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兴娣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幼儿园,福建厦门 36100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理解,幼儿教师已从单纯的“教”与“玩”中走出来,主动思考,深入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我引导的持续发展过程。共生共长是幼儿、教师、管理者、幼儿园等多方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相互帮助扶持,追求共同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具有“真实、清新、参与、现场、开阔、多元”的特征。因此,在创建生态式幼儿园的过程中,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知识丰富、教育教学水平高、富有参与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共生共长”师资队伍,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大自然是清新的,自然、生态式的幼儿园显现着纯洁之状,散发着自然之气。真实是一起在实践中研究,共同解决真实的问题,获得真实的经验,共同成长,在这种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实施“爱与生命”的教育,不断挖掘教师内驱力,促使幼儿、教师、幼儿园共同发展形成合力,体验“育禾得需长流水”的内涵,共生共长达到“多赢”。
“教师的成长=不断地实践+反思+有助于成长的土壤”,“有助于成长的土壤”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培植与呵护,教师共生共长需内部形成有效的思想互联,提高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和利用智力资源,激励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发生碰撞,提升教学机智和灵敏性,集体智慧得到完善与升华,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
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发展需求差异性。导师制的建立,一则帮助教师梳理追求与发展的目标,形成人才梯队。二则能快速、有效地引导青年教师入门与成长,借助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资源,帮助指导新入职教师或青年教师,使其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和环境的要求。新、老教师在稳固的师徒关系中相互听课、评课,促进对课程的思考和研究,营造携手共进,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的新教师队伍拥有独立的思想与主见,她们强烈渴求话语权。面对如此一支数量庞大、个性鲜明的新教师队伍,根据其不同的特点与需求,加以兴趣、年龄、园区等元素进行划分,形成“共生共长”的成长共同体。共同体营造合作研究、平等对话、知识共享的学习文化,新教师不止步于教材、教法的探讨,追寻“教—研—训”一体模式,进行自身经验的重组与建构,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人与不同专题的领衔人,实现了学习共同体的价值。
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一个全员共同参与、建构的过程,现场中的教与学隐含着科学性、层次性、丰富性等诸多特性,需要教师在引发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中,进行研究和反思。目前,亟须创造积极有力的外部条件促进新教师尽快成长。然而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以实现快速成长。
专题研讨是以教师在保教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惑为着眼点展开研讨。是教研组主要的教研形式,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新的游戏观也随之更新,“放手,还孩子一个真实的游戏”“观察与游戏同行”等,但是“怎样放手,才是恰到好处”“怎样观察与指导才能推进幼儿游戏”,此类问题时常在组织游戏过程中感到困扰。可见,这是教师存在的共性问题。教研组及时捕捉到教师的共性困惑,自下而上,由小见大,将其衍化为园本培训的内容,针对出现的问题组织教师不断进行研讨、实践、再研讨、再实践……在此基础上,经过梳理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进而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教师研究型学习。
“共生共长”的教研方式立足教育现场,基于幼儿的兴趣与发展的需要,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为研究幼儿是如何学,并以多种形式努力促进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1)诊断式研讨:是聚焦教育活动现场,进行有目的观察,记录教师的每一次介入,并在研讨中回放分析。教师们直观地看到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及介入的行为,良好的沟通与无效的干扰、频繁的介入立即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注重迁移后续的教研,扎扎实实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引领,又关注到每一位教师的状态。
(2)情景式教研:是一种以“情景模拟”为主的教研模式,通过情境表演、分析与迁移,厘清思路,在互动研讨中提升认识。以表演游戏为例,借助情景式教研,教师扮幼儿,主持人扮教师,或表演,或干预,从中体验游戏的乐趣,感受游戏的体验,分享研讨中进行了有效的梳理与提升。
无论是研讨课或是游戏,甚至是日常的每一个环节,渐渐地,教师的研究走向深入。
教研组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教研网络,从PCK中心教研组到园教研、年段教研到班级教研,各层教研的落实,达到真教研、真学习、真思考、真教研。
在真实的教育现场中,直面同一问题进行思维激荡,观念碰撞;教研活动分为“准备阶段—现场研讨—延伸教研”三部曲。现场研讨时,教师心中有数,有疑惑有见解,都积极参与交流分享、进行思维与观念的碰撞,在“看、说、想”中反思,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作为片区管理负责园,一方面整合片区内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走出自己幼儿园,向更大范围辐射,发挥引领、观察、指导和评价等多种作用,发挥引路、支持、示范和指导作用,带动姐妹园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让片区教研组长参与片区研讨课的准备工作,增强现场教研教师的参与度,进而使每一位教师的体验与收获更加丰实。
共生共长,求同存异,创设平等、开放的物质与心理环境,形成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及广阔的视野,这即是生态式幼儿园所追求的共创理念。
以往强调外化管理,注重的是形式化的约束。而人本为先就是突破以物为中心,如今,发挥“人”是课程建设的第一要素,给予每一位教职工以尊重、信任、宽容和必要的爱护,遇到问题不是一味地埋怨指责,而是善于倾听,认真分析,共同探讨妥善解决的办法,在不断的鼓励和赏识中,增强教职工的自信心。
管理心理学认为:一个组织中,个人的智慧加上他人的智慧,就会产生远远大于算术级数的智慧。幼儿园课程是一个以儿童为核心的整体性行动方案,是全员参与的过程。教师、幼儿、家长、社区等均是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元素。另外,园所文化影响到管理模式、幼儿园风貌和教学质量,从“园训”到“班训”细化了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和幼儿的发展目标,园本文化建设就会像一根纽带,将课程建设、人文管理、制度建设等相互串联,进行多维整合。
“术业有专攻”,每位教师都具有其独特性,因此教师的培养也是多方向、多维度的,创设适宜个性张扬的环境,举贤纳谏,优势互补,互学互助,不拘小节,不压制,不束缚教师的成长。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不同的平台,并拓宽举贤纳谏的途径,更教师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
幼儿园依托共生共长的内涵,提升教师的内驱力,多渠道开阔教育视野,内化教育理念,实现由“要我发展”转向“我要发展”,实现教师发展与幼儿园发展共生、共存、共长。
“育禾得需长流水”的理念,犹如一颗顽强的种子,渐渐植入每一位教师心中,在经历一次次蜕变,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