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嘉琦
根据对2017年度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初级和中级“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科目试卷中选择题作答情况的分析,本文拟针对考生错答率超过2/3的选择题,解析其中许多考生都判断有误的难点选项,说明相关的正确知识,以帮助考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本文先按考试级别分为初级、中级两大部分,每个部分内再以题号为序,列出题目原文后进行解析。
2017年度初级理论与实务试卷的单选题、多选题中,得分率较低、需要进行较详细解析的题目如下。
第9题 书刊的表面整饰设计不包括( )。
A.纸张的选用
B.装订样式的确定
C.装帧工艺材料的选用
D.表面整饰工艺方案的确定
书刊的表面整饰设计属于整体设计的一个方面。表面整饰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采用一定的材料和印刷加工技术对书刊封面进行处理,使之不易磨损、卷曲损坏,同时又显得比较美观,手感良好。在表面整饰设计之前,必须先确定书刊的开本和装订样式,即进行形态设计,因为精装、平装、骑马订装等装订样式可采用的表面整饰材料和工艺是有所不同的。所以,B项“装订样式的确定”属于书刊形态设计,而不属于表面整饰设计的范围。
有许多考生选了A项。实际上,表面整饰设计时要根据既定的书刊形态首先选定封面材料(通常是纸张,有时还有织物材料、塑料、皮革等),然后再根据封面材料的特点考虑采用什么装帧工艺材料(如上光涂料、塑料薄膜、电化铝箔、彩色粉箔等)和什么加工工艺(如涂布涂料、覆膜、压痕、加热压印等)来达到整饰目的。所以,把A项“纸张的选用”排除在表面整饰设计范围之外是错误的。
第18题 出版社以8折的价格向某中学销售200册书,这种销售方式属于( )。
A.零售
B.经销
C.批发
D.批销
出版物发行的基本方式是批发和零售。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售货对象是其他出版物经营者,后者的售货对象则是消费者,而与销售的出版物数量多少无关。本题中的某中学虽然购买了200册书,但它不属于出版物经营者,而是集体消费者。所以,这种销售方式属于A项所说的“零售”,而不是C项所说的“批发”。
B项的“经销”,是出版物经营者之间转移出版物所有权的一种购销形式,因此也是错项。D项的“批销”,是“批发销售”的简称。然而,有很多考生以为这是“批量销售”的简称而误选了该项。实际上,辅导教材《出版专业实务·初级》在讲到批发的具体形式时就用过这个简称。[1]369
第20题 关于选题报告,说法错误的是( )。
A.选题报告是选题设想通过论证后所撰写的书面报告
B.一套出版物可以只撰写一份选题报告
C.选题报告中的选题名称不能空缺,但可以是暂名
D.在选题报告中须对出版物的宣传和营销提出建议
选题报告是编辑关于选题构思与设想的书面文件。在选题集体论证会上,与会者主要根据选题报告的内容来评价该选题是否可以列入出版计划。因此,选题报告是将选题提交论证时必需的文件。[1]411这样,它就应在选题论证之前就准备好,而不能在论证之后才撰写。所以,A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然而,有相当多考生或认为B项是错误的,或认为D项是错误的。笔者觉得有必要做些解释。
选题报告通常是就一种出版物的设想而提出。但是,对于那些包含若干个具体品种的成套出版物(如丛书、系列书),由于它们在内容、形式、读者对象等方面互有关联,存在不少共性,将它们合在一起撰写一份选题报告也是常见的。所以,B项的说法不错。
编辑应该关心出版物市场,在设计选题时就要对今后该出版物的市场运作策略有所考虑。这样,关于出版物宣传和营销的建议就属于选题报告中不能缺少的要素。所以,D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
第34题 稿件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等。
A.复查稿件
B.清稿誊抄
C.检点稿件
D.核对校样
E.编排次序
