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杰
(内蒙古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抗战时期,中共在太岳根据地采取多种形式,办了油印、石印、铅印等各种定期、不定期的报刊。报刊发行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报刊要以最短时间与读者见面。根据地交通落后,报刊发行任务艰巨。发行渠道畅通与否,关系到中共宣传和动员效果。报刊发行对于根据地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意义重大,但学界关注较少①相关主要成果有,吴锋:《90年来中共党报党刊发行模式的嬗变与反思》,《中国出版》2011年11月下;王飞:《关于陕甘宁边区书报发行体系的考察——以1937-1945年为例》,《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武志勇、宋阳:《论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日报〉的发行工作》,《新闻大学》,2006年第2期;张衍霞:《山东战时邮政的党报党刊发行》,《理论月刊》,2008年第7期;范连生:《论抗战时期山东革命根据地的战邮工作》,《抗战史料研究》,2014年第2辑;王海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红色图书”出版发行探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4期;张卫波:《抗战时期中共媒体形象的塑造-以党报党刊宣传报道为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年第4期。。本文以太岳抗日根据地为中心,对根据地“交发合一”模式进行考察,探究中共如何通过层层交通网,将报刊传递到民众手中,从而使民众领会中共的抗战政策。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党报的发行与宣传工作。1939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发行部的通知》,指示各级党委建立发行部,重视报刊发行。1940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刊登《列宁论党报》,突出党报发行对于推进党的各项工作的重要性[1]。随后,太岳区党委跟进宣传,《太岳日报》发表时评,呼吁各界重视党报作用,指出报刊发行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2]将中共抗战意志及时传递到基层,成为动员民众参与抗战的关键。为推进报纸发行,各报社成立发行部专司发行,各报社建立独立发行网,由本报社交通员负责本社报刊发行。各报社自办发行,造成发行机关庞大,人浮于事,致使人力物力极大浪费。为裁汰冗员,精简机构,亟待合并原有发行机构,组建一个人少事精,胜任职责的发行机构。
1940年,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建党、建军、建政三大任务,统一行政机构,实现根据地党的一元化领导。在精兵简政原则下,太岳根据地对报社发行部、党委交通科进行精简合并,以适应战时交通发行需要。并提出了“发行是空气”,“交通是神经、命脉、血管”的口号,该口号也被交通和发行部门奉为圭臬。具体而言,《新华日报》与《胜利报》各自发行系统合并为《新华日报》太北中心办事处,负责《新华日报》、《胜利报》和其它报刊的发行工作。随后,根据地党委交通局联合《新华日报》太北中心办事处,组建成立新的交通局。交通局职能扩大,统一管理根据地内部交通、通信、报刊发行。
交通负责报刊发行,实现了报刊发行的专业化。是适应战时领导一元化的内在要求。战时邮局(各级党委交通科)与报刊发行部合并,成立邮、交、发三位一体战时邮政。此举密切了根据地经济、文化、政治的联系,为保证军政机关团体公函命令的迅速传递,以及转递和出售抗战书报,供应精神食粮,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此后,根据地交通发行工作由分散走向统一,由交通负责报刊发行的“交发合一”发行模式初步确立。
太岳区党委立足根据地实际,逐步建立健全交通报刊发行网,强化党、政、军、民、学、敌区、友区的发行工作,以适应战时报刊发行工作需要。具体发行工作有:
根据地建立了由干线、支线连接的发行网。干线是报刊发行的主线,是根据地内交通发行总站连接各县交通发行分站,以及县与县之间的报刊转递通道。支线是县报刊发行处往各区转运报刊线路。边区报刊发行通过干线、支线、以及遍及基层的乡村交通线,自上而下,层层转递,送到读者手中。一般而言,干支线主要承担报刊转运,不面向基层读者发行。
