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的新途径探索

2018-03-29 09:21朱浩文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14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课程

朱浩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

我国高校正在深入探索高校资助育人由传统保障性资助向新型发展性资助转型的新途径,不断强化资助功能和育人功能相结合,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与此同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是当前我国对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明确要求。近几年,我国在创新创业方面浪潮不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已经初步形成了“双创”的良好氛围。然而,创新创业在高校的布局实施依然举步维艰,仍然停留在理论上的实施,这给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创新带来新的契机。我国高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勤工助学平台,以学生成才为导向,自主成才为根本,构建创业型勤工助学新模式,让众多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从“输血型”资助到“造血型”自助的转化,真正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 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的内在旨趣

长久以来,传统高校资助工作饱受诟病。一是传统资助工作教育性缺失,重经济资助,轻思想品质教育;二是受资助学生自主创造性被扼杀,重体力,轻创造;三是传统资助工作公平性饱受质疑,重量化调查,轻质性分析。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立足当下创业形势,抓住资助工作“育人”的灵魂,是在在校学生课余时间、不影响教学秩序和学生学业的前提下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实现的锻炼,并且获取一定的报酬,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在实践中增强劳动观念,创新观念,不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1.1 创业型勤工助学突出学生的自主创造性

新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使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创新型人才,二是实践创新型人才。二者相辅相成,理论创新必须应用于实践创新才能实现其价值,而实践创新必须依赖并且反作用于理论实现再创造。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就必须提供实践创新平台。创业型勤工助学通过学校或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平台,实现创业导师(教师)指导与监督,学生自主经营管理为主的资助模式。学生创业型勤工助学有别于传统的勤工助理岗位,学生团队有更高的决策权。一方面,可以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学生可以大胆将创新性的团队管理理念运用于实践经营;另一方面,学生创业型勤工助学团队将接受来自外界的竞争。这就更加要求学生培养主观创新意识。

1.2 创业型勤工助学强化资助工作的教育性

高校资助工作,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创业型勤工助学解放学生思想,提高学生竞争力,拓宽学生成长意识的实现途径,把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并且不断强化其教育性质。伴随我国资助工作体制改革,其育人工作问题仍然严重缺失,受助学生中仍然存在自我封闭、能力欠缺、成长意识弱化等问题。创业型性质的勤工助学不仅是为解决学生们的经济困难,让学生们在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同时提升独立解决委托能力和对自己的认同感,更是为了让学生们得以提前接触社会实践相关的企业运营、服务等知识,为他们将来步入职场提前打下基础,提供学习社会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平台。学生通过自主经营管理,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时不断克服困难,不仅在能力上可以得到极大的锻炼,并且在责任意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得到了极大的锻造,并为其成功进入社会创业埋下伏笔,极大地强化了资助工作的教育性。

1.3 创业型勤工助学体现资助工作的公平性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日趋完善,有效缓解了因经济原因造成的入学机会不均等问题,促进了教育公平。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重“均等化”轻“差别化”、重“经济资助”轻“能力资助”、重“奖优”轻“助贫”、重“形式公正”轻“实质公平”、重“无偿资助”轻“有偿资助”等[2]。这些问题的存在让传统高校资助工作饱受诟病。但是,在此基础上改进的创业型勤工助学工作注重工作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资助的内容和质量,强调“造血式”资助,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助力点,通过创业导师(教师)指导,学校和企业推动,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打破“均等化、形式化”,摆脱困难生的心理落差,通过创业型勤工助学提供的岗位以自己的知识和服务换取相应报酬,实现经济自助、生活自助、学习自助、心理自助、就业自助,有效体现了高校资助工作的公平性[3]。

2 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与新时代趋势的耦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的资助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基本建成了“奖、助、贷、勤、补、减(免)”以及“绿色通道”等多元化的学生资助保障体系,取得了巨大成就。新时代,我国高校资助工作踏上新征程,迎来新契机,资助工作在立德树人也被赋予了新使命。创业型勤工助学及其所在的资助体系与新时代呼唤有一定的耦合点。

2.1 与新时代学生发展内在需求相耦合

新时代是当代大学生成才和创业的新契机,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时代为学生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更希望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在新时代的召唤下,这种需求愈加强烈,学生的在校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理论探索和专业实践。在创新创业思潮引领下,新时代大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新能力,需要平台锤炼。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恰到时机的出世,不但进一步继续完善了“奖、助、贷、勤、补、减(免)”以及“绿色通道”等多元化的学生资助保障体系,更从深层次迎合了时代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成才的需求,引导受资助的学生群体成长成才。

2.2 与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改革方向相耦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高校的中心任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开展。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时代主题,为我们进一步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高校资助工作改革必须回应时代挑战,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创业型勤工助学体系的构建为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改革寻求了新的突破点。一方面,创业型勤工助学把握时代责任和方向注重学生能力提高,在济困助学的情况下为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成才提供高质量锻炼平台。另一方面,创业型勤工助学牢牢抓住时代命脉,把学生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融入整个资助的过程之中,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创新创业精神,传递自立自强、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2.3 与新时代社会发展趋势相耦合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社会正从资源型和依附型向创新型迈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可谓求贤若渴。高校推进和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全面推进高校创业学院建设,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的呼唤,也是大学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开放发展的必然选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育人为灵魂,创业型勤工助学既满足了受资助学生对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目的经济困难状况的需求,也激发了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从高校资助工作中为社会发展尽其绵薄之力。