稿件整理,是编辑完成稿件编辑加工后即将提交审定发稿时需要做的工作。这时候,稿件还没有排版,当然就不会有校样需要处理。因此,D项是干扰项,不应该选,而A、B、C、E项所说工作,都是稿件整理的内容。然而,可能是许多初级考生没有实际参与过出版物编辑工作全过程的缘故,超过半数的考生错选了D项,同时又有超过半数的考生没有选正确的B项。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再对B项做些解释。
稿件提请审定发稿前,为了保证后续的稿件审定工作和排版、校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编辑对稿件中勾画改动很多,以致稿面显得很乱的地方,需要予以清理,使之干净、清晰,这就是清稿。在清稿过程中,往往需要把一些改动很多的语句、段落先在稿面空白处重新誊抄清楚,随后把留有很多修改标记的原有语句、段落整块删除。由此可见,清稿誊抄应该是稿件整理工作的一部分。
电子稿也应该既保留编辑加工痕迹以便复审、终审人员复核,又须将最后定稿发送排版,但电子稿具有与纸质稿不同的特点,所以,电子稿的编辑加工和清稿也有不同的操作方法。首先,对电子原稿的编辑加工应该提倡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修订”功能,并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删除和增加的文字,以方便查看。其次,电子稿的清稿宜在稿件已经终审通过、准备发往有关部门安排排版之前进行。再次,因为稿件档案必须完整反映整个编辑出版过程,所以必须先把留有修改痕迹的电子原稿做好备份,再在原稿复本上进行清稿操作。清稿时,初审编辑通常可以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的“审阅”功能,逐一复核修改之处,根据复审、终审意见作出“接受修订”或者“拒绝修订”的处理,同时注意涉及段落末尾的修改之处有无因操作疏忽而导致“误增空行”或者“段落不当合并”的现象。当然,如果复审、终审对初审编辑的修改都予以认可,初审编辑也可选定“接受所有修订”项,把应该删除或者增加的文字都予以确定。但是,这样操作虽然比较快捷,却不容易发现“误增空行”或者“段落不当合并”问题,应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如事先给有过修改的段落末尾做好标记,清稿后再按标记注意复核)。
第40题 关于对校法,说法正确的有( )。
A.对校法有折校、点校、本校等具体操作方式
B.折校法适用于原稿改动较少的情况
C.折校法是一目两行地校对,便于校是非
D.点校法是先看原稿,后看校样
E.点校法适用于原稿改动量较大的情况
校对的基本方法有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可见,本校是与对校平行并列的。A项的说法却把本校作为对校的具体操作方式之一,所以是错误的。
折校时要把校样文字逐行与原稿比对着阅读,同时既看校样字行又看原稿字行,确实可说是“一目两行”。采用这种操作方式时,校对人员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分辨校样与原稿上相应文字的异同,而对原稿本身的正误较易忽略。可见,折校便于校异同,却不利于校是非。因此,C项的说法不对。B、D、E项的说法则都符合对校法的特点,是正确的。
第41题 校样的通读工作,可以由本出版社的( )承担。
A.三级校对
B.二级校对
C.一级校对
D.助理技术编辑
E.高级校对
根据三校一读制度、责任校对制度和责任编辑制度的规定,通读校样的工作必须由责任校对和责任编辑承担,而担任责任校对或责任编辑的人员,都必须具备中级或高级出版专业技术职务(即职称)。然而,本题中的三级校对、二级校对和助理技术编辑,都是仅具备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他们没有资格承担校样通读工作。因此,本题的正确项是C、E。
第43题 可穿插进行的校对工序有( )等。
A.通读
B.对片
C.核红
D.文字技术整理
E.誊样
