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8-03-29 00:30詹明瑛
传播与版权 2018年8期
关键词:隐性政治思想

詹明瑛

一、新媒体的发展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新媒体的发展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及其相关技术得以全面普及。较之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构建起了一种新型交流沟通方式。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将新媒体定义为“网络媒体”,它利用网络、移动及数字等技术,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为载体,向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具备即时性、互交性、共享性等特性的海量信息。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而这其中,对于处于社会化最为重要阶段的高校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和深远。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杰克逊在其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个概念,标志着隐性教育研究的开始。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也提出过“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提倡将教育融入一种无意识的日常生活中,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隐性教育的一种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教育者隐藏教育目的和主题,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方案,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环境、文化、娱乐、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①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1页。显然,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一定的隐蔽性、渗透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其整个过程隐藏于一系列非实体性的文化活动及环境载体中,突出一种潜移默化式的渗透式教育,其优势在于其能够突破原本刻板固定的说教式教育,在较为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以一种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的方式进行更为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媒体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一)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性及学习方式等方面。

首先,在思想观念方面,新媒体以其“内容新、传播快、范围广”等优势深受大学生喜爱。通过新媒体,大学生能即时、迅速地了解国内外海量信息,并通过一定程度的筛选,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与观察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自己关注国内外时事及自主学习的习惯。但在对海量信息的自我筛选过程中,由于受个体辨别判断能力所限及相关监管法律法规缺失的影响,在一定情况下,高校大学生很难在这种虚拟且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立即确认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乃至合法性,这对其正确思想观念的培养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在生活习性方面,新媒体对于大学生影响最为显著的方面是交流方式及消费方式的转变。新媒体技术衍生出的多种应用载体无限拓宽了人际交往渠道与范围,即时交流成为当下最为流行普遍的交往形式。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与网络交易的发展,也使大学生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支付宝2017年初的统计数据来看,在过去12个月间,在校大学生平均年消费超过了4万元,可见当今在校大学生对于网上消费的热衷与青睐。伴随着交流方式与消费方式的网络化,相关问题与风险也随之产生。基于网络交际与交易行为所产生的纠纷、欺诈案件最近几年也呈现爆发型增长的趋势。

再次,在学习方式方面,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使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突破了原有的时空壁垒,可以更加自主的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在面对一些问题时,可通过网络组、群的方式进行讨论解决,极大地提高了解决问题的便利与效率。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过程中缺乏能动性与自律性,对新媒体产生过度依赖,遇到问题不加以任何思考就通过网络媒体寻求答案,甚至直接剽窃他人成果。此类行为现象屡禁不止且有进一步加剧的态势,急需加以制止和引导。

(二)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已渗透至社会的各行各业,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新媒体的应用也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者面临的新课题和新要求。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全面渗透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群体影响深刻而又广泛;另一方面,新媒体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不断融合的阶段,其不仅与高等教育基本理念保持统一,而且正逐步成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大加强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与时效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的发展在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与弊端。

(1)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丰富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手段,但加大了高校对相关信息的监管难度。

在新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之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促进高校物质、制度及精神建设层面途径来实施,在进入信息社会之后,新媒体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在原有的教育方式途径的基础上,QQ、微博、微信、微视、青年之声、易班、知乎等新媒体平台百花齐放,以迅猛的发展态势深深地嵌入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步成为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引领学生思想、提振精神、服务学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媒体载体已不同程度地应用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翔实的语言文字、生动的图片视频和即时的互动交流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隐性教育引导,使其能够通过实际而又倍感亲切的案例进一步理解和提升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多元性和即时性在丰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拓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同时,也加大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关信息的监管难度。新媒体的开放性致使信息在发布之前无法经过必要的审核,加之新媒体的即时性导致信息传播的过程基本处于无屏障状态,这也就意味着一旦信息发出,无论信息是否有效合法都将会迅速传播,相关的审核补救措施仅仅只能在信息发布之后才能展开,这就使一些腐朽、落后甚至是虚假违法的信息得以发布并进行一定程度的传播,这就可能会对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并进一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提升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广度与深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教育者的话语主导权,从而可能导致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

如今,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新媒体应用的诞生加速了传统教育的转型与变迁,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分配及前所未有的共享,高校大学生除了可以从所在高校的显性与隐性思政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得理论与实践教育之外,还可以从网络媒体中获得更为广泛的教育,这些教育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在教育的生动性、广泛性、层次性方面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因此,这种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获得在校大学生的青睐与接受。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方面并非专业,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意识、敏感度以及观念较为落后,甚至落后于受教育者。因此,当面对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可能会出现受教育者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质疑教育者在其他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学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的情况。由此可以说,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升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但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从而衍生出多种问题。