3 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的困境

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研究不断深入,创业型勤工助学作为高校新型的资助模式,已经在国内高校先行探索,其中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云山模式”较为出名。据调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开始探索创业型勤工助学实体“云山咖啡屋”,到目前为止,已经构建云山书屋、云山营养坊、云山印象、云山凉茶坊、云山爱满屋、云山小站、云山水榭咖啡屋等近20个实体创业型勤工助学点,形成覆盖面广,广受学生欢迎的勤工助学点,真正形成品牌效应。但是在实际运营中,仍有问题凸显出高校勤工助学的困境。

3.1 创新创业型导师的缺失

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的建立初衷是以学生自主经营管理为主的资助体系。从学生主观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多元、追求新潮等特点容易引发道德迷失和诚信缺失,功利性取向和畏难心理[4]。从创新创业客观环境来说,目前创新创业竞争充满了挑战,学生创新创业缺乏竞争力。因此,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理应获得或者接受创业导师(教师)指导与监督。现阶段,创新创业浪潮背景下,各高校都建立起创新创业学院,逐渐匹配有完善的师资力量,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每年在创新创业学院组织下开展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培训,目前已经形成有效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培训体系,培养出一大批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但面对近1000个实体创业型勤工助学岗位和近2000个传统勤工助学岗位,[1]仍然显得捉襟见肘、杯水车薪。

3.2 创新创业型课程根基不牢

创业型勤工助学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背后是强大的高校资源做支撑。目前,据调查,各高校基本都已经开展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各类课程选修,部分高校甚至系统组织开展企业参观学习,邀请社会知名企业家到校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各类讲座。但是,就目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面临着以下几类困境:首先,课程种类单一。创新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外的如学生创业心理、创业法律等系列领域。其次,授课方法单一。有异于传统课程,创新创业以实践课程为主,但目前受条件限制大部分仍然以传统理论授课为主。最后,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的创新创业课基本是为适应时代潮流横空出世,缺乏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缺乏创新创业根基的先天不足,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长久之计。就创业型勤工助学而言,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难做到为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特色课程。

3.3 创业型勤工助学氛围不足

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体系的建立意在通过资助为手段,育人为根本,为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型高素质人才。目前,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岗位的创新创业氛围得到长足的进步。以广东外语外贸创业型勤工助学咖啡屋实体为例,在宣传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上基本能做到与社会到主流产品相媲美,并且其创新创业团队组织架构愈加完善。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的在“双创”氛围营造推进上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经走访与调查发现,创新创业氛围营造仍显式微。主要体现在:(1)在岗学生创新意愿不足;(2)在岗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意愿不高;(3)高校没有深入挖掘校园文化中的有利因素来推进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缺乏积极且富有感召力的校园创业氛围[5]。

4 创业型勤工助学的实施途径

高校深入探究创业教育与勤工助学相结合的可行路径,应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创业型勤工助学体系有其独有的优势和资源,把握我国向创新型发展迈进的时代潮流和高校资助育人向发展性资助转型的改革契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以学生成才为导向,自主成才为根本,整合资源,打造一批创业导师,构建一批创业课程,营造一片创业氛围,保障创业型勤工助学体系在资助、育人、创新、创业四者中有效的运作。

4.1 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导师

创新创业导师是整个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体系的纽带和主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丰富的学科优势、师资优势、人力资源和校友资源优势。首先,高校具有学科资源全覆盖的优势,对创业型导师的培养具有先天的优势。其次,高校具备各学科资深理论和实践名师积淀,为高校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提供保障。再次,高校从来不乏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团体,特别是辅导员群体作为资助工作的主力军,成为未来新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已经初露锋芒。最后,高校校友资源丰富,优秀校友覆盖社会各行各业。高校可以整合社会相关行业优秀企业家,尤其是具有丰富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或者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力量,丰富创业导师团队。

4.2 构建一批创新创业课程

我国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因此,高校可以在开设课程前,充分考虑根据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结合创业型勤工助学体系中困难经济生的特殊对象群体搭建特色创新创业课程,丰富课程种类,把困难生创业心理、创业法律知识等创业基本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丰富传统理论课程的同时,加大实践课程比例。目前,在信息时代下,互联网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应该把网络MOOC教育纳入课堂体系建设中,让创新创业课程实现共享,扎实推打牢创新创业根基。

4.3 营造一片创业氛围

创业型勤工助学体系是一种资助形式,亦是一种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创新型勤工助学也需要营造一种创新创业的氛围作为沃土才能生根发芽,让受资助学生觉得创新创业触手可及。创业型勤工助学学生群体受其家庭经济困难外部环境差异的影响,普遍存在一种内心十分渴望创业,但是又非常惧怕创业的矛盾心理,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信心,对创业感到迷茫和意志力不坚定。各高校特别需要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组织参加创业型勤工助学的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评先进,树典型,把我们有志于创新创业的经济困难学生凝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创新创业经验,努力营造困难学生也能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甚至提供机会让他们寻求到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实现创业梦想。

5 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体系迎合了国家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主题,也极大地丰富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途径,是高校资助育人改革的趋势,值得大力推广。然而,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体系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究、总结与升华。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