在出版工作实践中,目前采用较多的校对操作模式是“初、二连校,二样付印”的分校模式。但是,根据书刊的特点和校对人员状况,也可以灵活安排校对工序,采用不同的操作模式,如“初样校对三次、二样通读付印”的连校模式,或者是“每次校样校对一次、四样付印”的基本模式,[2]223-224而对一些重要书刊甚至采用输出校样次数更多、校对次数也相应更多的特殊做法。
每一次校样在校对完毕即将送排版单位改版之前,都要进行文字技术整理。如果该校样还同时由编辑、作者通读,则还要把编辑样、作者样等副样上的改动誊抄到校对人员校对过的正样上,即誊样。对每次改版后重新输出的校样,都必须进行核红。这样,文字技术整理、誊样和核红这三种工序在整个校对过程中的次序便不能固定在哪个校次之后或之前,而应根据具体采用的校对操作模式灵活安排。可见,本题的正确选项应该是C、D、E项。
在校对工作流程中,A项的“通读”总是在终校(即最终一次比对原稿的校对,一般是三校,也有可能是四校、五校等)工作完成之后才进行,B项的“对片”则总是在排版单位按照付印清样输出印刷胶片之后才进行。可见,它们与初校、二校、三校等都属于需依次进行的校对工序。[1]268-272
第44题 书刊印前制作中,对图稿应从( )等方面检核。
A.扫描方式
B.内容的合法性
C.表观质量
D.图像处理方案
E.图稿位置
本题题干中设定的前提条件“书刊印前制作中”十分重要,说明检核人员面对的是已经完成编辑加工整理并经审定批准后发稿的原稿,应主要从图片原稿是否达到印刷技术指标的角度考虑问题。
检核人员需要对图稿的印刷适性和表观质量进行检核,以保证图稿的密度范围、阶调状况、颜色偏色状况、清晰度等符合一定的印刷技术指标,并消除稿面上足以影响扫描质量的瑕疵。此外,印刷用的图片原稿必须具有足够高的分辨率,而插在文本文档(如Word文档、WPS文档)中的图片往往分辨率较低,排版时需要调用专门的图片文件,而且原稿中的图片往往是单独排在段落后,但在书刊成品中可能需要改成串文图或者若干幅图组合编排在一起。所以,检核人员还要确认图稿的位置在文档中已经一一妥善标明。由此可见,C项和E项都是需要检核的图稿情况。
图片内容是否合法,应该是编辑审读、加工原稿时予以注意并妥善处理的问题,而不属于印前制作中技术编辑人员对原稿进行检核的任务。
只要图片原稿的印刷适性符合印刷技术指标的要求,利用现有印前制作技术就能顺利制作出适合印刷的排版文件。至于具体选用什么方法来扫描图片和进行图像处理,有待后续的图文输入、图文处理等工序决定,原稿检核时不必关注。
所以,本题中A、B、D项所说内容,在印前制作的图稿检核工序都是不必检查的。
第46题 关于“代理”这种出版物购销形式,说法正确的有( )。
A.代理人要分担一定的销售风险和费用
B.代理人一般与出版单位员工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
C.总代理有权指派分代理
D.佣金代理是指在同一代理地区、时间和期限内,同时有几个代理人代表委托人行为的代理
E.独家代理是指对指定出版物在规定时间、地区内享有专营权的代理
在出版物购销形式中,“代理”的特点是发行商接受委托帮助推销出版物,而由此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即收取货款和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数量发货)都由委托人承担,代理人则按交易数额获得一定比例的佣金,作为其劳动报酬。由此可见,代理人事先不必承诺推销多少出版物,更不必自己出资把出版物买下来。所以,“代理人……不承担销售风险和费用,不垫付资金”[1]364。
既然代理人是发行商,与出版单位的关系仅仅是帮助推销出版物的商业关系,而没有任何人事隶属关系,当然不可能像出版单位员工那样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
因此,本题A项和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53题 关于出版物预告,说法正确的有( )。
A.出版物预告也称“新书预告”
B.出版物预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出版物消费者
C.出版物预告中的有些数据有时与实际成书不完全相同
D.出版物预告通常有固定格式
E.出版物预告要文字精练
