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魏非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变化无常,培育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急需一种积极开放的创新氛围作前提的,而创新创业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创新创业,既是解决广大失业大军的根本之法,又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是解决好创新创业问题的必要手段和根本法门,而这项任务所要针对的首要目标群体,自然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既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充实、更新,也是古今文化对话交流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更是在各大重要发言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做了鞭辟入里的阐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战略的双重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诚信友善”“和”“求同存异”“实践笃行”等传统文化精髓,对当代创新创业精神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儒家人文主义作为传统的精华,与马克思人文主义相值相取,它体现着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超性回归,又具有着鲜明的时代品格[2]。这些都对丰富当代创新创业精神起着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互为前提,作为时代的主体“青年人”,有必要发挥其本质力量,在创新创业这一社会大活动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在中西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李克强总理更是发出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他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纷纷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中,而当代大学生更是这一时代浪潮中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在追求创业发展的同时,更得坚持把“人的丰富”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作为自己终生的追求。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构建,能激发校园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3]。创新创业这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不仅需要大学生个人的努力,更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个人智慧、魄力、胆识的同时,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这些,为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统一,为当代创新创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精神上的源头活水。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失业危机和就业压力愈演愈烈。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创新创业时所面对的阻力也愈来愈大。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仰仗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大学课程中,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虽然作为一门必要的选修课,但是却不是重要的课程,短暂的授课,既没有给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个人的能力也不能得到显现。在就业课堂的授课中,教师不仅从事各类学术研究、实践工作,还要承担行政组织工作,可以说,师资力量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直接和关键因素。优质的创新创业课堂离不开优秀的教师,专业教师无疑是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不但要具备较高的相关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也不可或缺,但是很多高校的老师都止于“纸上谈兵”,他们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无法真正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指点迷津。面对许多大学生提出的创新创业问题,很少有老师能给予正确的指导。虽然许多高校不定时的会举办相关的讲座,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校友,来为学生做专业指导,甚至一些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当地大学的教学质量,会派遣专业的人员来给教师做培训,例如“国培项目”等。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力量供给匮乏的问题,但是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大学生依然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指导。
大学校园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很难得到具体的资金支持。许多创业活动,源于各种名头响亮的国家级、省级、校级比赛,一旦比赛结束或终止,各种创新创业活动,顿时偃旗息鼓。学生们很难从这些昙花一现的支持中,真的做好创业这项事业。对于那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创新学子,这样的现状,无疑打消甚至抹杀了他们创新的积极性。总的来看,搞好创新创业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光有制度,想做好创新创业无异于痴人说梦。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大力发展创新创业这一活动,但是面对嗷嗷待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市场,仍然供不应求,捉襟见肘。即使有了部分支持,大部分也仅限于口头支持,缺乏实质性的物质资助。
一方面,整个社会对创业者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的氛围,没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的因素。“学而优则商、学而优则创”的创业文化远没有形成。西方许多国家都有着“鼓励创新”“鼓励冒险”“善待失败”文化传统,美国的硅谷善待失败者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英国有的企业甚至规定,对一定期限内没有“合理失败”的雇员要予以解聘,究其根由,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创业者的鼓励和包容。中国政府虽然提出了一些支持创新创业的发展条例,但纵观整个社会态势,即使大学生获得了支持,大部分也仅限于口头支持,缺乏实质性的物质资助,在整个社会中难以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另一方面,家庭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具有较高的影响度。中国传统文化中 “金饭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求稳思想一直占据主导。人们一般认为创新意味着要冒险,而冒险则伴随着失败,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与中国传统的育儿观念背离。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失败乃成功之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创新、创业是大势所趋,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新的创新创业理念,敢想、敢做、敢闯,打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桎梏势在必行。
“现代大学教育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它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大学教育都要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有所延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因此,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重新评价和批判继承的过程[4]。”为了更好地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必须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基础。
创新与创业精神一母同胞,密不可分。我国大学生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浸染与熏陶,思维固化,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谨小慎微、保守本分,不愿冒险,害怕承担责任。这就直接导致了,面对当今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很多学生缺乏应对的办法,裹足不前,最后往往沦为炮灰,令人扼腕。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不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培养他们的改革意识,竞争意识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们成为艰苦创业、百折不挠、自力更生的祖国好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学校也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基地宣传成功创业者的成长经历和国家的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激情。
