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彦
(深圳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34)
“丝绸之路”的命名源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首次使用了“Silk Road”一词,指出公元前2世纪开始就存在这样一条从中国经过中亚到达撒马尔罕的贸易路线。在“丝绸之路”的概念提出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分别组织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考察活动。2013年9月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经济带覆盖了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行经的中国、中亚、北亚和西亚、印度洋沿岸、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和地区。该倡议提出近5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成立丝路基金,建立亚投行,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与欧洲国家、印度洋国家、东南亚国家对接并与其他亚洲国家对接,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积极推动形成开放新格局,不断促进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形成了有序发展、多元发展、开放发展的模式。“一带一路”赋予古代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新的涵义、新的生命。追古思今,如何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既是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也是实现互利共赢、建设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的关键。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其在世界经济体中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有利于构建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关系,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再平衡。该倡议的提出有其国际国内宏观的时代背景,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
第一,“一带一路”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从内部环境来讲,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凸显,面临着诸多躲不开也绕不过的问题,包括国内大规模基建投资地方债高企、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出口遭遇疲态、实体经济面临转型及地区环境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多边贸易投资规则深度调整,面临再平衡的状态。党的十八来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30多年的增长,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成为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第二位的经济体,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对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稳定器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实施顺利,开启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投资合作新空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第二,“一带一路”是一个概念系统。目前所提出的“一带一路”不单单是指一条路线,而是通过若干条线路的扩散、辐射,形成庞大的道路系统、物流系统和文化交流系统。“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体系,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系统,已经形成了“一个概念”“两个组成部分”“三大发展理念”“四大特色之路”“五条道路”和“六廊六路”。“一个概念”即“一带一路”。“两个组成部分”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大发展理念”是指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通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和共享发展,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四大特色之路”包括通过绿色丝绸之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通过健康丝绸之路推动中西方医学交流和医药贸易、通过和平丝绸之路致力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通过智力丝绸之路建设智库和大数据交流平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五条道路”是指要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发展之路、繁荣发展之路、开放共赢之路、创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和文明之路。“一带一路”还包括“六廊六路”,“六廊”是指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六路”是指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主要内容。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EB/OL].[2017-5-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10/c_1120951928.htm.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方向。建设“一带一路”,其基本方向和目标在于将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它将亚太地区与欧盟联系起来,给欧亚大陆带来新的空间和机会,相关服务的产业集群包括建筑业、冶金、能源、金融、通讯、物流、旅游等。该倡议提出以后,受到了沿线绝大多数国家的欢迎和共同参与,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17年5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130多个国家派出政府代表团,参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达30人,与会总人数超过4千人,可谓规模盛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已超过500亿美元,共有47家中央企业参与或投资,与这些国家的企业合作共建项目近2 000个。据统计,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涉及多个领域,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及18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中国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沿线国家企业来华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 905家,同比增长34.1%,实际投入外资金额71亿美元②李潮东.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EB/OL].[2017-5-14].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705/14/t20170514_22797192.shtmlfrom=groupmessage.。未来几年,中国将同有关国家签订多方面合作协议,继续向丝路基金加大资金资助,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提供专项贷款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和金融合作;安排来华人才培训;向沿线国家提供粮食援助、资金援助,实施医疗援助等。
中国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是伴随着2013年这一倡议的提出而兴起的,涉及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文化领域是该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界已有文献从文化观念、文化软实力、融合机制和交流障碍等不同视角对“一带一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加以分析,取得了有益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肯定文化交流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作用。刘洪铎等[1]通过实证研究对1995年到2013年期间近20年的微观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文化交融程度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关系向纵深处发展。张建成[4]提出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更是区域沟通的重要情感媒介。中阿文化交流先行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认同理论的重要形成动力源,是构建和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先行不仅可以起到推动沿线共同体区域经贸合作的积极作用,还是发挥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凝聚力、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第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吕其庆[3]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可以作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渊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可以更好地发挥丝绸之路传统文化的软力量,促进不同文明交流发展。张英魁[4]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融合机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充分肯定,沿着丝绸之路的古迹,寻找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古为今用,发挥“一带一路”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作用。