出版物宣传文字中的出版消息包括出版物预告、出版物简介和出版简讯。其中,出版物简讯主要是报道与新出版物有关的社会事件,对于出版物的内容一般仅宏观性地简要提及;而出版物预告和出版物简介则都要着重对出版物内容特点予以介绍,但是两者的功能又有区别。出版物预告主要用于向发行商征订,而出版物简介主要用于让消费者了解出版物。所以,出版物预告要在出版物正式出版之前撰写,并且向发行商发布,以便发行商根据出版物的内容和自己所了解的市场需求状况及时订购;而出版物简介在出版物正式出版之前或之后撰写都可以,并且要向广大消费者传播,以方便消费者选择购买。由此可见,出版物预告的主要阅读对象应该是发行商,而不是消费者。所以,本题中B项的说法有误,而其他几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第67题 数字内容资源的入库审核不包括( )。
A.内容授权信息的审核
B.内容资源标引信息的审核
C.内容文档题名规范性的审核
D.内容资源完整性的审核
数字内容资源的使用必须合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符合著作权法规定,凡是还没有进入公有领域的各种作品,都必须得到权利人授权后才能使用。因此,在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了合适的数字内容资源后,首要任务就是审核该资源是否已经得到权利人授权,然后才可按照出版物生产的要求进行内容审核、编辑加工,再按照产品制作的需要进行标引加工等技术处理,最后才提交审核预备入库。这样,A项所说的“内容授权信息的审核”,就应该是在对内容资源进行技术处理之前完成的,而不属于入库审核时需做的工作。
第75题 视频文件格式包括( )等。
A.WAV格式
B.AVI格式
C.FLV格式
D.JPEG格式
E.MPEG格式
在考试辅导教材《数字出版基础》中,专门讲过数字文件的格式问题,明确提到“音频文件格式,如WAV格式、MP3格式、AAC格式、AIFF格式等;视频文件格式,如AVI格式、FLV格式、MPEG格式等”[3]316。本题据此考核视频文件的格式,难度并不高,但答题情况很不理想。虽然绝大多数考生能够把D项所说的“JPEG格式”这种图像文件格式排除在外,同时却有超过2/3的考生把A项“WAV格式”也当成视频文件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在于考生学习辅导教材不够到位。因此,建议考生们对《考试大纲》中标明考试要求为“掌握”的内容,都应该多下功夫、反复研读。
与初级试卷相比,中级试卷的单选题、多选题答题情况相对较好,得分率不到1/3的题目不多。下面对这些题目中考生容易发生失误的难点作些解析。
第15题 利用作者原稿电子文件进行排版的方式,不包括( )。
A.编辑加工后的纸质原稿随附电子文件发排
B.电子文件直接发排
C.在图片较多的情况下,编辑加工前先行发排作者原稿电子文件中的文字内容
D.编辑加工前将电子文件先行排版
在很多书刊中,图片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互作补充。如果把两者分离,编辑加工时只审读已排版的文字内容,就无法对照图片与文字的联系来理解内容,会发生许多困难,甚至发生重大错误。同时,图片在版面上必须占据一定的空间。如果把文字部分先行单独排版,以后再补上图片,那么原先的版面就要重新安排,实际上是再次排版。原先的排版工作就是做了“无用功”,白白浪费人力和物力。因此,C项所说的方式是不可行的。
第40题 在竖开本图书中,栏多行少、宽度大于版心宽度的表格可排成( )等。
A.叠栏表
B.省线表
C.竖排表
D.和合表
E.卧排表
所谓“竖开本”,是“高大于宽(即成品的书脊、书口长度大于书顶、书根长度)的开本”[1]182,为大部分书刊所采用。当表格宽度大于版心宽度时,采用常见的竖排表形式(表中文字与天头、地脚平行)就会遇到“版心容纳不下”的困难,即使采用将表格的墙线、栏线都省掉的省线表形式,对表格宽度的影响也不大。所以,B项和C项所说的表格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都解决不了问题,而另外三种是可以酌情采用的。
E项所说的“卧排表”,是将整个表格逆时针旋转90度(应保证顶线在左、底线在右)排,使表格的宽与版心的高对应。由于版心的高大于宽,可以容纳表格宽度的尺寸便得以相应扩大,使得版心能够容纳比较宽的表格。不过,由于卧排表中的文字与天头、地脚垂直,读者阅读时须把书刊顺时针旋转90度,多少有点不便。所以,卧排表形式虽可采用,但非最佳。当然,如果表格的宽度超过了版心的高度,那用卧排表形式也解决不了问题。题干中没有具体限定表格和版心的尺寸,所以卧排表是可选形式之一。
