些学生真正关心的新出现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中学阶段德育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实际上是专注于题海战术与应试训练。
既然德育要生活化,环境给予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是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如网吧、游戏厅、垃圾食品和色情书刊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德育效果;其次是网络的发展,如今大部分信息都是由网络传播,其中有一些是有益的信息,但是也有一些是充满色情暴力诈骗等不良信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有国家对现代文化传播工具管理力度不够,学校不配合等原因,再次还有家庭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小孩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就是小皇帝,长期被父母爷爷奶奶溺爱,有些孩子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最重要的是家长的不配合,有的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苦,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德育工作难以开展。所以要想应付环境带来的挑战,家长、学校、国家都要协助配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校都很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只想着成绩、分数,导致在中小学时就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主科占据了课程表上的大部分排课时间段,德育课的安排少之又少。家长也是这种思想,只要他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什么都可以放任孩子。学校与家长思想如此传统,如何去谈德育生活化。而且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些农村小学的德育课,并不是由那些科班出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其他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教的,而是由他们的任意一个科任老师教的,然后科任老师教了半节课后,就让学生做科目练习或者自习了。类似一些现象表明:当今社会受应试教育风气的影响较严重,使得德育生活化受到了很大的阻挠。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道德具有生长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德育的内容也应有相应的更新。比如,传统的“三纲五常”道德观在今天已经不适用,学生们不屑这种观念,渴望并追求新的道德观。因此,必须开拓新的德育内容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具体到当今社会,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德育服务于现实生活,脱离了社会的德育是没有意义的。21世纪是属于大众传媒的时代,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的发展,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机制和平台。大众文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和人格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形式新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现代媒介的宣传教育功能,迎合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作为德育学习主体,从传统的“被动”型学习转化为“主动”型学习,达到较高的德育教学效果。
德育不是日常教学中外在的附加任务,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课程”,教师应当要以平常的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熏陶,以达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的效果。教师在设法把正确、科学的学习理念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将德育贯穿于其中。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其身不正,何以正人。”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做好学生的榜样。
对于生活中的德育,并不仅仅将重点放在学生本身思想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上。为了响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拓宽德育的视野,根据学生性格特点的差异,用不同的方式引导他们去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参与社会生活,借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德育的重要性。将德育寄托在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使得学生在完成社会实践活动需求的同时也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上的熏陶。如自愿组织社区公共场所清洁活动、参与行人交通疏导、去敬老院探访老人等,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道德行为中提高自己的品德素质。纵观当下,人们在道德实施面前普遍存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态。由于存在扶摔倒老奶奶被讹的现象,再现此景时,人们或许会犹豫,或许会选择避而远之,或许会选择拍小视频作证,或许会选择呼叫一群人来帮忙……人们是热心的,也是畏惧的,是勇敢的,也是胆小的。
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优秀的知识文化,更需要贴近生活、走进生活的学校德育。正确的道德观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更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而道德教育正是培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重要途径。德育处于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学校的德育却呈现口号化、标签化,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脱节,德育之于学生如同纸上谈兵,这也使得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因此,如何使德育放低身段,戴上“生活化”的帽子,并且走进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