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及应对

2018-03-29 08:32陈馥强邓洁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常态人才大学生

陈馥强,邓洁



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及应对

陈馥强,邓洁

(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江苏南通,226019;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效果突出,加速了企业对创新创业类人才的需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新常态下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认真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提升创业意识、加强创业宣传、完善创业保障、提高创业技术含量构建导师体系、建立跟踪制度、加强技术扶持、完善法律援助等几个方面加快新常态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步伐。

新常态;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各地对人才的争夺也如火如荼。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应该根据新常态下对人才的需求,主动响应,直面机遇与挑战,积极应对与调整,培养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1]。

一、新常态下人才需求

(一)需要技术创业型人才,以促进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在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驱动力,这就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培养技术创业型人才。通过这类人才加快创业步伐,成立相应公司,提供相应岗位,从而带动就业,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的微型和小企业,并形成社会化生产和服务体系[2],增强市场竞争力。新常态下这类人才创业不仅顺应时代要求更可以大大缓解就业压力,例如:外卖“饿了么”前身是由几个在校学生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共同创办运营的。它带动大量人员就业,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外卖订餐站点之一。

(二)需要科技创新型人才,以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核心是要实现经济发展驱动力的转换。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是促进经济发展转换升级的必由之路。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是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围棋选手与“阿尔法”之间的两场比赛象征着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创新发展同样也是国际经济实力竞争的大势所趋,曾经发明第一台数码相机的柯达公司因为忽略了创新技术的发展,最终破产倒闭。所以在新常态下,需要这类人才加速科技创新转化,提高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促进经济的转型发展。

(三)需要复合管理型人才,以促进企业创新

新常态下,作为现代企业需不断革新管理方式,快速响应新常态下市场的需求,来赢得市场。作为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复合管理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懂技术、会管理、知需求,还能主动整合现有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改革,顺应市场需求,从而促进企业不断改变生产发展方式。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管理等软实力上。高校应积极响应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调整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满足企业对复合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我国许多手机生产企业大规模的健康发展正是得益于复合管理型人才通过对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营造“创新、高效”的工作氛围实现的。

二、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业管理》[3];1991年,西方国家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20世纪末,我国开始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培养人们的创业能力、创业技能等创业素质的复合教育[4],给创业者在取得创业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使他们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积极乐观的心态、精准估算风险和良好的团队协调能力。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视,在2015年,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此同时,国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也相继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且提供技术及资金方面的支持;政府与高校联合开发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区,等等,解决学生场地需求的问题;同时高校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程以及组织相关的学术讲座,学生参与度很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创业热情不断提升,在各种创新创业政策的帮扶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但是,在“新常态”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目前供不应求的现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创新意识缺乏

创新意识是新常态下企业转型成功的基础。目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快速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模仿越来越多,原创越来越少。另外就业、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也限制了大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受到了严重的阻滞。

(二)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关注不足,对创业要求过高,舍本逐末,轻过程,重结果。而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5]。总体来看,当前受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项目中低端服务业居多,科技含量低,类似小商铺、小商户这类“生存型”的创业项目较多,缺少创新性强和带动效应大的项目。

(三)创业成功率低

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不能学以致用,导致综合能力不强,在创业实践过程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加之内心的矛盾和焦虑,对出现的问题又不知道如何处理从而产生对创业消极被动、畏难畏苦的情绪,导致创业工作半途而废,使得创业成功率降低。

三、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应对之道

(一)倡导创新精神

当下,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只局限于理论知识,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提升。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理论学习,需要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炼,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学校可以面向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在实际环境中,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培养他们的信心、勇气、激情、和意志等创新精神。

(二)加强创业宣传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产生受到身边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6],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就要做好各项创业宣传。首先,通过校内新闻媒体宣传,例如南通大学有自己的电台,可以采访一些之前成功创业的案例进行宣传,利用广播媒体采访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传授经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其次,可以设立社团,南通大学设有校创新与创业协会组织,每年会定期举办有关创新创业知识论坛竞赛,组织一些投资小的创业项目,通过竞赛活动使学生融入创新创业的氛围中,亲身经历体验;再次,也需要提供健全的创业法律服务,提升学生法律意识;最后,要积极倡导家庭观念,多与家长耐心沟通,使家长了解创新创业活动的意义,让他们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相关活动并作为学生创业背后的支撑力量。

(三)完善创业保障

大学生创业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风险制约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成功机率。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要主动为创业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如高校大学科技园、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等。还需提供专业老师指导及配套服务,尽量减少创业风险。创业启动资金也是许多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政府和高校可共同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并为创业项目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财政补贴。要切实维护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完善和宣传好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懂法、守法从而得到法律的保护。

