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2018-03-29 16:42王一婷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院校信息化高职

王一婷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科研处,吉林 长春 130028)

一、科研信息化的内涵

科研信息化(e-Science),最早是由英国科学管理者John Taylor于1999年提出的,指将信息化应用于科学研究管理当中。为了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推动经济发展,英国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构建了技术支撑平台e-infrastructure,将全国的科研信息纳入平台之中,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强大的信息管理服务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美国提出了Cyber-infrastructure概念。e-Science将跨区域、跨学科、跨部门的海量信息整合,成为科研数据分析和获取的重要途径。

二、国内外科研息化发展现状

1.国外现状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如欧盟提出了旨在加强尖端科学领域联合研究与开发的“尤里卡”计划;新加坡提出了旨在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实现信息共享的“智慧园2015”计划;美国和日本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积极构建全国性教育网络,搭建联合研发协调管理平台。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科研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彻底颠覆了科研管理的传统功能。美国顶尖高校都构建了完善的科研信息管理体系,在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国内现状

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高校科研信息化建设起步更晚。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一些高校开始重视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部分学者才开始科研管理信息化研究工作。随着国家网格、中国教育科研网等一批信息骨干网络的建成,高校的科研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但许多高校仍然停留在信息发布、采集、审批等简单办公OA系统层面。即使有独立的科研管理系统,也因网络兼容性较差而无法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许多平台仅是审批流转平台,无法对课题和项目的实施过程、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管控,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

三、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1.显著的地域性

高职院校多脱胎于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中专),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如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主要为长春一汽公司培养生产线操作者,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受地方经济水平、产业布局影响较大。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必须与所在区域特点紧密结合,围绕所在区域社会发展、产业需求、经济水平开展学术研究。学术研究要解决社会发展的底层难题、经济发展的基层问题,研究重点是现实性、实用性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应与地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企业需求相融相通。

2.极强的应用性

较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科研体量、经费、成果转化等方面相去甚远,缺少创新性研究,很少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鉴于此,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应另辟蹊径,着力于专业知识应用、技术推广与创新,特别注重技术应用层面的深入研究。在评价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时,是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否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是否满足行业需求是几个重要指标。

3.较高的市场性

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目标,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教学与科研工作都要与行业需求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也应从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贴近行业实需,在需求中找寻研究方向。与此同时,在行业和院校间搭建起产业化信息平台,构筑科研市场化平台,通过信息网络将高职院校的科研机构延伸为企业的研发机构、技术革新机构。

4.广阔的开放性

目前,高职院校多采用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教授理论知识,又教授实践操作,利用专业知识反哺生产实践。许多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的实训基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也应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依托实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引导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并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让教师带着教学任务、科研目的深入一线,在实践中创新技术、革新工艺。在科研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开放性,而不能局限于部门、学校、行业内部。要在实践中启动科研项目,使项目团队中既有专业技术教师,又有行业技术能手,还有参与实践的学生,真正实现产、学、研相融合。

四、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与“研”失衡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这既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之道。因此高职院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入教学、实训工作,科研信息化建设因受重视程度不够而相对发展滞后。信息化增加了信息采集、录入、流传的操作难度,降低了科研信息化系统的体验度,造成许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的抵触,普及存在阻力。

(二)“硬”与“软”失衡

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效仿同类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系统,一味追求“高大上”,与本校科研实情脱节。受管理能力、受众群体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底层设计存在缺陷,可能会出现系列问题,如:“高上大”的系统软件无法与学校硬件设备相匹配,系统的功能很多但实用性较差,流程完美但关联性较差,一些检索功能流于形式。有些学校的硬件设备“高大上”,但受制于“低价中标”的招投标规定,不仅功能与需求脱节,管理效率、用户体验感也较差,增加了科研管理信息化推进的难度,使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高阁之物”。

(三)“建”与“管”失衡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多由研发方负责,专业性有余而兼容性、使用性、开放性较差。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人才较少,管理者从事的多为初级性工作,对系统功能要求较低,多数停留在传统纸质文本的计算机录入层面;管理权限也仅停留在网上流转审批层面,缺乏对过程的指导和管控。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变成了数据存贮系统,科研数据的分类、汇总、分析、共享、转化工作基本停滞。此外,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缺乏对信息安全的重视,保密制度不完备,管理权限不明确,安全预案不实用,管理人员不重视,造成科研资料外泄、项目材料丢失、论文材料锁定等一系列安全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公信力。

五、构建吉林省高职院科研管理信息化模式

(一)“三位一体”的信息化共享平台

构建吉林省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要依托吉林省的产业优势,实现网络融通和资源共享,打破信息壁垒,避免各自为政。政府要制定符合高职院校科研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企业愿景的科研信息化建设规划,负责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科研项目沟通协调工作,引导科研信息整合和共享。高职院校作为科研项目的承担者,要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专业信息不断完善平台,通过学术会议吸引更多的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行业专家成为受众用户,推动平台信息更新、品质提升。企业通过平台及时发布生产经营中的技术性需求,并采取联合开发、资金扶持、购买专利、业务咨询等方式,实现研究成果的及时转化。只有将政府的“管”、学校的“建”、企业的“用”三者合为一体,才能有效推动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发展。

(二)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果转化平台

现阶段吉林省高职院校的生存之道就是面向社会、面向行业办学,了解需求,提供人才。在科研工作上,高职院校应该转变思路,遵循市场规律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果转化库。社会、企业按照现实需求向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发布需求,高职院校教师自愿依据需求向成果转化信息库提交研究报告,由企业委托的第三方机构从转化库中遴选合适的项目,通过合作开发、资金扶持、购买专利等方式获得预期研究成果,费用中的10%将用作平台运营维护费用。平台由政府建设、维护、运营,并与各高职院校、企业、社会团体、政府机构相互联通,实现“一张网”联报、联审、联批。

(三)完备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科研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要培养一支信息化队伍,定期组织科研管理者、科研工作者接受专业培训,制定专业考核机制,按照师资比例安排一定数额的专业人员从事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相应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为科研管理信息化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猜你喜欢
院校信息化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