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娇
高校是培养高知识、高素质人才的园地,然而,近年来,高校校园暴力犯罪事件却频繁发生,如清华朱令案、南大“碎尸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刺杀案、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由于特殊的事件主体,敏感的事件细节,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和互联网的传播,所引发的社会影响超过其他同类案件。同时,随着媒体对案件的深入报道,不少学者和专家开始担心,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媒体对高校校园案件的大量关注与报道是否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1],由此呼吁媒介作理性报道的追求者[2]。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此,主要研究和探讨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是否增加了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不安全感”,媒体对事件的关注以及报道是否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了正面引导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武汉一所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本调查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根据其学校24个院校的学科属性及专业情况,分为人文社科类院系、自然科学院系和艺术类院系等三个不同层次,具有代表性的四个院系作为样本。分别是教育学院、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化学学院和美术学院。具体做法是,在考虑专业和年级的基础上,依据上述四个院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总人数在样本中的百分比发放问卷。
本研究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主要涵盖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学历层次、学科背景等;第二部分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主要从信息接受渠道、关注程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否会出现“模仿”效应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9份,有效问卷194份,有效回收率为97.5%。问卷回收后,运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本次调研显示,大学生第一时间获得校园暴力事件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社交媒体(见表1),而进一步获得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见表2),而报纸、广播、电视等从传统媒体获得信息者占比较少。这表明大学生从网络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互联网上获取的校园暴力事件信息较多,受他们的影响较大。
表1:一般情况下,你第一时间知道高校校园暴力事件是通过何种渠道
表2:你进一步了解高校校园暴力事件是通过何种渠道
在调查“你知道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如复旦大学投毒案件)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和“随着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深入,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时,第一感受,“非常惊恐”占9.4%,“比较惊恐”占41.2%,“一般”占36.5%;随着事件报道的深入,“比较惊恐”占32.7%,“一般”占44%。但在调查中发现,女学生比男学生更容易受到校园暴力事件的影响,分别表现在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
1.心理层面。
表3:对于以下校园暴力事件,你听说过的有
表4:你在知道“校园暴力事件”后的第一感受
表5:随着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深入,你的感受
2.行为层面。
表6:随着同类校园暴力事件的增多,你的态度
表7:你是否会和同学讨论校园暴力事件
表8:看到校园暴力事件相关信息后,你是否有意向改善或增进与同学的关系
本次调研显示,校园事件发生前与发生后,大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无明前改变,具体见表9、表10,说明大学生的安全感与校园事件的发生频率及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深入程度无明显关系。
表9: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前(特指复旦大学黄洋事件),你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表10: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特指复旦大学黄洋事件),你是否有搬出宿舍的打算
虽然专家学者非常担心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报道及过度深入报道会引发群体的模仿效应,带来不良后果。[3]但本次调研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比较适度,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有超过25%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对此类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过于频繁,容易带来消极影响;另外,高达42.3%的受访者认为媒体的这种频繁报道会带来“模仿”效应的增加。因此,虽然媒体对高校校园事件的报道有积极、正面引导的效果,但消极作用仍然存在,需要引起重视。
表11:你认为大众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是否适度
表12:随着媒体报道类似校园暴力事件频率的增加,你认为是否会出现“模仿效应”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初次获取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信息和进一步获取校园暴力事件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网络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因此,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互联网媒体上高校校园暴力事件信息的呈现方式和报道频率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大。然而,在当下,由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各种信息在此汇集并传播,但很多信息未经证实,信息真假难辨,事实扑朔迷离,情感立场严重倾斜,大学生很容易陷入疑惑阶段,不利于他们对校园暴力事件信息的认知。同时,由于社交媒体上“把关人”的缺失,校园暴力事件的详细施暴过程也常常在社交媒体上泛滥传播,容易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恐慌。因此,一方面,媒体应该注意暴力事件信息的报道方式,避免预设立场,力求事实真相的客观[4];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社交媒体上信息传播的规范管理也显得非常重要。
此外,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安全感与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无明显关系,这表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具有对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和辨别的能力。但是,在调查结果中,我们也发现,女学生比男学生更容易受到校园暴力事件的影响,9.7%的女生在知道校园暴力事件的第一反应是“非常惊恐”,45.1%的女生是“比较惊恐”。因此,高校本身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要注意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尤其是女学生的心理疏导。所以,在日常的通识教育中,高校开设媒介素养类和心理教育类的课程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在各种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信息中正确看待、分析、处理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