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与就业关系的探究

2018-03-29 09:21李春芳季晨阳徐锐陈新孙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不确定性毕业生经济

李春芳,季晨阳,徐锐,陈新,孙蓉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通过教育而解决就业,一直是教育经济学学科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本身便是一种资源,通过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即提高人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提高人的就业能力,促进人的职业向更加高级的方向发展。同时这种观点也被许多发达国家所证实,不过与现实所矛盾的是我国目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大学毕业生就业日益艰难,而且待遇普遍不高。所以研究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更能够让我们发现问题所在,促进我国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 从历史上看就业与教育的关系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各国教育的重点都是文化教育,几乎没有想过要靠教育使得人们能够成为职业劳动者,获得更好的生活。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是学习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中世纪的欧洲学校教育则是教授拉丁文,神学知识,此时中外教育所重视的是“形而上”的知识,远离普通大众的现实生活。由于此时社会生产力较低,社会分化程度不高,可供人们选择的职业较少,所以人们并没有就业的意识。

进入资本主义后,形成了以雇佣为关系的生产关系,以前大量的农民失去了生产资料,却拥有人身自由,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同时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快速发展,机器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必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经济价值被飞速凸显,而就业则成为教育与经济的连接枢纽”[1]。于是教育与就业越来越捆绑到一起,并且教育成为促进就业的有利手段。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分配制的不合理性凸显。1993年国家正式改革高等毕业生“包分配”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等毕业生已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而是自主择业。在这一阶段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没多久,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劳动力需求旺盛,尤其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是供小于求,接受教育仍然是找到好工作最有效的手段,教育与就业关系依然是确定性的。

2 教育与就业关系不确定性分析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大增加,同时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等众多原因,使我国高等毕业生每年的就业难度逐渐加大,教育与就业关系出现不确定性,使得一些人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似乎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实际库姆斯早在1968年世界教育危机中就曾提出警告:“在不远的将来,实际上在包括工业化国家在内的每个国家里,都将遇到严重的受过教育的人的就业问题。”[2]所以教育与就业关系出现不确定性是个世界性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2.1 是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盲目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扩张教育,我国在1999年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扩张,“普通高校数由1998年的1071所,发展到2005年的1792所;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则由413.42万人,上升到6178万人”[3]。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扩张教育规模本身并没有问题,但若一味只追求高等教育的数量,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2 是经济发展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经济总量与就业难易相互影响,因为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靠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又依赖就业人员所创造出的价值。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进入21世纪后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地区发展不平衡,西部、中部、东部发展明显存在差异;城市与农村二元对立,这些问题对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时产生很大的影响。

2.3 是新时代下教育自身发展问题

新时代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与教育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密不可分。一是高等教育规模迅猛扩张至出现“过度教育”现象,即为文凭而“过”,为心仪的工作而“过”,为弥补个人素质不足而“过”等。二是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在校所学知识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足;另外,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高校毕业生专业难就业,社会需求度不高。

2.4 是当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但不少高等毕业生对于工作预期有过高的期待,没有理性看待当前的就业状况。从工作单位选择上,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意愿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国企;从地域选择上,多数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发达地区和城市,使得就业面狭窄。

3 教育与就业关系不确定性规避

规避教育与就业关系的“不确定”,不是完全消除,而是要理性面对,把其控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虽然目前教育与就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确定性,通过受教育不一定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不接受教育肯定找不到好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的重点关注群体,虽然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就业,但高等教育的就业不确定性不是某一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最终要依靠经济的增长,经济的总量最终决定着社会容纳就业岗位的数量。由于经济存在区域差异,使得高校毕业生不愿到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又出现人才饱和的状况。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解决地区发展差异,改善中西部发展落后局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一带一路”倡仪背景下提出了区域经济均衡化发展理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另外,应该继续深化改革,加快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改革。同时要制定和完善高校毕业生相关就业政策和法律体系,引导用人单位树立科学人才观。

从宏观角度来看,各个学校一定要立足于本学校实际,形成本学校自身的特色,而不能千篇一律,这样才能降低“不确定性”的概率。同时加强学校的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另外,学校应加强对个人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能够正确了解自己的优缺点,降低个人选择造成的不确定性,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择业方式。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好的自身条件是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必要条件。其次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注重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4 结语

教育与就业关系不确定性的出现不单是我国独有的问题,更是世界性的难题,我们要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结合自身国情,将这种“不确定”性控制在可控的一定范围内。教育与就业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面对未来的变化,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未知的挑战,这也是教育经济学学科的使命所在。

猜你喜欢
不确定性毕业生经济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具有不可测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