(四)提高创业技术含量

创业强调创造性和创新性,哲学中强调事物的形成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创业,内因就是能力技术,外因就是机遇。没有过硬的技术,遇到再好的机遇也是徒劳。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就需强调其技术水平。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才能够掌握专业新知识、拓宽新领域、掌握新的技术和适应新的环境[7],从而获得创业的成功。在当下,许多学生的创业项目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无关,投入大,获利少,普遍缺乏含金量,没有将所学的专业技能应用在对应的领域。通而不专只适合纸上谈兵,学校需积极引导并培养“专才”,使学生对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内容,并独立去完成相关科研任务,可以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和应变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五)组建导师团队

创业需要人来辅导、帮助和支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的日渐浓厚、政府和学校的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虽然日益增长,但大学生涉世不深,对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不能进行客观的分析与处理,因此需要导师的指导。创业导师拥有丰富的经验、广泛的人脉资源、独特的视野与洞察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有力支持。导师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帮助其优化的创业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推动创业项目、研讨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对策,及时帮助纠偏;对他们在思想、理念、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困惑做深入分析和指导。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组建一支由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组成的专业导师队伍,为学生的创业保驾护航。利用互联网平台,例如建立QQ群、微信群实现“多对多”,促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一步沟通与交流,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只限于课堂上。创业的道路十分艰苦,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出现迷茫、消极、焦虑、有时甚至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因此,除了聘请一些专业的导师之外,还应该组建心理教师团队,通过与创业者的交流帮助他们缓解身心压力。

(六)建立大学生创业跟踪培养制度

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热情高昂,但在中后期却因资金不到位、人才缺少、理念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创业流产,这也是创业成功率不高重要原因。

为保证创业率的提升,在对青年创业进行服务时,不同的院校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如利用互联网搭建创业青年交流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及时发布创业动态、创业案例、创业跟踪服务资源等方面信息等。不同院校采取的差异化服务应该从创业教育、创业辅导、创业比赛和创业扶持等多方面共同推进。同时考虑实际情况来区别对待,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以确保青年的创业热情持续不减。在搭建创业服务保障体系的基础上,鼓励高校各部门整合资金进行有效运用。对于大学生创业项目采取分步投入,持续跟进的模式,保证有限的扶持资金能够落到实处,帮助创业者有效解决实际资金问题。高校是学生创业服务的重要基地,但高校的资源毕竟有限,大学生希望有校园外的支持力量参与到创业服务中。发达国家的青年创业服务经验显示,良好的校企互动,引入社会资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青年创业氛围,并能提高青年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中国阿里巴巴集团就是很好的案例。推进高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开展实质性、高水平的交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普及和转化,提高创业成功率。

(七)技术对接扶持

创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政策和资金,技术问题也不容忽视。所谓技术对接,就是通过依靠高校科研力量,解决初创企业技术难题,从而形成新技术,发展新产业。这种高度个性化的服务不仅能帮助初创企业节约大量人力资本,还有助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技术对接一般针对已经开始创业且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创业团队。创业者倾向于直接与相关方面专家及技术持有者联系,且目前专门针对创业技术对接的服务机构几乎不存在。因此,如果在创业过程中,技术方面能得到对接扶持,将会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

(八)完善创业法规及诚信体系

经济活动是社会的基本活动,创业是经济活动中最具创造力和最具活力的部分[8]。经济活动离不开法律规范的保障,相关的法律激励着创业者的创业积极性,又保障他们的利益。大学生虽拥有创业热情,但是由于与社会缺乏接触,使得他们无法正确把握市场,解决潜在风险。因此,社会各界应努力营造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争取为创业大学生“引上路、扶上马、送一程。”建立规范健全机制有利于防范风险,避免恶性竞争,以便保护各自的权益和竞争优势。如北京的创客空间,以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为青年创业提供专业咨询、法律援助和创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全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曾说“创业英雄首先要做到一诺千金,必须要有契约精神,一旦我们发现创业者在我们投资考察的过程中有不诚信的行为,立刻不投,这是基础的条件。”诚信是创业者的财富,也是立身之本,因此在创新与创业教育中要树立“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观念,加强诚信意识培育,从而促进创新与创业活动的健康开展。

[1] 沈春光.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D].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2] 韩彩霞,仝建强.政府在电子商务创业带动就业中的角色定位研究[J].电子商务,2015(1):12-13.

[3] 林芸.对创业导师制度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08(6):85-87.

[4] 张鸣.试论创新型企业文化[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2(3):20-21.

[5] 杨雨超.新形势下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体系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1):232-233.

[6] 顾利珉.创业环境的变迁及其带来的新挑战[J].计算机应用,2000(12):58-59.

[7] 孙倩.创业者应具备的四类素质[J].中国青年科技, 2004(11):37-39.

[8] 刘松涛,严卫.是什么造就了创业情结[J].气象科技, 2006(3):81-87.

2018-05-03;

2018-11-10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2016SJB710082);2015年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B135)

陈馥强(1981—),男,汉族,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4585226@qq.com;邓洁(1982—),女,江苏海安人,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G640

A

1674-893X(2018)06−0021−04

[编辑:游玉佩]

猜你喜欢
常态人才大学生
人才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之歌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