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研究生的“校地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究
——兼论中小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站”建设

2018-03-29 16:42:35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校地师范类工作站

郁 芳

(长春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2012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核心,重点强调了“协同创新”机制、模式与平台的建设,鼓励高校与各类创新力量深度合作,促进优质创新资源充分共享,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实施对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师范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课题。传统的师范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理念、方式和平台环境等方面无法契合“协同创新”战略的要求。因此,如何依托“协同创新”战略进行师范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师范类研究生教育创新性发展,已成为师范类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校地协同创新”的师范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性

为贯彻高师院校“协同创新”战略的实施,基于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结合,我们提出“校地协同创新”的新型师范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在师范类研究生培养方面,高师院校与当地中小学加强合作,发挥各自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的优势,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共享,为研究生教育提供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平台,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研兼备型硕士毕业生。“校地协同创新”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平台、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重道轻术”的认知倾向,强调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我国高师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初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师资水平、层次的要求不断提升,使现有研究生教育中重理论传授而轻实践应用、重研究能力提升而轻教学素质培养的弊端显露无疑,传统的师范类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现实社会需求存在矛盾。

针对师范类研究生现实需求的变化,“校地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强调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即由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向教研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通过高等院校与当地中小学校的务实合作,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实践环节,注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和课题的实践应用性,提升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技能和在教学实践中追求理论创新的能力,使师范类硕士毕业生成为能够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的高水准、高层次的一线师资力量,以适应新时代初中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二)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调整

目前,我国的师范类研究生培养方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采取校内导师一对一的指导培养。这种传统的培养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高水平、复合型硕士毕业生的培养要求。

在新型的“校地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中,师范类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程在高校完成,实践课程在中小学完成,并建立校地双导师负责制或导师团队进行集体指导。通过研究生参与中小学校课题研究、教研活动,与中小学建立起实质性的合作培养,形成高校理论讲授与中小学实践应用结合、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与教学技能锻炼并重的新型培养方式。

(三)研究生培养平台的升级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依托高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平台,即使有到教学一线观摩、调研学习的实践环节,也多是形式大于内容,研究生培养环境和平台相对封闭、单一。“校地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研究生的成长需要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环境和更丰富的平台。因此,在师范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整合、联通和共享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加强师范类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建立一个环境更为开放、形式更为丰富、资源更为综合的升级版研究生培养平台。在遵循师范类研究生培养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校地资源互通共享的开放型培养平台,使研究生培养方式趋向灵活和个性化,努力营造师范类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环境。

(四)培养评价机制的优化

在传统的师范类研究生评价机制下,由导师指导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由专家组考核研究生的论文撰写水平、理论运用水平和研究分析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师范类硕士毕业生到中小学或教育培训机构就业,师范类研究生的教学、教研实践能力日益受到高师院校等培养单位和中小学校等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适应初中等教育对新入职教师的要求,在新型的“校地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研究生培养的评价机制不再是单一的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的评价方式,评价取向更注重实效,评价方式更为丰富,评价机制更为灵活。申请毕业的成果可以是学位论文、系列学术论文、教研项目报告、教学活动设计,也可以是一次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展示。评价专家团队包括高校教师、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管理机构专家等。这种新型的培养评价机制有利于师范类研究生培养方向和能力提升的多样化发展。

二、“校地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生培养工作站”的建设

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师范类研究生“校地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实践方式是高师院校和地方中小学联合建设“研究生培养工作站”。

(一)“研究生培养工作站”的基本内涵

“研究生培养工作站”是由高师院校和地方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合作建立的一种师范研究生培养平台,平台吸纳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正规教育培训机构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各种来源的科研、教学类项目,从而将相互封闭、割裂的教育资源联通在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中。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参与研究项目,真正带着研究课题进入工作站,依据研究需要,在一线教学、教育培训或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调研、学习和实践,加强学术研究的实际应用性,提升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

