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D开放科学计划”助力学术期刊融合创新发展

2018-10-17 07:08:30李婷施其明刘琦
出版与印刷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李婷 施其明 刘琦

OSID

35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两本学术期刊——法国《博学者杂志》和英国《哲学会刊》创办,实现了科学出版和交流的伟大创举。1915年,抱定“科学救国”理想的中国留学生在上海创刊《科学》,发起人任鸿隽在发刊词中慷慨陈词:“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科学服务于增强国力、造福人类。爱迪生致函主要创办人之一的赵元任,祝贺《科学》创刊,写道:“《科学》证明了我一直持有的观点:世界正在见证一个最伟大的现代奇迹,一个伟大国家——中国,觉醒到文字教育是国家强盛和进步的根本”。[1]

百余年岁月积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的文化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学术期刊迅速发展,在版期刊数量大增。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并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显示,截至2016年底,在版的科技期刊数量合计为5020种,其中大部分是中文期刊,覆盖理、工、农、医及交叉学科等各个领域,为我国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2]

一、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现状

作为传播学术成果、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起着引领科技创新、推动文化繁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助推力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3]

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科技期刊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也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科技界的话语权。”[4]“但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多而不强’,不能满足科研成果产出的需要,也与科研发展的整体水平不相匹配。”[4]因此,必须加强优质论文传播,提升学术期刊品质,创新经营运作,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权威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一)学术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期刊社整体实力较弱,数字化转型面临困境

目前大多数期刊的发行体量小,期刊社集群分散,实力也较弱,数字化转型困难重重,尚未探索出有效路径。在信息全球化的冲击下,许多期刊的学术质量、数字出版、传播能力等面临激烈竞争,发展形势严峻。由于传统出版周期长、信息更新慢,使学术期刊论文时效性不强,影响作者投稿热情和科研成果转化,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科技发展前沿动态。

2.编辑创新性缺失,读者大数据流失

大多数期刊按照传统出版思维运营,与作者、读者的关联互动不强。编辑按部就班进行单向度的论文加工和刊载,创新力未激活,难以发挥编辑的创造性价值。读者单纯从期刊的图文内容被动获取信息,缺少信息沟通反馈。作者的科研成果只是被动接收和机械展现,论文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期刊社与作者、读者长期处于“失联”状态,大量数据信息没有进行分析处理和有效运用,更无法实现转化增值。

3.原创性优秀稿件流失严重

由于国内核心期刊稿件刊登能力有限,产生大量退稿,使得一部分作者将突破性成果的高水平论文投向国外期刊发表,造成国内期刊优秀论文流失严重。“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活动中心之一,正加速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但当前我国科技学术期刊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科研成果产出的需要,导致大量的本土优秀科学论文‘交钱发出去’又‘付钱买进来’,科研产出的版权归国外出版商所有,成果的首发权和话语权受制于人。”[5]大量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和优秀稿件流失海外,使得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滞后于科研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我国已进入世界科技期刊大国行列,在数量上是科技期刊出版大国,但在质量上还未能成为出版强国。

4.国内科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过度依赖国际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对国外引文数据库过于推崇,中国学术期刊论文评价大多被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国际评价体系垄断,国人缺少评价标准制定话语权。《人民日报》曾刊文《让科技期刊不再“多而不强”》指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亟须培育我国科技界自身的认同感,同时建立理性、科学和指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因此,亟须建立国内科学评价体系,打破“唯SCI论”,推动国内优秀中文学术期刊与SCI期刊同质等效,引导按照国内重大战略需求办刊,实现学术期刊优化升级,提升国际影响力。[4]

(二)学术期刊融合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时代变化日新月异,新兴技术突飞猛进,新闻出版行业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促进融合创新发展。要解决上述问题,学术期刊需要融合新兴技术,以全媒体思维,再造出版流程,实现融合传播。

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学术论文发表诚信承诺制度、科研过程可追溯制度;研究数据真实性、实验可重复性等进行诚信审核和学术把关;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审稿质量,加强对学术论文的审核把关[6],提升学术期刊质量和积极作用,促进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形成。“进一步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提高新闻出版业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丰富产品形态、提升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提供资讯、数据、文献、知识的多层级信息内容服务,推动新闻出版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和骨干,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7]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融合创新,提升学术期刊的价值和影响力,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部署。

如何联合起学术期刊作者、编辑、读者以及期刊社力量,实现融合创新发展?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年初发起的“OSID开放科学计划”,是面向学术期刊行业的一项开放科学公益计划,旨在推动科研诚信建设和提升期刊创新能力。借助SAYS(Scientist at Your System)系统工具,应用“现代纸书”模式,以全媒体思维打造“现代纸刊”,通过语音介绍、问答、读者圈、专题、读书卡片、教育表格等形式,在呈现期刊论文成果的同时,提供与期刊文章相关的附加服务与资源。

