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四维建构”的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8-03-29 00:30蔡登秋
传播与版权 2018年8期
关键词:传播学建构人才

蔡登秋

新时代传播与传统媒体时代的特征完全不同,对传播学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当下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播学人才的要求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复合的能力,即本文所指的能力“四维建构”。

能力“四维建构”的传播学人才培养是在人文、艺术、社科,或自然科学等方面具有扎实基础,掌握现代传播知识与技能,实践和应用现代媒介,富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复合型人才。围绕着本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建构实用性的传播学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应围绕着学生能力的“四维建构”,即培养学生采、编、写和管的四种能力的建构。所谓“采”,就是培养学生采访记录的能力,即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摄影、摄像、记录等技能对传播资料进行采访能力;所谓“编”就是对传播资料进行编排、编辑,并运用现代传媒技术进行传播的能力;所谓“写”就是具备传播资讯的写作能力;所谓“管”就是能够运用现代传播理论对传媒机构或传媒组织进行协调管理能力。把这四种能力的建构,综合起来称之为传播能力的“四维建构”。为此,培养这种能力,我们应从培养理念、教学团队、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一、能力“四维建构”的传播学人才综合理念培养

(一)思想理论培养

传播学专业建立在“面向需求、突出能力、凸显应用、办出特色”的人才教育培养理念,制定“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教育、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发展目标,确立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以服务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己任的办学定位,以培养能够广泛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调查发现,五届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中,新闻传播业(含新闻媒体、广告、公关等行业)占到将近一半(47%)。其他行业依次为企业员工、公务员、教师等。说明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虽然还是新闻媒体,但这一比例明显在逐渐降低,并有向其他各个行业转化的趋势。这既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结果所在,也是其现实要求。”[1]与此同时,传播学专业应充分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发展战备需求,以及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对传播学人才的需求现状,立足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特色传播实践理念

在培养过程中,还应立足当地,因地制宜,与本土传播实践相结合,达到传播能力实地训练,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文化传播:结合区域的文化特征,为地方文化的发掘与建设、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进行传播服务。

(2)地方经济建设传播:结合区域经济特征,为地方特色经济、龙头和特色企业、生态经济等做宣传。

(3)地方思想精神传播:结合地方文化及历史沉积的思想特色,传播地方思想精神。如三明的老牌全国精神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等称号,以及闽学思想、客家精神等特色的精神历史积淀进行传播。

(三)专业特色理念

专业建设定位上也注意到传播学专业与新闻学等专业,既有交叉,又有重合。既注意到了与新闻学专业办学同质化问题,也考虑到了保持专业的独立性问题,为了加强本专业可持续良性办学思路。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能力“四维建构”的传播学人才培养应重视“博”与“专”关系。应用型人才在广泛了解人文、社会科学、艺术或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基础之上,重要的是突出“专”,根据学生的特长,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现代传播技能。

其次,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现代性观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现代传播是一种国际化行为;随着现代传播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传媒的超大功能,传播知识和理论不断地变化,传播学的现代性特别明显。所以,教师与学生要求能够紧跟当下国内的发展变化,具备先进的现代理念。

再次,能力“四维建构”的传播学人才培养重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现代传媒飞速发展和变化的形势下,高精尖的技术和产品是最核心的竞争手段,创新能力是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突破的重点。

最后,能力“四维建构”的传播学人才培养要重视实践性。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重在走近实践工作岗位,为此应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训练传播四维能力等等。

二、能力“四维建构”的传播学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建设

能力“四维建构”的传播学人才培养应具备“应用型”师资队伍。首先应着力对文化传播学院的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训练,通过轮训、中短期培训,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不断更新教师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国际、国内的传播学前沿学术与技能动态,紧跟时代,与国际接轨,不断提升教师的传播学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其次,充分发挥本校院师资资源,整合同校院相近专业的教师力量;最后,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加强学院与业界的联系,将资深传媒人请进来,将教师送出去直接参与媒体实战。配备完整的具备“采、编、写和管”能力的教学队伍,从而达到全方面、多元化教师团队的建设目标。以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教研室为例: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1人,实验师1人;博士5人,硕士5人;50岁以上4人,40岁以上5人,40岁以下3人,总体呈现为一支学历层次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结构合理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根据师资队伍年青化的特点,传播学专业所在的文化传播学院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力度。实施“传、帮、带”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选派青年教师外出深造培训进修提升的力度。学院于2011年9月选派1名(2014年晋升教授)赴北京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2014年9月又选派1名(2016年晋升教授)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做访问学者;2014年9月选派1名赴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7年博士毕业),2015年9月选派1名赴中国传媒大学进修;2015年引进1名博士(2016年晋升教授),2017年引进台湾博士1名。此外,学院应加强校企合作,经常组织教师到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见习、实习,进行专业培训,以此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