第三,促进文化观念的转变,建立健全文化交流服务体系。丹珠昂奔[5]呼吁通过“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带动民族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观念的转变。赵旭东[6]提出世界性文化在不断变化,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交流方面会遇到的转型包括文化价值的重新塑造与选择、人口的流动性、个体觉知的潮流、作为他者存在的异文化的自我觉醒、文化融合与分离趋势的共同成长等。文化交流并非一帆风顺,还存在社会转型等障碍,面对文化交流的各种问题,顾华祥[7]指出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国家提供文化交流服务则是一项不可替代的工作,而提供规范、周到、便捷和符合国际法与中国法规范的文化交流服务,必须先建立健全文化交流服务体系。
关于“一带一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是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软实力等角度阐释文化因素在这一建设中的纽带作用,表明了中国学界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一种理论自觉和实践意识。加入研究的不仅有学者,还有政界人士以及来自不同地区的智库组织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建设的发展,并参与其中为其发展贡献智慧力量。但是,也应该认识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民族、宗教、文化和社会结构多元,存在着复杂的意识形态和利益纠葛,其建设发展面临着一定的阻力,应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体系中的独特优势,使“一带一路”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可以从融通古今的时间维度和连接中外的空间维度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一带一路”是一项融通古今的倡议,不断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从时间维度来看,“一带一路”建设是融通古今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的倡议。传统文化是发展现代文化的根基与源泉,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兴衰史给了今天很多有益的借鉴。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39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汉武帝派遣张骞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大月氏曾被匈奴击败迁到大夏,这次出使的目的主要是军事和政治,张骞历经磨难十年后达到大夏,却并没有说服大夏王,无功而返。公元前116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时匈奴首领已经投降,这次出使主要是政治目的,向西域展现汉朝的强盛和富裕,号召各国到长安觐见。当年,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携带和运送的商品就是丝绸,丝绸轻便、容易运输、便于保存,因此成为最有代表性的商品。在罗马集市上,1磅丝绸相当于12两黄金的价格,可见丝绸的珍贵。张骞出使的路径是从长安或洛阳为起点,到罗马为终点,全长约7 000公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交通干线(丝绸之路)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历史—文化的观点来看,这是联结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8]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9]。海上丝绸之路以郑和下西洋最为有名,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顶盛时期。“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自是西域胡商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10]自通往西域的路线打通后,两千多年来,商品、人才、技术等互相交流,沿线各国的发展得到推动。中国派出官员了解西方风土人情,编撰了《西域图记》,西方派到中国的商人、传教士、使者等亦是络绎不绝。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对世界和欧亚格局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奥斯曼帝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垄断了穿越中西的丝绸之路,欧洲被迫转向航海,并开辟出欧洲新航路,并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君士坦丁堡陷落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占比产生了悬殊的对比,丝绸之路的荣光逐渐衰落,东方文明走向保守封闭。
时至今日,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丝绸之路复兴计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起“丝绸之路”,旨在有序而全面地推进国家间合作。日本提出“丝绸之路外交”,立足于经济和能源合作。俄罗斯提出“欧亚联盟”,旨在打造贸易和军事同盟,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签署了《欧亚经济联盟条约》。2011年,希拉里在印度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以打造亲美政治区域为目的,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方面的改善。中国是最晚提出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但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所以能超越其他国家而取得主导地位,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到现代中国具备独立、完整的国防和工业体系,再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展现,中国担当这一角色当之无愧。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在意义上与古代丝绸之路链接,但并不是简单回到历史概念。古代丝绸之路两千多年来进行的主要是贸易往来,“一带一路”不仅包括贸易往来,还包括对新时期经济规则的制定,更是中国在国际关系与文化舞台上占据主动的新举措,它在保持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感的同时,也表现出全新的时代感。这种时代感将提升欧亚大陆的地位,而且将在更深层面上塑造沿线地区的文化与秩序。丝绸之路的复兴为解构近代以来的西方中心论提供了契机,它着眼于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着眼于陆海联通,是对传统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扬弃①王义桅.习近平出席达沃斯论坛展现中国领导力与担当[EB/OL].[2017-1-18].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118/c1002-29033162.html.。
第二,“一带一路”是一项连接中外的倡议,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从空间维度看,“一带一路”超越了古代“以空间换取时间”大思路,超越塞防——海防之争,开创21世纪陆海兼顾、东西呼应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它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沿线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目前涉及的沿线国家有64个,按区域划分为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独联体与其他国家。在这些沿线国家中,不同区域表现出对不同合作领域的热情。例如东南亚希望合作建设基础设施,中亚和南亚热衷于经贸合作,而欧洲则关注中国的海外投资。
语言相通和文化交融是“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基础和先导。“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涉及多种文明体系和多种语言,文化、民族、宗教、历史、习俗差异之大,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大障碍。中国文化面临与印度、波斯、阿拉伯、古希腊、古罗马等文化的连结,儒家文化圈面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等文化圈的联结,异质文化圈的交往可能带来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一带一路”倡议需要跨文化传播的支持。据国务院侨办统计,目前海外有4 000多万华侨华人居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侨民熟悉中国和当地文化,能够在促进中西方交流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面对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思想可以借鉴到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在“和合”理念的指引下,摒弃对文化优越性的比较,摒弃不同文明之间的分歧,用包容的、谦逊的态度来看待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找到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多样文明和谐共存、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一带一路”拥有巨量的资源、众多的人口、巨大的政府合作与市场空间的同时,沿线各国也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差异,具有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知识和资金密集等多种类型的经济运行模式,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贫富悬殊。因此,需要培育一批对沿线区域和国别的经济、贸易和金融发展有深度研究的高层次战略型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与沿线国际经贸合作的繁荣,契合“一带一路”共建的需求。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中国日益深度卷入地区纷争,导致部分沿线国家对中国产生了较强的防范意识,在互联互通中形成隔阂。因此,吸引、汇聚和培养沿线国家的战略型精英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打造海外特殊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务之急。通过培养沿线大批熟知中国国情的精英人才,一方面推动 “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共识,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共建背景下,中国战略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汇聚,需要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和指导,统筹协调国内外的战略型人才需求和培养,形成以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协同共融的良性互动。