新媒体以其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性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吸引着在校大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讯及交流空间。在校大学生通过对于这些信息的搜索、分析、学习与总结,不仅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个人素养,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时通过对源自现实生活的典型案例的进一步反思与实践,将所学与所用加以结合,极大地提高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但在面对以丰富的图、声、文、视频和动感技巧为表现形式的大容量信息以及高度自由的交流空间,在校大学生在享受网络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利好的过程中往往很难把握应有的尺度,缺乏自律,久而久之则对其产生过度依赖。对于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一方面会导致在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管理出现失调,参加校园乃至社会活动的实践越来越少,逐渐脱离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依赖网络交流而忽略现实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会使其无法适应现代人际交往,性格上产生冷漠孤僻,从而可能引发心理疾病。与此同时,在虚拟的新媒体环境中,每个人都以一个或多个虚拟身份参与网络活动,这就增加了虚拟环境中的交际风险。部分在校大学生在经历了网络欺诈受骗之后,无法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补救或者疏通,将虚拟环境中的哀怨转化为现实生活中报复行为,最终酿成大错,悔恨终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

面对以上新媒体的普及和渗透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当前信息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我们如何能够利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已成为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议题。以下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析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积极培养具备较高新媒体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念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2月28日。这就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不仅需具备扎实业务能力,还亟须培养和提升自己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加强新媒体科学以及相关网络应用知识的理论实践学习,了解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发展历程,熟悉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以及发展空间,并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去,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微博、微信、微视关注、转载、发表和管理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话题及言论,从而达到对新媒体技术的熟练运用。另一方面,在工作理念的创新方面,在坚持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和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者的主体能动性,并进一步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者平等互动的理念。在教育的主体性研究中,唯教育者主体与唯受教者主体的观点均有片面,应确立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者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教育理念。在开展隐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同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即教师给予学生主动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实践及反思内化教育,以有所收获。

(二)以新媒体为技术支撑点搭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进一步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若仅利用新媒体应用对相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进行表层的、零散的关注、转载及评论而无法做到科学的收集、组织和整合,那么部分富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就可能会被遗漏和忽视,且未经组织整合的资源信息对受教者产生的教育和影响的有效程度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以新媒体技术作为支撑,搭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现有教育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并进一步挖掘隐性资源信息,是当前有效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首先,以新媒体技术支撑校园物质、制度、文化平台建设。高校的硬件环境建设、制度管理建设及文化氛围建设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即通过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达到环境育人,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实现制度育人,通过营造积极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在此过程中,应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例如在建立相关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微视、易班的基础上,开设互动专栏,收集师生对校园物质、制度及文化建设的意见与建议,并对已有的建设成果进行总结反思和广泛宣传,从而使全校师生能够从中体会到高校办学色特、育人内涵以及前景规划,并最终达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进步发展。其次,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多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和各类网络平台,善于利用社会重大事件来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占领新媒体这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再次,鼓励和激发高校大学生自主创建网络新媒体工作室,利用微博、微信、QQ、易班等方式积极发布和组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话题、活动,并加强校际之间、院系之间、班级之间的思想政治动态交流,从而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不断拓展与外延。

(三)进一步加强新媒体技术的科学研究,不断开创以新媒体技术引导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以福建师范大学“五微五阵地”建设为例

自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至今,微博作为新兴媒体,已发展成为青年学生沟通、联络、聚集的重要平台。从2011年起,福建师范大学校团委开始在学校团学组织中率先开设微博,并探索出“五微五阵地”的育人新机制。“五微”即微协会、微活动、微服务、微论坛、微文化;“五阵地”即努力将团学组织微博建设成为思想引领的新阵地、成长服务的新阵地、组织动员的新阵地、答疑解惑的新阵地、工作创新的新阵地。②龙超凡:《福建师大开辟育人“五微五阵地” 》,《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23日。“五微五阵地”以新媒体技术——微博作为基本支撑点,在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社团五个层级推动建设600多个微博,覆盖全校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各社团组织以及在校师生通过微博宣传校园文化、倾听学子心声、了解学校动态、发布各类信息、举办多种活动、解决在校大学生的种种问题,例如“书记早餐会”“校长面对面”、学校后勤“微修”“我最喜爱的好老师”等其他校级各种比赛评选均通过微博进行通知、宣传和组织,从而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与此同时,福建师范大学还积极寻求与相关网络媒体技术公司的交流合作的机会,不仅积极主动地向具备一定技术实力的公司寻求技术支持,合作完成网络新媒体应用创新项目,还组织在校师生前往相关科技公司进行学习实践,以达到提升高校师生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中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的目的。这对不断开创以新媒体技术引导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对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议题。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中,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到新媒体技术的两面性,抓紧完善与网络新媒体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以加强对相关信息的监管力度,力争从根源上治理不良信息的传播扩散。与此同时,高校还需加快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建设,不断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者的新媒体素养,以使其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新媒体应用,使之能够更好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并最终实现以新媒体科技带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隐性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