从服务科技创新的高度出发,“OSID开放科学计划”推动期刊轻量化转型和融合创新发展,打造高质量学术期刊集群,促进基于单篇论文的学术交流与评价体系建立,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推动培育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质量中国学术期刊。

二、“OSID开放科学计划”助力融合创新

(一)“OSID开放科学计划”相关概念

1.开放科学(Open Science)

开放科学(Open Science)即开源软件、开放数据、开放获取、开放研究方法、开放同行评议、开放教育资源等一系列的总称,鼓励知识工作者分享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元素,是促进学术交流合作的一种新型科研方式。“开放科学意味着在知识创造、信息传播、成果共享、知识应用,乃至科研组织、绩效评价等方面将出现新利益、新模式、新规则、新政策、新机制。”[8]世界正在积极提倡全民参与推动开放科学事业建设与发展,促进形成完善的开放科学体系框架。

2.“OSID开放科学计划”

“OSID开放科学计划”借助SAYS(Scientist at Your System)系统工具,以全媒体思维,应用“现代纸书”模式,通过给期刊的每篇论文标注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即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打造“现代纸刊”,实现精准知识服务,使单篇论文转化成独立的知识工作者互动交流载体平台。

3.基于RAYS系统的“现代纸书”

基于RAYS系统的“现代纸书”采用DLC内容服务模式。DLC(Downloadable Content)即“追加内容下载包”,又称为“可下载资料包”,是游戏产业领域的专业术语。这里的DLC内容服务模式,指的是出版单位以DLC形式为读者提供内容资源与服务。基于DLC模式,出版单位可对传统纸质出版物的内容进一步挖掘,以传统纸质出版物为载体,为读者提供线上衍生内容资源和服务。其中,部分内容资源属于免费共享资源,用户不需续费即可获取;部分满足读者精准需求的数字内容资源则需要读者以付费的方式获取。[9]与传统创新相比,融合创新具有持续性、系统性、网络性的特征,在时间上更加关注创新效果以及竞争力的持续性,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创新。

4.基于SAYS系统的“现代纸刊”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基于RAYS系统的“现代纸书”体系,将技术工具、编辑创新大赛及培训、出版金融、内容资源服务生产供应等一系列创新性出版融合举措融为一体。“OSID开放科学计划”应用“现代纸书”模式,借助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推出的SAYS(Scientist at Your System)系统工具,帮助学术期刊社与科技、学术工作者产生持续性交互,扩大科技、学术影响力。[10]

(二)“OSID开放科学计划”具体实施

OSID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就像一个具有交互功能的论文“身份证”,具有专属性和唯一性,不仅可以保证论文的真实性,而且可以通过扫标识码(参见本文摘要下方二维码),实现更多线上增值服务,助力期刊影响力和传播力提升。目前已有《科技与出版》《大数据时代》《植物生态学报》《电讯技术》《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放射学实践》《中国机械工程》等众多期刊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在期刊论文中印制OSID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通过SAYS(Scientist at Your System)平台,链接学者,聚合学术资源,将期刊出版平台整合为资源平台、价值实现平台。

“OSID开放科学计划”,以全媒体思维打造“现代纸刊”,在SAYS平台上实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使期刊除了呈现单篇论文图文内容与知识外,还可以同时提供与文章相关的更多附加服务与资源,包括语音介绍、开放内容数据、在线问答、学术交流圈、视频直播等。SAYS平台具体应用如下:

1.语音介绍论文

科研作者录制一段与研究成果相关的语音,介绍论文写作动机和背景,使读者可以快速知晓文章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研究成果等。

2.作者在线问答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成为即时通讯入口,使读者与作者可以通过文字、语音等形式进行在线问答交流。

3.学术交流圈

参与“OSID开放科学计划”的科研专家、作者、读者可通过OSID标识码进行在线学术交流,加强互动,形成自己所在科研领域的交互圈层。

4.开放共享的内容和数据

通过“OSID开放科学计划”,可以以文图音视频等方式展现科研实验方法、过程及相关数据,多角度立体呈现科研成果与过程。

“开放科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用于描述科学进行方式的变化,包括运用技术使研究活动更具协作性和开放性。开放科学包含广泛的主体,如开放获取、开放数据、研究计量指标、公众科学和科研诚信。”[8]在SAYS平台上,期刊论文的科研流程开放、智力共享,增加了交流渠道,增进了交互频次,丰富了应用场景,不仅可以立体化展示和传播科研论文成果,还能更有效地链接起作者、编辑、读者。

随着知识工作者之间持续不断的资源交互,可多维度提升学术交流效果,并陆续形成细分化的学术交流圈层,进而衍生大量知识密集型专业社群。其中,将产生一些“高精尖”专业社群,开展高层次、高技术含量、高效率的科学研讨交流,逐渐产生一套自有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并以实力吸引国外研究者参与和跟随,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将自建的评价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改变原有评价体系的国际格局。