出版工作实践中解决表格宽度超过版心宽度的方法,最为常用的是把表格改成A项所说的“叠栏表”,即把表格纵向分割成两部分(偶尔也可分割成三部分,再多便不大适宜了)以缩小宽度,再把这两部分上下叠排(须重复第一栏的栏头)。这样处理,读者阅读仍然比较方便,而且能够适应多种版面状况。当然,如果表格不仅比较宽,行数也很多,叠栏表的采用便会受到一些限制。本题题干中已说明表格“行少”,相应的限制就不存在,叠栏表便也属于可选的表格形式之一。
将表格置于由一个双码面和紧接着的一个单码面共同构成的和合面中,就形成了D项所说的“和合表”。和合面的版心宽度不仅相当于原版心宽度的2倍,还要再加上因订口尺寸缩小而增加的空间。显然,和合表这种形式可以让表格的允许宽度大大增加,能够用于解决本题中所说的问题,所以D项也是正确的。当然,和合表对表格宽度仍有一定限制,还对表格所在页面状况有一定要求,且因对相邻页面的对行和订口缩小尺寸都要求很精确而增加排版、印刷时的难度,所以也不是普遍都可采用的。但是,题目中并没有特别交代存在什么限制条件,所以按照一般情况来说,是可以采用的。
第43题 关于校样通读,说法正确的有( )。
A.通读不使用折校法,而使用本校、他校、理校法
B.责任编辑应通读校样
C.初校人员应通读初校样
D.通读时发现错误,责任校对应直接改正
E.通读过程中,有时需核对原稿
校样通读是指离开原稿从头到尾阅读审核校样,是三校一读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在从原稿到校样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发生错误,导致校样与原稿不一致,甚至是大段文字遗漏或者重复,而校对的职责首先在于保证校样与原稿一致。为此,对初校样进行校对时,必须比对原稿,即校异同。如果初校时就采用离开原稿的通读方式,就无法发现校样上与原稿相异之处。因此,C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出版工作中有个“校对人员无权修改原稿”的规矩。责任校对如果在通读校样过程中发现错误,要先查阅原稿,弄清错误的性质后再作不同处理。如果是校样与原稿不符,校对人员应该根据原稿直接予以改正;如果校样与原稿一致,而校对人员认为有错,那就只能质疑,提请责任编辑审核决定是否修改。D项没有区分错误情况而笼统地说“责任校对直接改正”,等于让校对人员修改原稿,所以是错误的。
从考试情况来看,能够判断D项有错的考生非常多,但是误认为C项正确的考生也有许多。同时,绝大多数考生误以为A项的说法错误。实际上,作为对校法操作方式之一种的折校,是要把校样与原稿相比较的,而通读的特点是离开原稿,那么折校便是不适用的。同时,通读中发现需要质疑的问题后,责任校对确实需要先选用本校、他校、理校等方法进行分析,再决定是否质疑。所以,A项所说不错。
第44题 利用校对软件识别( )等方面的错误,效率较高。
A.数字用法不统一
B.复音词中的别字
C.成语中的多字、漏字
D.特定的人名与相关的职务
E.政治见解
校对软件的基本原理,是备有汇集了大量单词和短语的数据库,再通过比较待校文本中的文字与数据库里已有文字的编码来判断正误。因此,它能够十分有效地发现由两个或更多个字构成的语言单位中存在的别字、漏字、多字、次序颠倒字等许多文字性差错,另外,软件数据库中还搜集了大量知名人士与其身份、职务等一一对应的信息。所以,软件对部分知名人士与其身份、职务等的对应关系是否准确也可作出判断。但是,如果待校文本中的数字用法前后不统一,或者表述的内容存在错误等情况,校对软件就难以发现,因为这些地方的用字并没有错误。因此,A项的“数字用法不统一”与E项的“政治见解”,软件的校对效率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无效的。对这些差错,一般还是需要依靠人工来发现并纠正。
第47题 录像制品编辑的稿件组织工作有( )。
A.组织和物色演播人员
B.关注作品的容量是否超出时间长度预算
C.审定文字稿本
D.挑选能将文字、声音、图像有机结合的作者
E.审看录像素材
在编辑过程的不同环节,工作内容是不同的。本题题干中已经点明“稿件组织”,那就意味着是考核编辑在录像制品组稿环节需要做的工作。这样,就不能把应该在其他环节做的工作也纳入其中。