古语有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习近平指出:要切实推进统筹协调,坚持海陆统筹,坚持内外统筹,加强政企统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推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带动与创新下,应进一步推进统筹协调,促进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第一,推进“一带一路”的海陆统筹发展,加强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统筹协调。首先中国在地缘上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在版图上包含了广阔的大陆和海域,中国和14个国家接壤,其经济活力吸引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加入。据调查显示,中国在全球集装箱港口中的投资比例日益增长,已经达到三分之二。这一建设营造了有利于中国企业投资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到丝路沿线投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促进区域深度融合,加强区域协同机制的构建。海陆统筹也是区别于以往海洋观和文明观的一种实施倡议,过去习惯上将中华文明当作大陆文明的代表,而将古希腊当作海洋文明的代表。当今世界,已经不能将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隔绝、对立起来,未来的全球发展趋势,将会沿着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大融合的方向推进,而中华文明则会成为新兴引领者和整合者[11]。“一带一路”倡议中,“一带”是从大陆进行整合,而“一路”则是通过海洋进行整合,这一倡议正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统筹协调的宏伟倡议,将促进两种文明的整合,从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推动“一带一路”的内外统筹发展,加强国际与国内市场统筹协调。内外统筹指的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市场和资源双向开放,对内、对外同步推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既要提高国内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生产投入的效率,又要主动走出国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既要用好国内国际两类规则,实现规则有机衔接,又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争取国际话语权,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我们现在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是和“一带一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我们是被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要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为统领,按照国际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政策要求来布局新时代对外开放的一些产业、一些形势。中国现有国际贸易支点城市存在整体布局不均匀、城市发展受到行政级别束缚、软硬件都有待提高等不足①报告显示中国“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存三不足[EB/OL].[2015-6-1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6-18/7352922.shtml.。从内外统筹的发展来看,“一带一路”倡议要同国家正在实施的其他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对接,并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部、中部崛起等国家开放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不但追求经济的“共赢”,也要追求文化的“共赢”,探讨不同地区文化求同存异的相处之道,探讨国际交往的跨文化传播之道,通过在全球化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帮助国际社会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在“走出去”的同时,拓展“引进来”的步伐,把世界上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到中国来,把最好的人才吸引到中国来,运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的发展。
第三,推动“一带一路”的政企统筹发展,加强政府和企业多层次交流统筹协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对外开放的“引进来”方面,要想吸引投资,政府要为投资提供一流的软环境。投资环境中的硬环境包括能源、交通、通讯、市政建设等,而软环境包括办事效率、安全服务、社会服务、公平公正等。要想吸引招商引资,就要建设好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对于“走出去”的企业,政府要提供互通保障,在对外投资方面促进政策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在健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方面 ,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基础、各类基金引导、企业和多元化融资模式。将多元主体纳入项目建设,可以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实施,使丝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更容易接纳文化交流的渠道和方式。而对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开放格局,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已成立“一带一路”政府和企业的接洽平台,主要负责联络沿线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家,将政府和企业资源对接,为双方创造更多的机遇。除了企业,也应发挥商会、协会组织在项目推进中的作用,搭建互利互信的平台,帮助企业融入市场。政企统筹不但有利于经济交往,也有利于推进文化建设,激化文化发展活力,打破束缚和阻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多元主体的参与有利于政府和企业间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可以在中华文化的弘扬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12]。
古代丝绸之路的通道拉开了中国和域外文化交流的序幕,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所蕴含的 “礼仪”“仁爱”等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疏解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焦虑紧张的情绪,有助于构建沿线不同地区共同的价值取向、增进不同民族互相理解、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东西方文明的进步,沿线国家共同谱写出不同文明交相辉映的人类文化交流史。
参考文献
[1]刘洪铎,李文宇,陈和.文化交融如何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往来——基于1995-2013 年微观贸易数据的实证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16(2):3.
[2]张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的中阿文化交流先行战略[J].重庆社会科学,2014(12):55.
[3]吕其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J].文化软实力,2016(3):66.
[4]张英魁.“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融合机制研究[J].长白学刊,2017(6):137.
[5]丹珠昂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民族文化“走出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17(5):58-61.
[6]赵旭东.“一带一路”遭遇文化转型——兼论人类学在走向世界之中的优势发展地位[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1.
[7]顾华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文化交流服务体系[J].重庆社会科学,2015(5):70.
[8]斯文·赫定·丝绸之路[M].江红,李佩娟,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225.
[9]共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讲故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5-11(05).
[10]高峰.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建设[J].北方经济,2015(4):33.
[11]张祥建.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的融合:“一带一路”下的中国大战略[J].社会科学家,2016(11):18.
[12]刘成喆,孙成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共同体价值的关联度[J].重庆社会科学2016(11):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