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民间文化:川剧

2018-03-29 04:21:25于晓苏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梅花奖高腔戏服

□文/新华社记者 于晓苏

说起川剧,大家也许首先想到的是神奇的变脸。电光火石间,一张张脸谱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断变化,根本来不及看清楚究竟,留下的只有一声声惊叹。如今,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川剧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川渝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艺术。

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年间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蕴含着不尽的妙味。

川剧发展的前世今生在重庆川剧博物馆可以一览无余。这里有异地复建的明清古戏台,还有许多珍贵的戏服。

新华社记者于晓苏:在川剧里面,黑蟒是朝廷大臣所穿的服装。那么这件黑蟒戏服是重庆川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重达七、八斤,结合了蜀绣和苏绣工艺,用纯金的线在袍子上绣上了五爪金龙等图案,显得气场十足。近60年来,一代一代的川剧表演艺术家,穿上它粉墨登场,给观众们带来一出出经典戏曲。

“80后”吴熙是重庆川剧院的川剧演员。今年,她凭借《灰阑记》摘得梅花奖,成为重庆第9位梅花奖获得者。

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说吴熙的梅花奖也是熬出来的。昨晚刚结束了在外地的演出,连夜赶回重庆,今天早上又准时地出现在了排练厅。川剧演员背后所付出的艰辛,是我们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就像我手上拿的这个带子,叫做千斤带,用它将发饰和发片,绑在头上,给人以重达千斤的感觉。而每次表演,川剧演员们除了将它绑在头上,还要将数十斤的头盔也戴在头上。在台上演出,可以说是非常的辛苦。

川剧演员 吴熙:而且那个时候,我记得小的时候学戏,因为要开韧度嘛,然后就压腿呀,下腰啊,翻跟斗啊这些。老师就是,(而且是)冬天的时候,手上腿上全都是长了冻疮,然后呢,就把我们绑在那个铁门上边儿,就是上边一只腿下边一只腿,绑得特别的紧,然后老师就走掉了。我们就全体在那儿哭,哭了半个小时,到最后就哭睡着了。这些例子呢太多太多,我没有办法去一一去举例。

曾经,川剧特有的高腔是这个城市街头里弄最熟悉的乡音。不过,近年来。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抢救、保护川剧的任务正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

川剧演员 吴熙: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受外来的冲击特别的大,而且我们的收入也特别的低,根本就是说没有办法,(而且)现在还要供房贷、车贷,我们的工资没有办法拿去,就是生活得很困难。

吴熙的获奖作品《灰阑记》是根据19世纪40年代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作的话剧《高加索灰阑记》改编而成,讲述发生在中国古代的一场“夺子之战”。与传统川剧相比,除了“变脸”“走影子”“扯眼线”等川剧绝活外,剧中还加入了不少时代元素和网络流行语,比如“泪奔”“女汉子”这类诙谐的热词也被穿插到台词中。

川剧演员 吴熙:现在的年轻人,他可能对传统的这种艺术不太了解。我经常对别人说,我说你不喜欢这个东西,并不是你本身不喜欢,是因为你对它不了解。但是我们走到国外,走到全国各个地方演出,观众都特别喜欢,而且特别是年轻人的反响很好,非常好。不光是我们运用了这些现代的元素,这只是一个元素,我们在唱腔、服装、化妆、各方面都有所改进。因为你必须要进步,你要跟上这个时代才行。但是我们不能丢了我们传统的东西。这个是你的祖宗,它是不能丢弃的。◇

猜你喜欢
梅花奖高腔戏服
高腔·忆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中国音乐学(2020年2期)2020-12-14 03:08:16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中华戏曲(2019年1期)2019-02-06 06:51:56
曾经的米高梅有15个服装仓库,15万套戏服......
电影(2018年10期)2018-10-26 01:55:44
广州戏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丝路艺术(2018年12期)2018-04-01 13:36:20
从卖二手货到获得37座奥斯卡小金人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0:27:01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日程表(绍兴)
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2014年演出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