C项的“审定文字稿本”确实是音像编辑需要做的工作之一,但不是在稿件组织环节,而是在审查评改(即审稿)环节。这时作者已经提交文字稿本,组稿工作基本完成。
E项的“审看录像素材”工作,也是音像编辑应该做的。但是,这时录像节目已经基本完成拍摄,音像编辑是对录像拍摄的质量进行检查,有点类似书刊编辑的稿件加工整理。显然,这也不属于稿件组织工作。
第49题 与纸介质出版物的审读相比,电子出版物自投稿审读的不同之处包括( )等。
A.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问题要特别加强审核
B.需要安排用户测试
C.应审核互动的结果能否正确显示
D.应审核程序软件是否有较好的兼容性
E.应检测所用工具软件是否合适
电子出版物确实往往要进行用户测试,但这不是在审读稿件时实施的,而是在已经完成审读、编辑加工等工作,电子出版物基本定稿、准备正式发稿前的质量检测阶段进行。虽然自投稿一般已经由作者完成各种素材的编辑集成工作,但出版单位在还没有确定是否接受出版时,是不能把出版物原稿交给本单位之外的一批用户试用的。所以,本题中的B项是干扰项,不能选。
对于出版单位来说,审核电子出版物自投稿主要是对其中的内容和各种功能进行审核,即应该关注作者的制作结果在各个方面是否达到可接受出版的程度。至于作者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什么工具软件,那是不用检测的,而且有时也无法检测出来。因此,E项所说的工作也是在审核电子出版物自投稿时不必做的。
第50题 电子出版物加密手段有( )等。
A.使用“加密狗”
B.设定时效
C.设置产品序列号作为密码
D.解码控制
E.控制显示器
电子出版物的权利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可以采取一些加密手段来防止他人未经许可非法使用出版物。但是,这类加密手段应该是适度的,以能阻止他人擅自使用出版物产品为限,而不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本题中A、B、C三项所说的措施,其作用就仅限于不允许用户在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出版物,而不会对用户造成其他损害。然而,D项和E项所说的手段,会导致用户的终端设备发生故障而不能再使用。这就在保护自己权益的同时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所以不可以采取。
第52题 关于出版物成本特性,说法正确的有( )。
A.固定成本的总额随生产量的变动而增减
B.变动成本的总额随生产量的减少而减少
C.当生产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单位变动成本随生产量的增减而变化
D.单位固定成本随生产量的增减呈反向变化
E.图书纸张费属于变动成本
在本量利分析中,必须注意区分“成本总额”与“单位成本”。前者是就一种出版物的全部个体而言,而后者是就出版物的每一个体(如一册图书或期刊,一张报纸,一个数据优盘或光盘等)而言。
以图书生产为例。固定成本一般包括按字数计付的稿费(一次性稿酬或基本稿酬)、制版费用和在编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等。假设某图书的固定成本总额共为3万元,原先准备印制6000册,后来改成准备印制8000册,最后又决定印制5000册。虽然印数有变化,但上述费用都不会变化,仍然是3万元。可见,固定成本的总额与图书的印刷数量无关。因此,本题中A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当然,这是就出版工作实践中的一般情况而言。如果图书印数的增加幅度达到数十万册,有可能需要增加一套印版,制版费用便会随之增加。但是,预测印数与实际印数相差数十万册的情况极其罕见,而且增加制作一套印版所需的费用,在数十万册图书的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制版费用的增加与图书的印数仍然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固定成本分摊到每册图书中后形成的单位固定成本,则是会随印数的增减而变化的。比如,上面说的3万元固定成本,在图书印制6000册时平均每册为5元,而在印制8000册时变成每册为3.75元,改成印制5000册时则为每册6元。也就是说,生产量增加,单位固定成本降低,而生产量降低,则单位固定成本增加。因此,D项说的“单位固定成本随生产量的增减呈反向变化”符合实际情况,是正确的。
