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小二黑结婚》的乡土色彩之比较

2018-03-29 07:36苗琪琪
长治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费恩小二黑赵树理

苗琪琪

(长治医学院 外语教学部,山西 长治 046011)

《中国文学大辞典》是这样定义乡土文学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题材作品。一般由本地作家创作,由于作家所写为本乡本土之人和事,故作品多含有浓郁的乡愁与乡情,富有感染力。”[1]乡土文学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五四”运动之后,这种文学形式伴随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逐步成为最受作家们欢迎的文学形式,这一时期的作家们乐于描写农村、农民、故乡。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成为了乡土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而提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就不得不说起赵树理,作为“山药蛋派”的领军人物,他用农民的口吻描述时代的变迁,地域特点,人物性格,反映现实问题。

美国文学中,所谓文学的本土色彩,是指作家通过用本土语言来描述故事情节,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事件[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乡土文学初露端倪,之后的几十年逐步占据美国文学的重要位置,促进了现实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吐温作品的出现使乡土文学迈上了新的台阶,他本人也成为了乡土文学的代言人。海明威曾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开端之作。马克·吐温用幽默诙谐的方式描写当地人的生活,用方言土语勾勒人物,引起了文学界的极大关注。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小二黑结婚》堪称美中两国乡土色彩文学的杰出代表,对比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学作品有助于探索两国文化的共鸣,本文从作品产生的背景、场景与情节、方言土语的使用和幽默元素四个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对比分析。

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乡土文学体现

(一)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美国东西部文学派别持有不同的价值观。东部文学自称“贵族”文学,西部则为了维护自身的文学尊严,通过对本土人物、故事的创作来巩固自身地位,谋求长足发展。同时,早已盛行起来的西部边疆的幽默故事创作已经趋于成熟,这也为本土色彩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这些作家通过展现本土语言、习俗和事件来创作文学作品,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在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本土色彩小说随之兴起。马克·吐温成为了其中的代表人物。

1835年马克·吐温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弗罗里达州的密苏里,作为乡土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首先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方言口语来讲述故事,表达人物内心,反映社会变迁,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开拓了一种不拘一格,独特新颖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其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也开创了美国小说口语化的先河。

(二)场景与情节

马克·吐温从小在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拔小镇长大,《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场景就设在这里,在作品中,它被称作“St.Peterburg”,寓意“天堂”。马克·吐温说正是密西西比河让他了解了形形色色的人的本性。一个地区有它独特的自然风景,也有独特的人文风貌,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这种生活体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讲述的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哈克贝利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在密西西比河上逃亡。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勤劳质朴、热情真诚、忠心耿耿的黑奴吉姆。吉姆为了避免遭受被主人再次卖掉的厄运,从主人家中出逃。两人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自由地生活。哈克贝利为了让吉姆获得真正的自由,历尽坎坷,最后却得知,吉姆的主人已在遗嘱里解放了他。故事中,马克·吐温刻画的是人与社会的不和谐的统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三)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马克·吐温从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的视角展开故事,广泛应用美国南方方言和黑人俚语,经过精妙地提炼加工,形成了一种富于口语化特征的文学语言,简洁生动、自然含蓄,是英语文学的范本[4]。他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卷首发表一个说明,请读者在开卷前注意到本书运用方言土语的这个特色。是方言土语的运用使得这部小说的生活气息增强,人物更加鲜活,同时也有助于生动形象地表现区域色彩和黑人的种族特色。马克·吐温用方言土语铺述情节,刻画人物,更加贴近下层人民的生活,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当时美国文学的繁荣。

主人公哈克是一个生长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年龄特征、地域特色和文化修养都极大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语言运用,哈克的语言表达成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理方言与社会方言的集合,极具乡土色彩和儿童语言特色。因此,他的语言习惯有别于他人和其它区域的语言。

1、使用不规范的动词形式(缺少动词),如:

What you going to do about the servant-girl?[5]

2、在名词的“数”、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副词的用法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违背常规的情况。如:

最近,浙江公布针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年度考核的成绩单,有的小镇表现优异,被列为“模范生”,也有的则因成绩不理想,吃到了“黄牌”,甚至是“红牌”,共有7个小镇被降格、6个小镇被淘汰。

We all reckoned that looking at the new moon over your left shoulder is one at the carelessest(=most careless)a body can do.[5]

3、主谓不一致的情况。这又是哈克语言中存在的一个极普遍的问题,如:

And the three girls was standing in the door.[5]-227

4、时态不一致,动词形式混乱,如:

When we was three or four hundred yards down stream,we see (=saw)the lantern show(=showed)like a little spark at the texas door,for a second,and we knowed by that.[5]-320

(四)幽默元素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语言叙述方式表现了儿童语言的简单化、直接化、情绪化和无逻辑化,从而突出了儿童语言的纯真与幽默的特色。作者虽在表达对社会丑恶现实的不满,但言语中不乏黑色幽默。小哈克把“Bridgewater”公爵念成了“Bilgewater”公爵,“Bilgewater”指“船底的污水”,表达了哈克对此人的厌恶感,也流露出马克·吐温的写作意图,揭露虚伪的人物形象,以及社会病态。这种天真、质朴、生动、引人发笑的语言将当时社会中的唯利是图、盲目跟风、尔虞我诈的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6]。

