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亚男
(吉林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我国素质教育在几十年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学校体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有力保障.2016年在颁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强调了要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学校体育课程[1].中小学是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培养体育兴趣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2].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也逐渐放宽了思路,从对学生运动知识技能习得的关注深入到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视,不仅强调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也开始注重学生兴趣、习惯以及良好体育运动氛围等隐性因素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是掌握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最终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也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与集体相处的社会适应能力.本研究尝试引入协同学的基本思想,试图通过竞争与协同、自由与约束、偶然与必然三对系统属性来探讨体育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二者间的调和关系,旨在为实现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体育教学中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的开展中有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两种教学形式,两种教学形式所产生的影响既是相对又是相互关联的.显性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是最为常见和普及的教学形式,显性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以直观的形式来进行体现,是一种直接的、可操作的教学形式[3],同时也是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被教师直接应用的教学形式.显性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进行具体技术的讲解和演示操作,并且学生也能够在亲身练习实践中领悟教师语言所表述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对学生动作技能的规范性、准确性展示来考察其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显性教学形式对学生基础运动知识的掌握以及动作技术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而隐性体育教学在教学效果上则更难于量化,不能够直接地加以计量、统计,如参与动机、兴趣爱好、运动习惯以及体育精神等[4].此外,隐性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积极或许是消极的两种影响效果,在教学中体育教师通常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来规避消极影响以此来保证积极影响发挥作用.其次,隐性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复杂化的,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作用.学生对某项运动项目的热爱、养成的运动习惯、组织集体中参与运动的活跃氛围等都对组织成员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隐性体育教学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隐性的教学内容虽然没有被明确的列入相应教学计划中,但隐性教学对显性教学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影响却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在显性教学开展的基础上逐渐意识到了隐性教学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尝试通过理顺、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体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创立.哈肯强调,协同学是一门研究各个学科领域中关于合作、协作或协同的学说.在协同的系统中存在诸多子系统,而子系统间又存在着相互协调、合作或联合作用以及集体行为[5].在对协同学的研究中哈肯提出,竞争与协同是系统的本质属性,竞争能够促使系统远离平衡态,同时,竞争的存在也为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结构的演化创造了条件.竞争是协同产生的基础,协同是系统中众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6].而体育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显性体育教学与隐性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显性与隐性体育教学子系统间的竞争使体育教学系统不断远离平衡状态,系统在竞争与协同相互作用中,逐渐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并最终实现自组织的过程[7].体育教学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子系统存在着协同与竞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正是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对存在的差异性始终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是不可取的.泰勒课程模式在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模式的核心就强调了怎样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达到预定的统一目标,而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同一的目标或是学生间存在着差异,这就被认为是教学的失败[8].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技术动作的统一性、行为的规范性都是追求统一的具体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被普遍推行,显性教学在过程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领导地位,而学生却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按照制定好的教学计划接受教师的教,虽然重视了知识技能教授往往却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喜好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但需要承认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确实保证了对学生知识技能准确性、整体教学进度上的整体把控.而在隐性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多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习惯、方式自主的、有选择性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而教师往往在隐性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一个支持促进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以及动作准确性的指导,过程中教师的关注点也从对体育教学的组织和权威领导转移到顺应学生需求和自主性,并做好积极的支持性和指导性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发展,同时也协调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差异性与同一性共同作用互相促进,从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下,推动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哈肯在研究中提到,自然界中的诸多个体“都是由其在所属集体中的行为,一方面通过竞争,另一方面通过协作而间接地决定着自身的命运”[9].在体育显性教学与体育隐性教学子系统间同样存在着竞争与协同,组织在竞争中逐渐远离平衡状态,与此同时竞争也是协同的基础.体育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既有差异性的方面又有相联系的方面,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的差异性存在诸多方面,在对学生的影响力上,在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频率、运动时间、知识技能的掌握,对身心健康的促进程度以及养成良好的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和自我体育意识的形成等诸多方面都能够体现出竞争属性的影响.协同的发展使组织逐渐从无序发展为有序,最终形成自组织的过程,组织也正是在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作用下得以不断发展.在显性教学中,学生的体育运动行为往往会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不稳定性,使显性教学中体育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在体育课程之外难以得到维持.而隐性教学是伴随着显性教学而存在的,体育教师在显性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方法、内容设计以及效果评价等来间接的影响学生,以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运动参与动机、体育习惯等隐性教学的积极作用.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兴趣爱好以及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并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并不希望有偶然性的出现,认为偶然性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具有威胁的存在因素[10],而是更希望教师、学生能够根据已经设定好的教学计划开展教育学习活动,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会尽可能地规避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和发生,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教学中不可控因素的发生不一定总会带来消极的结果,在一定的情况下,这些偶然的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力往往是不可思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表扬、一个赞许的眼光可能就会激发学生今后对体育课的兴趣,观看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也可能会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诸如此类看似偶然的事件,这些都是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偶然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我们并不能说事件的偶然性就一定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反之,我们可以知道偶然性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加速目标实现的一个必然性.在体育教学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偶然性的出现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我们并不能控制和预测偶然性的发生,只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在偶然性发生的时候正确地应对并借助于偶然性所创造的条件开拓更多的可能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偶然性和必然性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师在肯定必然性对目标实现的推动作用的同时,同样应该正视偶然性对目标实现的影响力,正是由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共同影响,才能够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校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进程中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秉承素质教学理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同时也要遵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协调好体育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关系,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体育教学这一个复杂的系统形式更加丰富并不断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