变动成本的特性恰好与固定成本相反。图书的变动成本主要包括为购买纸张、装帧材料而支付的材料费,为印刷装订工作耗费的人工(含机器折旧)而支付的印装费用,有时还包括一定的版税或印数稿酬。其中,印装费用的单价常常分成若干档次,单次印刷的印数越高,单价越低。若印数只在某个单价档次(如5000~10 000册)的范围内变化,每册图书的印装费用不变;若印数的增减跨档次了(如从5000册减少到2000册,或者从3000册增加到6000册),每册图书的印装费用会有幅度不大的变化(一般表现为每个印张反向增加或减少若干分)。至于每册图书的材料费用和应承担的版税等,则无论印数如何变化,都是不会改变的。由此可见,当图书的印数在一定范围内(即在同一个印装工价档次内)增减时,每册图书所需的变动成本——即单位变动成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C项“当生产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单位变动成本随生产量的增减而变化”的说法是错误的。
假设某种图书每生产1册所需的单位变动成本共计20元,那么,生产6000册图书的变动成本总额共为12万元;当印数增加1/3,变成8000册时,消耗的材料和人工及需承担的版税也都相应增加1/3,变动成本总额便上升到16万元;而当印数降低到5000册时,消耗的材料和人工及需承担的版税便都减少1/6,变动成本总额就降低到10万元。可见,变动成本总额会随产量的增加而相应上升,随产量的减少而降低。本题中B项的说法“变动成本的总额随生产量的减少而减少”正确地反映了变动成本的这一特性,是正确的。
总之,在与生产数量的关系上,不仅“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具有相反的特性,“成本总额”与“单位成本”也具有相反的特性。
第60题 出版物的定价目标主要有销售目标、利润目标和( )。
A.成本目标
B.生产目标
C.品牌目标
D.质量目标
所谓“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4],亦即要在以后实现的情况,而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方法或者条件,必然与目标本身有因果关系。给出版物确定销售价格的工作,一般是在出版物“母版”已经基本完成制作,即将开始批量复制生产时进行的。这时出版物的品种及其质量都已经基本定型,需要耗费的成本也基本确定(固定成本已能核算,变动成本可以精确预估)。所以,无论采取什么定价策略,都难以对出版物的生产品种、质量和成本产生影响。即使是在出版物投入生产之前或者在生产过程中间进行定价,售价定得偏高、偏低或适中,都不会对出版物的生产质量和需投入的成本产生什么影响。所以,本题中最为合适的答案是C项“品牌目标”,因为如果一个出版单位的产品一直价廉物美或者质优价高,就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相应的品牌。
从考生的作答来看,误选B项和D项的人数并不多,但是误选A项的人数超过50%。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把“成本目标”理解为“弥补成本”了。实际上,弥补成本就是题干中已经列出的“利润目标”,即把利润预设为0,以让销售出版物所回笼的资金正好与生产成本相等,不致亏本。
从总体上看两个级别考生解答理论与实务科目选择题情况,导致失误的原因,除了学习辅导教材不到位、掌握专业知识不牢固外,“审题不细”也是普遍存在的。许多考生没有真正理解题干的意思就动手作答,就会混淆出版编辑工作的流程环节。有鉴于此,建议考生们在答题前,务必仔细阅读题干,防止因把其中的关键词语看错或漏看而理解错误,结果作答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