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教师的引领和示范必不可少。所以高校要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培训、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5],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培育出一大批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莘莘学子。此外,对于一些师范类院校,更应该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使其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更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有力抓手,培育出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独到创新眼光、杰出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师资人才。
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着制度不合理、组织不规范、无法形成常态化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首先,建立行之有效的法律政策,使之制度化。加大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以更好的保障创业者自身利益。另外,我国过去的企业注册流程比较繁琐,手续复杂,门槛高,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是不利条件和不合理的限制因素,这无疑需要我们对相关的流程和手续进行简化和统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之门。而且许多大学生在创业之初,公司规模小、转型快,经营不稳定,又缺乏合理的法规制度的引导,面对错综复杂的创业环境与市场变化,难以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创业之路异常艰辛甚至有可能功败垂成。为了应对这些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创业攻坚克难,中央及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做出制度化规定,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地方性法规及相关政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做到全方位的扶持与援助。
其次,确立合理的组织范式,使之规范化。大学生创业组织种类繁多,面对各色的创业组织,应该注意到,虽然行业主体成员是大学生,但是在市场经济下,创业团体内部人员自身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面对诱惑的抵制能力也是各有高低。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政府和高校应大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在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前提下,增强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从思想精神上具化到实际组织上,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组织的规范化。
最后,设立具体可行的奖惩措施,使之常态化。面对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名人效应”,激发广大青年学子创业的积极性。反之,对于那些创业失败的大学生,给予充分的包容和鼓励,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问题所在,而不是放任自流。至于那些枉顾职业道德,侵犯他人权益的,失去本心的大学生创业者,则给予严重的监督和警告,甚至法律的惩处。此外,政府和学校在对大学生提供支持时,除了具体的政策帮扶外,更应该建立基本的循环不断的资金链,为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技术、信息、理论、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如安庆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孵化器),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当代大学生,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又是当代中华文化的建设者和开拓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灵魂深处,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思想和灵魂。无论是“创新思想”“创业精神”“创业理念”“创业实践”等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大量的理论源泉。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感兴趣和要研究的是现代的东西,而古典是属于过去的,我们不单要承认它们的存在,更要认识到它们的现实意义。”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一方面,站在精神层面的高度看,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价值取向”,对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无疑有着肃清的作用。道家的修身养性、儒家的积极入世、法家的“法制观念”等等,无论是哪一种,都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供养料。而且大学生除了在文化观念上要寻求进步外,在精神领域也要树立更高的理想和价值。这方面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记、神话传说中吸收其有力的精神内涵,从司马迁、苏轼、范仲淹、文天祥、梁启超等名人轶事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和理想信念。“精卫填海”“先天下之忧而忧”“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等典故和名言,在培育大学生形成持之以恒、严谨认真的创新创业精神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总之,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现成的东西来教导学生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对构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运用物质层面的眼光看,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发掘得当,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之一。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被韩国编剧改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热播韩剧《花游记》;传统中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逐渐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受到国际友人的欢迎;中国民间“木兰从军”的故事被美国迪斯尼制做成动画电影风靡全球;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七夕等也纷纷走出国门,逐渐被各国接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庆祝的日子;“孔子学院”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在全球遍地开花,风生水起。换句话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道,是创新创业精神不断散发蓬勃生机的春雨甘霖、夏日和风,是更好地促进物质文明进步的制胜关键、不败之基。
总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科技是国家强盛的根源也是国家衰亡的肇因,科技先进则国强,科技落后则国弱,而强弱之道就在于创新二字。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源动力和精神源头,传承文化自信是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重中之重。发挥自身文化自信建设的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内涵建设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也是势在必行。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2]方锡球.从传统到现代:人文立场与诗学关怀[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21.
[3]罗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构建[J].高校辅导员,2017(2):56-57.
[4]郭浩然.浅论传统文化在现代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理论界,2008(z2):60-62.
[5]王洪东.以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4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