交通发行最弱环节是县到区村。乡村交通线上半截由交通站和分销处的交通员递送,即经过干支线传递,下半截依赖基层发行网,基层发行网是区村间的报刊转递组织,通过区设中心站,村建发行站,中心站与发行站联成网。基层发行网关系到报刊能否抵达基层。乡村交通网比干支线交通网更密集,由群众转递,被称为群众性的发行网[3]。乡村交通线以行政村为基点。由区送到村,村村传递。绵上县和士敏县创新报刊投递法,由县交通员投到区,区交通员送到行政村,再由半工半农“乡交”站交通员送到户。绵上县交通站线设置合理,仅用17个交通站贯穿全县88个行政村,报纸到绵上县后,两天内全县大小村庄都能看到。绵上县“乡交”工作出色,被誉为模范交通局,荣获一等奖[4]。
截止1945年底,太岳区组织“乡交”站211个,代办所144个,全区投递村公所164个,行政村2488个,还有直投自然村3602个。[5]此外,还在较大的村镇设立贴报处,便利群众读报。“乡交”站有力的促进了根据地报刊发行。交发工作还深入到偏僻乡村、敌占区、敌占城市,甚至敌占区的新民小学和伪组织中还有订户,发挥了教育群众和瓦解敌军的作用。
报刊发行随根据地面积变化而调整。在未爆发战争区,维持原预订数,保证报纸发行。战争区仅发行至县级领导,以确保领导及时洞察上级意图。当根据地扩大,出版量却供不应求时。则通过发行机关缩减行政,压缩老根据地,增加新区等方式,满足新解放区和基层军民的阅报需求。为发挥报纸的宣传动员功效,组织交通员将旧报纸送到敌占区及新解放区。
利用报纸宣传党的政策,分化瓦解敌人。太岳区交通邮政报刊发行机构积极开展对敌区、友区、游击区的发行工作[6]。发行机关积极动员乡邮人员利用夜间,把报纸贴到敌人碉堡,达到瓦解敌军的目的。在边界地区,指定专人负责敌区和友区的发行。组织商人扩大敌占区报刊订户,减价销售,稳定订户。
1.根据地报刊发行陡增
“交发合一”报刊发行体制逐步确立后,各根据地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发行网,发行渠道畅通,发行量实现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太岳区1943年8月至1944年4月期间,报刊发行数为2949份,另外还组织读报小组443个[7]。太岳区1945年发行报刊96569份,组织读报小组458个,组员6663人[8]。不难看出,根据地书报发行量增长迅速。这些书报的发行,对于边区文化建设有很大贡献。
2.建立读报小组,增强传播效果
发行报刊是为宣传党的抗战主张,以便民众领会党的抗战精神。根据地民众识字率极低,影响书报发行效果。通过建立读报小组,组织群众读报,以群众中的义务教员、小学教员、知识青年等积极分子为核心,开展读报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报纸效用。如劳动英雄杨金和,通过参加读报组,了解到政府的负担政策以及如何解决蓄力,迅速解决了互助组的困难。杨金和感慨道:“报纸是我们的老师傅”[9]。
读报小组教育群众,团结群众,实现报纸效果最大化。据太岳区交通局对443个读报组调查显示,共订报纸443份,吸纳5964人参加读报活动,平均一份报纸团结、宣传140多人。[8]《新华日报》太岳版介绍《组织读报组的点滴经验》,指出组织读报小组是提高群众文化,政治水平的武器,也是发挥报纸作用的最好办法。通过组织群众读报,使中共的意志得以灌输到基层民众。
3.建立稳定的发行队伍
根据地报刊发行,全赖人力。据1945年元月统计,晋冀鲁豫边区有邮政员工4182人,其中业务熟练的邮政干部在600人以上。[10]在太岳区发行员群体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交通发行员。如白凤鸣发展老乡订阅报纸,帮助和督促读报组开展读报活动,被评为模范发行员。太岳区政府对于模范交通员予以精神鼓舞和物质奖励。根据地报刊发行所取得的成就,是许多交通员用生命换来的。
4.鼓舞民众,瓦解敌人意志
党报党刊宣传了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讴歌了根据地军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英雄业绩,揭露了敌人的阴谋和罪行,批判了不同时期的有害倾向和错误思想,起到了鼓舞人民、团结人民的集体鼓动者和组织者的作用。[11]根据地报刊发行及时,颇受民众欢迎。报纸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亲密朋友,有群众说“三天不见报,啥也不知道,天天能看报,心明能开窍”[12]。
对敌宣传是报刊发行的重要工作。对于瓦解敌军的战斗意志效果较好。根据地出版的报刊常在敌占区和敌人手中秘密流传。可见,日军也在私底下偷阅我方报刊。伪军大多偷阅我方报纸,常以没收八路军报纸为掩护看报,据说敌人遇到苦闷就找我们报纸看。我方报纸在敌占区的发行,引起了敌人的高度警觉。敌人甚至高价收买《新华日报》集中销毁[13]。说明敌人对我方报纸的发行宣传非常害怕。
1.交通发行队伍建设滞后
