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孔笛
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张晶,孔笛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是当下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路径,高校应着眼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推进目标要求,及时落实并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对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分析,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现存问题,以课程体系、师资团队、考核机制等维度为切入点,倡导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课程体系,提出培育专业队伍、构建合理师资团队、完善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举措,从而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第二课堂成绩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致力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重要任务。
中国共青团团中央推行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分为“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等多个模块,以网络化数据管理为实施路径,根据学生实际参与情况,建立科学、有效的记录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富有特色、突显实效的“第二课堂成绩单”[1]。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组织优势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资源优势,发挥着“牛鼻子”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除“第一课堂”之外的新阵地,将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延伸至课外活动领域,为当下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视野、新途径和新方法。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更大成效,是当下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2]。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主要以实践活动形式开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工作,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第二课堂成绩单,是对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做出的综合评估。第二课堂成绩单体系基本涵盖了大学生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对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课堂可以通过设置创业大赛、鼓励论文发表、专著出版、取得专利、模拟创业情境等多种形式,在第一课堂基础上助力学生树立创业创新理念、拓展创新创业领域[3]。
首先,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科学性和时效性。目前已推行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试点单位,大部分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内容设置为思想认知、实践技能、志愿服务、创新技能、文体活动及相关经验、个人特长等七个方面,这些课程内容的设计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均衡发展,既能真实、科学地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能力及表现进行专业化的准确评价,又能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建设,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科学参考,及时搭建学生、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效连接平台。
其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在第二课堂成绩单中,由各级学生社团组织策划开展“创新技能”“实践技能”及“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为在校大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践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有助于学生在参与和实践过程中增强自身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有效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最后,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尽早明确就业目标、形成竞争优势,提升专业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及稳定提升。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将学生评奖评优、学干提拔等方面的考核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以激发学生形成“争先创优”意识,依托校园各级考核及市场就业竞争淘汰机制,通过各类争先创优行为来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当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主要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等方面入手。具体举措如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及开展实习实践活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形成系统性、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呈现出无序堆积、杂乱无章的现象,在教学内容上不具备第一课堂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阶段性等特点,这就容易致使教育资源的松散化、碎片化。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尚未形成健全的课程体系,导致教育资源无法形成有效合力,从而无法取得理想成效。
当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尚不够完备,大部分以管理学专业教师、高校辅导员为主要成员。就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而言,师资团队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是专职教师数量不够,高校教师队伍中缺乏专职负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师资。其次,高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团队并未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全覆盖,教师自身创新创业工作经验尚不足,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专业性、实践性不够,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指导,也就无法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作用。
目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考核与效果评价中,尚未构建较为系统、科学的考核体系,并呈现出考核内容缺乏层次、考核目标不够明确、采取手段较为落后以及相关标准不够量化的态势。在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或讲座等活动中,考核结果往往只依据实践证明、出勤次数等指标,缺乏实践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无法得以充分体现,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5]。加之,各高校主抓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单位较多,使得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考核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科学有效指导。
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还不够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导致很多教育资源未形成教育合力。对此,高校应注重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依托学分制,参照分层性以及渐进性的原则,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课外科技活动、校园讲座等资源,根据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思路,构建更为系统和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积极探索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松散化、碎片化的困境,注重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时效性。
根据渐进性和分层性原则,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培养目标。应在学生大一阶段重点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如开展创新创业主题讲座、项目培训、“创青春”榜样人物报告会等活动,拓展大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和开发的途径;在大二阶段则致力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科创竞赛等创新创业实践,如开展创新创业类的学科竞赛、技能培训、科研项目立项研究等,夯实大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基础;在大三阶段让学生模拟体验创新创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创新创业基金立项、“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大四则重点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研发能力为重点,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演练,如去企业单位实习见习、参加创新创业公益项目培训等。通过分层分类指导,确保高校能够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有效指引下,更有实效性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启新局面。
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学院、教学系、学生多位一体、上下联动的系统教育过程[6],从第一课堂的教学实践来看,构建结构科学的高水平师资团队在教育培养中尤其重要。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好开展,高校需要建立结构科学合理的高水平师资团队。首先,应培育一批拥有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及责任心的思政类教师团队,包含团委书记和思政教育辅导员。其次,可从校外聘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知名校友等成功人士,对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有效的实践指导,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多元化水平。再次,应更新具备较高科研水平的专任教师的创业理念,使其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教育者。改变第一课堂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的现状,教师要从顶层设计、组织规划和科研培训、实施举措上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需求,不断开辟新道路。最后,组建具有优良素养及勇于担当的学生党员和骨干队伍,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于此,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取得的成效,积极指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发挥作用,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扶持,并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精神及物质奖励,在全校形成勇于创新、追求创新的良性氛围。
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从学分制度、考核标准及考核手段等方面入手,不断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
首先,要推行学分制度。建立差异化的评分体系,根据奖项级别、团队成员名次及参与情况等因素,将创新创业竞赛、讲座等创新创业活动的学分合理规划,并明确学分认定的具体方法。通过设置三级学分认证,第一是班级认证,即学生自己申请,班委会审核后交由辅导员确认;第二是学校认证,经学校相关部门同意后由教务处组织统一认定;第三是经学校相关部门认证后,由教务处等部门进行复审,合格后予以认定成绩。
其次,要进一步量化考核标准。遵循总量适当、层次鲜明、鼓励创新发展的原则,构建量化评价体系模式,制定统一标准,针对学生发展特点与创新创业需求,制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量化考核标准。
再次,要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手段。除设计日常考勤外,还要根据创新创业内容及形式的不同,增加类似“第一课堂”考察、考试的方式,提高考核的实效性、合理性和多样性。
最后,要总结生成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不仅可以有效证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还能为企业人才招聘录用提供有利依据。通过全面建立健全考核体系,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做好保障[7]。
为有效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高校应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进一步切实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通过重点构建专业师资团队、全面建立健全考核体系,以此开拓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确保高校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市场,为实现我国创新促发展的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1]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中青联发,2016.
[2] 邵珍珍,彭波,李慧.浅析高校第二课程成绩单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52-56.
[3] 程静.现代职业教育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4):30-31.
[4] 李雨亭.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依托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J].教育现代化,2017,4(5):1-2.
[5] 王涛,李奇虎.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体系改革探讨——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2017(18): 54-55
[6] 徐倩倩.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校共青团融入人才培养的新体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27(2): 14-17.
[7] 李航.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探究与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145-146.
2018-04-05;
2018-11-20
张晶(1979—),女,黑龙江伊春人,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zj2006@zjnu.cn;孔笛(1988—),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分团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F240
A
1674-893X(2018)06−0103−03
[编辑:游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