“OSID开放科学计划”已陆续在全国期刊应用推广,引起广泛关注并产生积极效应,学界业界的研究讨论热烈。《计算机工程》主编、高级工程师曾宪荣,在其研究论文《二维码在科技期刊融合创新中的应用与创新——以〈计算机工程〉为例》指出:“自2017年11月启动二维码服务,短短2个月时间里,4个二维码的浏览量达455次。含有二维码的论文平均下载次数在400次以上,而对于未制作二维码的论文下载次数一般在150—200次,加入二维码的论文下载次数是未加载二维码论文的2倍以上”[11]。

“OSID开放科学计划”,使得发布在期刊上的科研成果由一次性的单向平面阅读,通过扫描OSID接入应用场景,联络到作者,进行动态信息跟踪。科研论文同时被检验监督,有利于促进科研诚信。学术期刊论文读者多是相同领域的同行业科研工作者和学术共同体,给出的检验和评价更具实质性、权威性,在SAYS平台“学术交流圈”中形成的评价标准更是独有的。论文通常是以文字、图片形式呈现,而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的论文,通过小小标识码可以全流程、立体化展示学术成果,形成学术共同体社群,多维度传播科研成果,不断调动各行业原来没有被真正激活的资源,促进自有高标准评价体系建立,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三)“OSID开放科学计划”促进期刊轻量化转型

“学术期刊与学术社交平台的融合发展是对学术传播产业链的优化与整合”[12],“OSID开放科学计划”促进以中国为主的新型学术交流体系与科学评价体系构建,将学术公共利益最大化。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性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期刊上发表,推进已发表科研成果在一定期限内存储到开放的公共知识库,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13]

“OSID开放科学计划”,驱动精准内容生产,增进编辑、作者、读者交互融合,建立自有公共知识资源库,促进开放科学出版和学术成果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助推期刊融合轻量化转型,促进打造一批学术质量高、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品牌期刊,探索期刊出版融合发展新路径。

1.深度式挖掘,轻量化转型

“OSID开放科学计划”,打破媒介界限,使纸质期刊可以提供数字化内容服务,深度挖掘知识资源,实现实时开放数据获取,展示真实同行评价。对于期刊社而言,这种转型模式成本很低,易于接受。原本“小散弱”的期刊行业,没有强大资金支持,难以实现自己研发技术平台。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通过SAYS平台,联动起科研作者、读者资源,使期刊作者学术成果“高被看”“高被引”,让读者读得简单,查得快,使同行交流“一键即达”,期刊实现轻量化转型。

2.重构期刊模式,精准知识服务

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的期刊,通过SAYS平台,重构期刊模式,扩大期刊影响力,有效沉淀读者、作者、知识资源,让编辑变身知识的经纪人;提供开放共享的内容和数据,为期刊编辑审稿提供辅助材料;透明公开,提升作者和论文的科研诚信值,为期刊增值;精准知识服务同时也为科研工作者带来更丰富的内容服务体验。

3.构建新型学术评价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

“OSID开放科学计划”,通过SAYS系统,为编辑、作者、读者、期刊社赋能,建立作者、读者数据库,打造“现代纸刊”。不仅构建起期刊社、作者、读者等多方向、多方面、多维度、持续性的关联,而且更加立体化地展现论文,提升传播速度和扩大传播范围,增加论文下载、引用量,发挥圈层社交功能,增进同领域科研工作者互动交流,形成巨量学术共同体社群,实现更深层次学术交流,提升科研诚信水平,提升期刊影响力,使知识更易于应用、发展和共享,促进科研成果生产力转化,同时促进我国自有评价标准体系建立,提升国内期刊国际竞争力,促进期刊融合创新发展。

随着SAYS系统不断推广应用,越来越多期刊将加入到“OSID开放科学计划”中来。

三、结语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可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4]中国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以及一流的学术期刊。做大做强科技期刊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面临的一项紧迫的重大挑战。“OSID开放科学计划”,通过SAYS平台,以全媒体思维打造“现代纸刊”,实现精准知识服务,促进学术期刊融合创新发展,服务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争取国际话语权和主导权,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OSID开放科学计划”,以期刊为载体,联动起大量科研领域编辑、作者、读者,极大程度整合学术资源,调动科研人员创造活力,在SAYS平台上不断碰撞交锋前沿学术思想,激发学术研讨和创新创造动力,激励科研工作者争当创新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科研自觉行动。“OSID开放科学计划”,促进科研创新能力优秀人才培育,通过SAYS平台挖掘学术超级作者,孕育世界级科技大师。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5]“OSID开放科学计划”,助力学术期刊融合创新发展,将学术智慧传播效能最大化,提高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自信,助力科技创新,提升国际影响力,建立国际评价标准体系,推动学术评价“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新闻前哨(2014年1期)2014-03-12 22:10:06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