二、《小二黑结婚》中的乡土色彩

(一)时代背景

1906年赵树理出生于太行山脉中山西省沁水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少年时代饱尝生活艰辛。他的文学创作始于在山西省长治市第四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深受“五四”运动掀起的文学革命浪潮的影响。身为农民的他,亲身经历农民的生活,了解农村面貌,对农民的语言了然于心,深知农民疾苦和农村问题的根源,这都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源泉。赵树理是“山药蛋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这个文学流派的共同特征是:一是鲜明的地域特色;二是强烈的现实风格,三是通俗化,大众化的审美风格。”[7]

《小二黑结婚》写于1943年5月,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晋东南地区的故事。在太行山区“土地改革”开始的时候,一些农民在新事物面前,仍持愚昧落后的抵触态度,而一些地主就利用这一点,想尽办法反对“土改”。“土改”要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破除封建迷信等落后思想。抗日战争时期,赵树理创作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并且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作品,和马克·吐温相同,家乡也是根植于他心中的圣地。他用独特的富有乡土色彩的描写方式展示了一幅北方农村特有的生活画卷,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反思。

(二)场景及情节

《小二黑结婚》以两位进步青年小二黑和小芹之间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俩人彼此相爱,却遭到小二黑的父亲─—封建迷信的二诸葛,以及小琴的母亲——愚昧无知的三仙姑的强烈反对。同时恶棍金旺滥用职权,迫害二人。最后在抗日民主区区长的支持下,两人经过奋力抗争,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部小说是“一场交织着革命与传统、民众与战斗力、艺术与宣传的现实事件,也是缠绕着古典与现代、封建专制与革命专政的思想史议题”[8],这部小说体现了中国农民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

(三)方言土语的运用

针对语言的运用,赵树理说:“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口语化,要使用劳动人民所喜爱的语言,我们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语言,还要去向群众学习语言。”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这部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形成了一种通俗化、大众化,口语化的特点。符合农民身份和当地特色。

1、口语词汇

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在表达中准确,生动,增强本土色彩的同时,又使人领会其中含义:比如《小二黑结婚》中这样描写三仙姑的丈夫于福:“于福是个老实的后生,不多说一句话,只会在地里死受。”[9]“后生”在方言里的意思就是“年轻体壮的男子”,表现了当时于福的年龄特征。“死受”的意思在这里是“老实巴交地一味干活”。通过这两个词的描写,一个过于老实不知变通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俗语的应用

俗语是老百姓根据自己生活劳作经验以及所见所闻总结出来的民间文化的精华。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插起招军旗,就有吃粮人。’有个吴先生是在阎锡山部下当过旅长的退职军官,家里富,才死了老婆。”[9]又如:“(三仙姑)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9]三仙姑的俗态被描写得活灵活现。

3、重叠词语的选择

重叠词是晋东南方言中常见的构词手段,《小二黑结婚》中常见的方言重叠词有许多:AA式,如:“细细”、“足足”、“暗暗”;ABB 式,如“白花花”、“活生生”;还有 AABB,如“摇摇摆摆”、“唧唧哝哝”、“嘻嘻哈哈”;和ABAB式,如“打听打听”、“管教管教”、“恩典恩典”。广泛使用的叠音词,描绘出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满地方色彩。

(四)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

诙谐幽默中发人深省,是《小二黑结婚》语言的又一特色。

作品字里行间放射着讽刺艺术的奇异光采。平易近人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总能使人产生共鸣、引人发笑。小说的结尾:“小二黑好学三仙姑下神时候唱‘前世姻缘由天定’,小芹好学二诸葛说‘区长恩典,命相不对’。淘气的孩子们去听窗,学会了这两句话,就给两位神仙加了新外号: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象不对’。”[9]口语化的表达中,传达了一种对世事的启迪,表现了新一代与老一代观念的彻底决裂。作为故事结尾,既幽默又寓意深远。

三、结语

乡土文学从19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开始盛行于美国,同时这种文学形式于20世纪初也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马克·吐温和赵树理作品中最富有特色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乡土色彩。乡土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变体,重点描写一个特定地域人文,社会的变革。两位作家都在不同场合强调通俗化语言在他们作品当中的运用。他们都通过这样一种文学手段来揭示社会问题,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看法。

尽管这两部作品是通过不同的语言来呈现的,但两位作者都是在时代发生变革的当口用文学作品来表述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的呐喊。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同样把乡村作为作品故事发生的场景。作为中外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二者都试图把读者的目光聚焦到农村社会,揭示阻碍社会发展的弊病,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义。马克·吐温和赵树理都擅长用方言土语来写作,从密西西比河到太行山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两部杰出的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两部作品为读者描绘了原汁原味的乡村画卷,也展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为启迪民智,鼓舞民心,解决社会问题,做了巨大贡献,他们在乡土文学领域的碰撞,为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学架设了桥梁。

参考文献:

[1]李雪梅,舒容.鲁迅与哈代乡土文学共异性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14.

[2]Toming.A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Nanjing:Yilin Press,2005:1.

[3]Blair,Walter.AmericanHumor[M].SanFrancisco,1960:124.

[4]任浩之编著,中外名著全知道[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210.

[5]Twain,Mark.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341,339,227,320.

[6]屈中正,钟家军.独特的人物不朽的巨著——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编辑之友,2011,(7):91.

[7]申维辰主编.《山西文学大系》第八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18.

[8]刘红华,黄勤论.论沙博理《小二黑结婚》英译本中的叙事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3):129.

[9]袁国兴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500,501,503,508.

猜你喜欢
费恩小二黑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形象再谈
邻居家的“小二黑”
论赵树理小说的农民性
我只需要一美元
赵树理传经
充满爱心的两美元
赵树理传经
费恩的成全
只要一美元
纪念赵树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