报刊发行仍有缺憾。有的地方未能配备专职发行干部,仅靠兼职管理,随意调动发行干部。有的地方交通员生活艰苦,家属得不到优待,甚至牺牲后也无抚恤。与根据地短工、雇工、甚至学徒工待遇相比,交通员待遇过低。甚至出现了交通员跑到造纸厂当工人,几经交涉不愿归队的现象。虽经努力,交通员待遇有所提升,但仍不足以满足其客观要求。交通员地位尴尬,既不是抗战军人,又不是工人,不能享受劳工保护法权利。交通员无法享受优待待遇,为“最大问题”[14]。
2.发行速度缓慢
个别领导对发行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发行工作属于“派报收款”,尤其是敌占区和友军区的发行工作,未能尽到应有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如有的地方,交通站长开会交通员不出发,搞生产干线不出发,下雨不出发,交通员下班把报纸糊顶棚,交通员因病耽搁不出发。由于发行速度迟缓,群众抱怨说,《新华日报》看成新华周报了[15]。
“交发合一”实施后,进一步提升了报刊传播速度和广度。保障党的声音作为最强音传递到基层。为确保根据地新闻舆论和主流意识传播的安全,发挥报刊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起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可以说,报刊已成为根据地民众了解时事、接受教育的主渠道。进一步强化了根据地党委和政府的宣传动员能力。“交发合一”机制的确立,实现了报刊发行的规模化运营,缓解了交通邮政运作中的资金压力。标志着中共领导的报刊发行进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为建国后报刊发行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列宁论党报的作用[J].解放,1940,(100).
[2]代论书报发行工作[N].太岳日报,1941-3-30(1).
[3]田殿昌.回忆新华日报胜利报联合发行办事处//邮电部华北地区交通邮政史料整理小组.华北交通邮政史料选编(第7辑)[G].内部资料,1988:9.
[4]秉恭、长发.交通局召开扩干会议,总结一年来的交发工作,晋北、绵上、三二站荣获一等奖[N].太岳日报,1945-03-23(2).
[5]董之平.回忆梁鸿斋同志//成安玉等.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太岳卷)[G].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363.
[6]中共晋冀豫区党委组织部关于交发工作的指示//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省机要通信局.中共山西党内交通历史资料选编[G].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59.
[7]1944年交通工作总结//成安玉等.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太行区卷)[G].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175-176.
[8]孙景山.太岳区积极开展报纸发行的一些情况//邮电部华北地区交通邮政史料整理小组.华北交通邮政史料选编(第20辑).内部资料,1990:6.
[9]组织读报小组的点滴经验[N].新华日报(太岳版),1945-12-03(4).
[10]邮务管理总局.晋冀鲁豫总局边区邮政建设//邮电部华北地区交通邮政史料整理小组.华北交通邮政史料选编(第 3辑)[G].内部资料,1988:6-8.
[11]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晋察冀日报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12]笑春.沁县50个村组织读报小组[N].太岳日报,1944-08-07(3).
[13]晋冀鲁豫边区交通邮政大事记//邮电部华北地区交通邮政史料整理小组.华北交通邮政史料选编(第14辑)[G].内部资料,1989:11.
[14]晋冀鲁豫边区交通总局1940-1941年全面工作总结报告//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十二——交通邮政》[G].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71.
[15]1945年上半年交通工作报告(1945年7月21日)//成安玉等.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晋冀鲁豫边区卷)[G].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