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爽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104)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并确定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与“创新型国家”的两大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更大力度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并且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国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建设,提高相关部门人才培养能力,尤其是高等教育部门,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做好准备,为适应社会发展下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者需要改革的问题:一是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仍然比较老旧,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实践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三是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难以达到实现高质量教育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我国各类高校数量逐年增多,且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从而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也都有待提高。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措施也在不断推进,各大高教对教育教学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变革教学管理观念,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办出一流大学是极为必要的。
现如今,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知识与信息的储备量和运用也成为了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我国据此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对于教育教学的要求重点不仅是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构建知识信息网。创新教育教学观念是从内容、构架体系到教学量的创新,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发挥其能动性,从而培养出适合现代化与国家化发展需要的人才。
各大高校应该完善自己的教育培养方针政策,完善教育类别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到自身培养政策当中,不断修订适应社会发展、适应自身院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各个专业的相关课程,在常规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实验课、名师讲座等内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教学质量观仅仅指的是教学领域,而全面质量观测是通过全方位的维度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内涵包括了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师资力量、教育改革的质量,以及教育设施、教育质量评价等。国家教委制定了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多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方面、文化方面与身心素质方面的教育教学。
2.2.1 转变高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观念
首先,教学质量观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科学合理。我国社会经济的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能力的支撑,同样,传统的教学质量观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专业人才、综合型人才等,这离不开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支持,所以,要求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观,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相辅相成。其次,教育理念方面,提倡以人为本,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从综合教学模式出发,将专业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方法和内容等相结合,改革教学管理观念。
2.2.2 明确办学目标,创办特色教育
各个高校的发展情况不同,如专业的设置、师资力量的构成、生源的特征等,所以各个高校应该需要明确自身的办学目标,并且根据自身优势或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等,创办特色教育,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出高素质、有创新精神,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优秀人才。如开设适合当下经济发展形势的新专业、当下流行的电子商务专业等,它是适应互联网经济应运而生的新专业。各大高校要研究世界,以及国家的发展情况等,适当的时候开设新专业,从而可以及时快速的为社会输出需要的人才。
2.2.3 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各大高校开设都有着一个统一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输出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当今日益变化的经济形势,各大高校应该确立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注重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监控。
2.2.4 促进全面地教育教学管理建设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整个项目进行起来需要涉及的内容繁杂多样,主要包括办学理念、资金投入、师源力量、质量观、生源特点、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等诸多方面,因此,需要提高创新能力,使各个要素之间能够协调起来,从而可以统筹全局,增强管理能力,加强教学质量建设。通过社会信息化,完善教学资源,加快教学条件的建设。近几年,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且已经渗透进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大高校可以利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优势和特点,来丰富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推行网络教学,通过互联网信息化,促进教学管理思想的改变,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教学的综合服务能力。
2.2.5 从全方位出发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的建设工作离不开全校师生共同的努力和支持,无论是教,还是学,离不开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双方相互积极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需要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估也需要全面的监控、测评,在整个的监控管理过程中离不开奖励机制等措施的鼓励、刺激,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不断地探究、总结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院校的整体实力。
学研结合指的是高等教育下学生在学习中将基础知识与科学研究相联系,重视学生的读写能力、探究能力、质疑能力、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可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校要将学研结合作为重点建设来对待,不断提高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推进的能力,加大资金的投入,认真做好学术研究和改革工作的成果验收,将优秀成果及时进行鉴定,形成高校的优势,发挥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学的改革推进。
另外,针对学生方面学校可以与当地的企业等签订协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多以案例进行教学,并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组织社会科技活动等,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升自参与感,不断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各大高校的地区优势和核心专业优势,与当地有影响的企业、研究院等进行合作等,使其能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建议和帮助,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高等教育中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根本地位,根据学生的特点,重视每位学生的需求,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本体,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空间。教师则是教学主体,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学校主动落实教育人才、发展科学与服务社区的只能,教师在其中承担着引导的职责。教育教学要致力于调动教与学的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管理方面要规范化、制度化与民主化,管理体系要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管理组织则从单一控制型向综合支持型转变,管理模式由刚性转变为弹性,管理方式由行政化控制转变为民主化引导,管理手段也朝着多元化、网络化转变。如上级管理者可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多沟通。
针对教师实行评教制度,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对排名末尾的教师予以警告。每当学期末或者学期中期的时候,可以由学生、专家、评审组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学校的教师进行评审,对表现比较优异的教师进行表彰,对表现较差,得分少、排名靠后的教师,可以采取首次警告,再次解聘的处置措施,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相关人员呢对教学质量的重视,提升教学效率,还可以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其提升对工作的重视程度。
校园是大学生的一个主要活动场所,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心理价值观念直接产生影响,同时校园文化也是高校教育水平的反映,因此高校需要积极地建设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管理者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之下,可利用网络平台信息的发布和交流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校园网论坛上进行学校社团活动的推广,发布团队活动信息、体育活动信息等;还可利用网络平台对高校的各项活动进行宣传,包括学术报告、文艺晚会、人文讲座等。宣传的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通过网上投票的形式让学生选出感兴趣的活动,并开通评价平台,如微信等,让学生对此活动进行评价,提出反馈意见等。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培养,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着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等学校要重视教学管理观念的变革,重视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各大高等院校可以从全方位出发建立合理的教学监控体系,建立人才培养标准,明确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发挥地区优势,必要时开设新的专业,从国内外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利用互联网优势丰富教学资源,修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评审制度建设等方面出发,对教学管理方面进行变革、创新,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提高培养人才的能力,提升其教学水平,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符合其要求的优秀人才。所以,高等院校应该变革教学管理观念,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建设,实现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