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探析

2018-03-29 16:42:35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石 筠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2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新型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而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具有育人功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视文化自信教育,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文化自信指围绕文化的价值及其功能所形成的信心和信念,其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化场域,还拓展至社会场域,强调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文化自信”的话语体系,文化可以具体分为三项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大地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孕育与演化,吸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即是对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继承与发扬;革命文化主要记载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是人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是指建国以后逐渐发展完善的文化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原则、以社会变迁为基本需求、以人民利益为本质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自信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变量。自信“来源于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其实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再次是生存的乐趣与勇气,最后是做事的经历感知、体会与反思”[4]。文化主体建立文化自信,意味着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与信任。只有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才能在文化发展中获得传统的从容和转向现代的勇气。[5]

二、文化自信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关联

(一)目标具有一致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6]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提升他们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使其未来能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更担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7]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人——提高个体的思想觉悟和水平,使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思想引领和行动纲领,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8]

(二)内容具有同源性

作为人类实践活动对象化的产物,文化反映的是人类稳定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文化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人类历史改造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可以创造文化,也可以被文化创造。因此,文化与人的关系在实质上是动态且连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归根结底是指大学生对文化的学习与吸收,建立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是有目的的,因而高校思政政治教育本身蕴含着鲜明的文化品质。文化自信教育具体涉及三项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调对公民文化自信的培养。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教育都将强调学生对文化的学习与吸收,重视学生对文化的行为调整。

(三)实践的互动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很少开展与文化自信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涉及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与科学素养选修课以及各类学校学院活动等。这些课程和活动多多少少地渗透着文化自信教育的相关内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教育在某些方面实现了互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是思政教师,而文化自信教育的开展也往往由该部分人员负责。其次,文化自信教育的开展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基本途径,可以为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而文化自信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弘扬近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有助于促成教育效果的实现。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集中突破,根据多元文化需求构建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内容结构和方式方法。教育内容的择定与呈现会对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当前各高校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教育内容体系,将培养具有文化底蕴、民族自信和人文情怀等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但仍存在片面性、浅层性、零散性和主导性等问题。其中尤为关键的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割裂化”,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存在,已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教育规律。因此,针对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中突破的方式,切实根据学生的多元文化需求,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讲授和正向引导实现文化自信的建立。

(二)关键支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差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9]因此,发展教育,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于精神的交往与互动,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交往与互动水平。而文化自信教育作为新时代的价值观教育体系,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以及普通教师思想觉悟的提高,重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创设更多的师生互动机会,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三)另辟蹊径,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广泛作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新世纪的大学生而言,互联网信息资源更是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互联网+”的全面推进与发展,催生出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即依赖网络技术实现人类资本的互联互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充分借鉴和运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改进教育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的紧密融合。首先,可以尝试建立文化自信教育网络资源库,以便大学生按照特定标准分门别类地甄选和使用信息资源;其次,可以尝试使用翻转课堂的教育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借助互联网资源,使用翻转课堂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最后,充分发挥移动媒体的作用。高校可以打造文化自信教育的“微内容”体系,采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文化自信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频率。

(四)内化体验,拓展教育实践渠道

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基本路径。当前,高校文化自信教育依然存在“知性论”为主导的理念和模式,重视课堂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内化和体验过程。因此,高校文化自信教育应尝试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内容,做到知行合一,培养真正具有文化自信的大学生。高校应努力搭建丰富多彩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自由、平等地参与实践活动。具体可以分为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首先,积极开展校内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为大学生组织、设计和展开校园文化创造平台和机会,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配合和支持文化活动;其次,开拓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有助于大学生拓展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如参观博物馆和展览馆等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自信心。总之,高校的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不应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介绍,更要在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进行亲身体验,进而转化为日常意识和行为。

四、结语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是新型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有益尝试。当今时代,是文化冲突、文化危机和文化融合并存的时代。对大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有助于实现我国文化转型,实现文化自觉,拥有文化自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深层发展。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