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曰江
(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管理委员会,山东泰安 271018)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的发展以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为主要目标。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素。在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可以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提供支持。新发展理念是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与发展着力点的反映。利用新发展理念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可以让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
教师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新发展理念为依托,指导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可以让高等教育摆脱对经验的路径依赖,进而借助丰富的实践,促进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在利用新发展理念创新实践空间升华理论体系的同时,新发展理念也可以为高校教育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本然性统一提供支持。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基于新发展理念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可以发挥出突破教育领域的体制性障碍的作用。近代以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开始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所具有的开放化发展理念也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发展理念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间的融合,可以在促进高校思想解放的同时,提升高校的办学广度与办学深度,进而为高校办学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1]。
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可以发挥出拓展高等教育资源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广播及录像等平台,实现跨区域的远程共享,进而在促进校际共享合作的基础上,为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提供支持。
自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创新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改革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社会所关注。人才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注重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对此高等教育改革工作需要注重高等教育的内生功能与衍生功能的合理发挥。
2.2.1 注重高等教育的内生功能的发挥
人才培养与知识生产是高等教育的两大内生功能。高等教育的内生功能验证了教育在国家建设方面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需要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为了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积极发挥高等教育的内生功能,教育领域需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成果,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教学要素进行创新,进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2.2.2 注重高等教育衍生功能的发挥
高等教育的衍生功能为文化生产功能与社会服务职能。高等教育的文化生产是基于文化传承的生产手段[2]。高等教育的衍生功能需要以文化创新为导向,对高校在文化领域的作用进行有效发挥。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着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在高等院校对科学理性与工具理性过于关注的情况下,现实中的价值问题与道德问题会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因素。注重社会科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挥高等教育衍生功能的重要举措。现阶段民办高校也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完善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规范民办学校的发展,也可以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
协调理念与高校改革发展的结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了以下方面,第一,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高等教育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第二,在同一省域内,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与布局结构仍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也是我国高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与高校内外部关系的协调,是利用协调发展理念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可行措施。
2.3.1 注重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指的是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省域层面的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层次类型与学科专业结构的协调。现阶段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需要缩小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与学校差异,省域内部的协调,也需要让高等教育真正发挥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对省域内部的高等教育区域布局进行优化。现阶段省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多集中于省会城市。加强省会城市建设、提升省会城市的经济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是我国中西部省区吸引人才、提升本省知名度,拉动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如现阶段在强化省会城市知名度,吸引投资的基础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省会城市与省内高等教育薄弱地市的对口支援力度进行提升,进而在增强省会城市对省内地地市的辐射能力的基础上,促进省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国家层面,国家在保证重点高校与重点学科优先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各类高校与各类学科的优化。针对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发展差距,国家有关部门也可以给予民办高校一定的政策扶持,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2.3.2 注重高校内外部关系的协调
高校内外部关系主要指的是政府、高校、社会团体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在高校内部,高校管理人员需要对该校的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完善,并要借助现代大学制度,对高等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优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与高校领导(管理人员)与师生、员工之间的关系也是高校在内部关系处理过程中所要关注的内容。在高校外部关系方面,不同高校之间的主体协同,也可以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
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是绿色发展理念所关注的主要内容。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院校体制机制创新之间的结合,是高校在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措施。
2.4.1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人性的回归与人性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在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进行充分发挥的基础上,绿色发展理念可以为人的自主发展与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故而在绿色发展理念渗透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以后,人的发展问题成了高等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问题。
2.4.2 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发展观是绿色发展的基础要素。对于高等院校而言,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渗透,可以被看作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又一内在需求。绿色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渗透,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资源环境教育与生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并要对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进行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与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融合,要求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进而让高校师生成为绿色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2.4.3 注重高等院校的体制机制创新
高等院校的体制机制创新,也可以为高等院校的绿色发展提供保障。在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在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也可以在突破学科之间的边界与专业之间的边界的基础上,对生态学与其他社会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提供保障。为利用生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推动高校的改革发展,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对高等教育在公共生态教育领域的影响力进行强化。
2.5.1 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开放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中的渗透,有助于高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人才因素也成了国际竞争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注重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我国高校的海外影响力的提升[3]。
2.5.2 深化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战略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的支持。立体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制定,是构建国家化战略体系的基础要素。在学校层面,高等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落实国际化发展战略。
2.5.3 提升国际化办学的保障水平
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金问题仍然是高等院校国际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在注重国家财政支持的同时,社会力量与个人力量也可以参与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建设注重。利用科研合作获取国际资金的扶持,也有助于高校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以新发展理念为依托,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创新理念、共享理念及绿色理念等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充分关注。注重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协同发展,也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