三、能力“四维建构”的传播学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在具体的课程建设中,着眼实际,大胆改革,完善课程架构,明确课程轴线,凝炼基础课程,强化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开设,加强协作,打通专业壁垒,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深化内涵,突出创新与实践的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其中课程设计与改革是重中之重,课程设计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实践的指南,设计好课程将引导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才能保证“四维建构”的传播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课程模块建设。以能力“四维建构”的传播学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课程结构模型。传播学课程可以建立三个大专业学习板块,即专业基础课板块+选修课板块+实践课板块。第一“板块”主要是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即基础知识与理论“板块”;第二“板块”是专业知识与方向选修知识“板块”,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长与发展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第三板块是技能“板块”,通过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来解决。三个板块又可下分9个模块,则体现了培养方案的灵活性。在此建设过程中,着重于专业基础学习之上,突出学生个性特长,并配合传播学院和学校相关的传媒实验室建设,尽可能多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同时可利用当地传媒组织进行实战训练,研究与校外传媒组织合作,灵活多样地组织实践课堂教学。

(2)课程坐标建设。能力“四维建构”的传播学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改革研究,实行一中心、三统一、四坐标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可称为1+3+4模式,意思就是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三统一就是人文与技术教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统一;四个坐标就是课堂、校内、市内和国内(有条件可以与国外接轨)四个教学空间,在不同教学空间中设计不同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为主,校内课堂主要以实践知识技能为主,市内主要以短期实践为主,国内主要是四年级学生实习为主,其中可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派学生到省内外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进行教学。

(3)发挥课程群与第二课堂的作用。突出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实际操作,让媒体机构专业人士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实行产教融合,构建以实践性课程模块为特征的课程群,做中学、学中做,将所学理论用以解决生产实际和社会问题。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传播学专业加大对“第二课堂”的建设力度。成立导师制专业社团,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现有效链接,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室实训—社会实践—展赛创新—媒体实习”等环节组成依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教学资源和实践研究环境,促进师生课外的紧密联系,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助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能力“四维建构”的传播学人才培养中教学方式创新研究

构建起“校内协同、校校协同、校企协同”的立体化传播学人才培养育成模式,建立以传播学科为主体,以新闻学为辅的相关专业学科布局。协调好校内、校外不同教育资源或个体,构建多元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将市县广播电视台与传媒机构融入教学和实践中来,做到请进来,走出去,将人才的需求标准内嵌在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适应社会岗位人才的要求,真正实现与市场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培育“能动手,懂理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应当鼓励中青年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方式实验,积极主动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便进行新的教学模式开发。如在《新闻编辑学》课程时,可以让学生自办班级周刊,学生自任记者、编辑,并组建网络版,课程教学可以以办刊建设网络为例,这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就是有的放矢,把学习知识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并使学生从中得到四种能力的训练效果。课外又可实行导师制,如摄影录像教师可带技能小组,非线性编辑教师可带小班编辑小组。这样可根据不同课程进行不同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真正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现代传播四种能力。

“当今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媒体大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培养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需要,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全媒体记者’,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就是以现代传播技术为先导,将平面媒体、广告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及多媒体融合起来,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实现实践教学多样化和整合性,形成全面的‘整合传播’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媒体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需求。”[2]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教学与实践创新研究,以“采”“编”“写”“管”四项能力为主要抓手,逐步实现传播学人才的“四维能力”培养,最终达到传播学人才与新媒体时代所需要能力相适应,达到融媒体时代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社科A类项目(JAS151334),能力“四维建构”的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三明学院2015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能力“四维建构”的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传播学建构人才
人才云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建构游戏玩不够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