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中的第五部分“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出:“培养单位应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共同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明晰各方责任与权利。明确研究生实践内容和要求,健全实践管理办法,加强实践考核评价,保证实践质量。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文提出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站”是“实践基地建设”的一种载体形式。两者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共性在于两者都强调研究生培养与实践相结合,都是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平台;差异在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站”不仅仅是一个实践平台,更是一个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是“研究基地”和“实践基地”的融合体,是单纯的“研究基地”的升级版。

(二)“研究生培养工作站”的建设条件

1.校地双方积极的合作意愿是建立“研究生培养工作站”的前提

一般而言,“研究生培养工作站”由作为培养单位的高师院校发起,设立在作为合作单位的中小学校。因此,合作双方必须对师范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存在共识,具有积极的合作意愿。中小学校在合作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设施、人员投入,中小学校的领导应具有创新理念和魄力,乐于接受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工作站”进行相关的科研与实践,并为工作站的建立和运转提供帮助。

2.高师院校要主动调整和改革师范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师院校,要调整和改革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站”的建立扫清制度性障碍。首先,高校与合作的中小学要制定完备且具体的校地合作培养计划;第二,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站”所在的中小学校协商,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分配机制;第三,制定研究生在培养工作站学习实践的相关规章制度;第四,建立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站”的校外导师的激励机制。

3.中小学校具备满足“研究生培养工作站”运作的基本条件

中小学校建设“研究生培养工作站”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其一,具有良好的办学绩效,在区域范围内人才培养和教育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和良好的示范效应。其二,学校领导要具有创新理念和开拓意识,能为硕士研究生在中小学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待遇。其三,可以为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指导的实践导师队伍。其四,要有地厅级以上的立项课题、工作站运行管理的具体制度和办法以及保障工作站正常运行的专项经费等。

(三)“研究生培养工作站”的创新性运作方式

为实现将师范类研究生培养成为教研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研究生培养工作站”需要在培养机制、培养方案等方面作出一些创新性的尝试。

1.校内外双导师制

在师范类研究生培养机制方面,为体现“校地协同创新”理念,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即由一名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教师(校内导师)和一名中小学校一线资深教师(校外导师)共同负责一名研究生的培养指导工作。校内外导师共同制定和完成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明确制定校内外导师的职责范围,并鼓励校内外导师共同申报课题,加强导师间、师生间的联系和互动。在校地合作基础上,双导师为实现培养目标,要组织各种实训、实践活动,如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的收集和整理、组织研究生参加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讨、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等。通过实习、研习等实训活动,经过反思、研究、实践,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工作站”的实践和研究作用,实现师范类研究生职业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2.校内外师资共同授课制

将中小学资深教师请进高校师范类研究生课堂,结合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与高校教师共同为师范专业研究生授课和指导。中小学一线教师能够将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各种实践教学案例直接呈现在研究生的面前。与校内教师的教学内容相比,名师的讲授内容更符合研究生的需求,能够满足研究生对小学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名师的讲授内容更贴近小学生活,讲授的方法更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讲授的实际案例就是研究生想要了解的内容。双导师共同授课,将校内导师理论研究的优势和校外导师教学实践的长处结合起来,使师范类研究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升实践的认知能力。

3.灵活的学制和开放的管理方式

在传统的研究生三年学制下,前两年进行校内理论学习,第三年进行教学实践、撰写毕业论文,学制安排相对固定僵化。“研究生培养工作站”模式改革这种传统的研究生学制安排,在保证不突破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各自学时总量的前提下,依据研究和学习的需要,灵活选择校内学习和中小学实践的时间安排,从而实现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阶段性穿插、互动,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效果。“研究生培养工作站”的管理相对开放和自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课题的研究生可能同时进入同一“工作站”,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同一课题的研究生也可能因学习需要而进入不同的“工作站”。

新型的“校地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应了新时代的初中等教育发展对高层次高水平师资的迫切需要,是对师范类研究生培养机制的一种改革和创新。“研究生培养工作站”是将“校地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付诸实践的有益尝试。我们经过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和经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有待于进一步展开。

猜你喜欢
校地师范类工作站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电脑报(2020年32期)2020-09-06 13:55:22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02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移动式CIP及SIP工作站(可记录型)
机电信息(2014年23期)2014-02-27 15: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