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统宣,郝小雨
(渭南师范学院报刊社,陕西渭南 714000)
价值取向影响着每一个人,对于大学生来讲,其影响更加普遍和明显。进入新时代,怎样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重新评估、如何吸收外来文化,使大学生逐步建立起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我们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项突出任务。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和巩固的阶段,面对各种外界影响抵抗能力弱[1]。在我国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受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冲击、大影响、大挑战,面临着价值选择困境[2]。基于此,我们必须要认清形势,把握现实,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到相应的高度上来,积极帮助大学生走出价值观困境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该次调查问卷的投放对象为陕西渭南3所高校大学生,实际发放110份,回收问卷103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100份,有效调查问卷比例为90.91%。
关于是否加入中国共产党。数据显示,有33%的大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入党意愿,有11%的大学生是处于对党政事业的热爱选择入党,有36%的大学生是为了毕业后获得更好的发展选择入党,有49%的大学生是为了随大流而入党。
关于大学生道德观。数据显示,19%的大学生会停下来帮助路上遇到困难的人,有43%的大学生会在不忙的情况下停下来帮助路上遇到困难的人,有38%的大学生一般不会停下来帮助路上遇到困难的人。其中55.3%的大学生是怕遇到骗子或讹人的情况而不愿意帮助他人。
关于大学生兼职。14%的经常翘课出去做兼职,有20%的大学生会在课余时间经常做兼职,有25%的大学生会在课余时间偶尔去做兼职,有41%的大学生从来没有做过兼职。
关于上大学的目的。58%是为了毕业后获得更高的收入,有20%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期望,有18%是为了提升自我,仅有4%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关于追求名牌消费。17%的大学生追求名牌是因为喜欢名牌带来的体验,有41%的大学生追求名牌是因为在同学面前有面子,有30%的大学生追求名牌是以为内随大流,仅有1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从不追求名牌。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追求名牌的原因都是盲目甚至是错误的。
关于法律知识掌握。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2%专门选修过法律相关课程,有13%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会学习法律知识,有20%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偶尔会学习法律知识,55%的大学生基本不学习法律知识。
(1)大多数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入党意愿,然而他们入党的根本目的大都不是出于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选择尝试入党,表现出大学生做事的功利性。
(2)在面临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时,多数大学生还是会主动帮助陌生人的。有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帮助陌生人的原因是因为最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利用人们的同情而达到欺骗或者讹诈目的的骗子,这些事件导致大学生不敢去帮助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帮助他人身上,但这部分大学生的比例相对较少。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还是相对较好的,只不过由于当前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不敢贸然帮助陌生人。
(3)很多大学生会在课余时间外出兼职,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挣钱。然而结合大学生对于追求名牌的看法可知,不追求名牌的大学生比例相对较低,大多数大学生都处于各种原因追求名牌。由此可见,大学生外出兼职可能主要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消费资金。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存在着一定问题。
(4)大多数大学生称自己就读大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毕业后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或者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期盼,部分大学生称自己就读大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自我,真正称读大学是为了给社会做贡献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5)多数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没有关注法律知识的学习,真正在大学期间选修法律相关课程的大学生极少,即便是在课余时间学习法律相关知识的大学生数量也不多。由此可见,很多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法制观念,他们当中有些人甚至可以称为“法盲”。
第一,功利化入党。在大学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希望可以入党。一部分学生认为入党可以带给他们很多好处。例如,入党后,他们就可以在公务员和事业编考试中报考一些仅仅提供给中共党员的职位。与此同时,当成为党员后,他们在校期间的优势也会更大一些,毕业时找工作也更好找。
第二,功利化求学与择业。很多大学生之所以读大学、考研究生以及读博,根本目的在于日后可以找到薪水更高、福利待遇更好而且更轻松的工作。他们在择业时也往往偏重于那些福利待遇好一些的企业,对于一些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的公益性职位,大多数大学生只要有更好的选择都不会去。特别是农村大学生,只要有机会留在城市,他们几乎不会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的福利待遇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所以大多数大学生都会选择留在东部沿海城市,只有少数大学生会响应国家号召前往西部支持西部开发。
第三,功利化社会交往。在当今大学校园中,学生彼此之间的交往都是基于功利化思维也大量存在。即使与学校教师交往也存在这种现象。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非常注重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经常会探望教师。当然,其中有一部分大学生是处于尊敬教师的想法,但是更多的大学生与教师和教员交流的根本目的是在为自己谋求利益。有些大学生认为和教师搞好关系,在期末考试时教师就可以给自己加分;有些大学生认为和教师搞好关系,毕业时教师就可以为自己推荐一些更好的工作;有些大学生认为和教师搞好关系,在考研时就可以通过教师的关系来为自己加分。大学生功利化交往的主要途径就是请客吃饭或者送礼,这与社会人群的交往已经区别不大了。
其实很多大学生功利化意识过重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拜金意识过重。很多大学生都喜欢追求名牌,但是其中真正是为了体验名牌带来享受的大学生比例却并不高。由此可见,他们追求的实际上并不是名牌,而是金钱所带来的地位。大学生适当地外出兼职是很好的,可以有效地锻炼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然而有些大学生兼职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钱,所以他们利用一切时间去兼职挣钱,即便翘课也无所谓。
近些年来,社会上发生了很多大学生犯罪事件或者大学生权益遭到侵害事件。在这些事件中,都暴露出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遇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的是通过非法手段来进行,但却没有考虑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生不懂法律知识。由于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弊病,除了法律相关专业外,其他专业很少会涉及法律方面的知识,有些专业更是只字不提。高校教育的导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导向。于是,大学生群体也就很少会学习法律知识,在不懂法的情况下,大学生自然也就无法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第二,大学生法律意识不足。有些大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时,用人企业没有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大学生却依旧同意在企业上班,这就是法律意识不足的体现。大学生是社会培养的高学历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才可以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下去。
为了转变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校园讲座,特别是思想类讲座,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掌握学界最新前沿,学会创新思维,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帮助他们成人成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3]。每期讲座都要安排专业的教育专家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通过专家的教导让大学生意识到什么是真正正确的价值观。在每次校园讲座结束后,高校要安排大学生撰写对该次讲座的感受和从中体悟到的道理,并且将优秀作品刊登在学校刊物上。这样一来,借助于校园讲座,可以使大学生初步对正确的价值观产生认识,但这仅仅是改变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第一步。很多大学生并不是不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只不过受于浮躁的社会影响,他们也变得浮躁起来,还需要通过其他后续措施来改变大学生价值取向。
改变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们体会正确价值观的感受,并且从正确价值观的体悟中意识到以往自己价值观当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了更好地激励大学生,高校可以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大学生进行加分。这样一来,就可以吸引很多大学生前往。社会公益活动有很多形式,高校可以安排大学生在周末去当地敬老院帮助老人整理内务,陪老人聊聊天、说说话以及为老人表演各种才艺节目。又或者,高校可以安排大学生在植树节进行集体植树,共同创造美好绿色家园。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会逐渐从社会公益活动中体会到正确价值观与以往错误价值观之间存在的不同,并且深思己过。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集中场所,其影响是最直接的,应当建立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规范其参与政治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4-5]。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重视起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开设基本法律常识课,并且将其作为选修课当中的必选课,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