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出版物质检工作者必须贯彻执行党的十九大精神,从明确质检要义入手,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所谓质检要义,就是质检的重要内容或道理,其实质性要点或要旨。质检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紧抓质检工作的重要内容及其发展,把好出版物的质量关。
(1)要提高理论素养。质检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当前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领会其精神,使之内化为一种自身的素养,变成自觉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科学地指导质检工作。
(2)要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质检工作者要遵守党纪国法,加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出版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同时,提高警惕,保证经过质检的出版物无违法违规现象。
(3)要提高道德素养。质检工作者要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按照道德规范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坚持按照正确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动,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要模范遵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做好质检工作。
(4)要提高文化素养。面对新时代,质检工作者要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知识。通过新知识的运用,创新思维方式,推动质检工作的发展。
(1)确保出版物反映的政治立场正确。质检工作者对出版物进行质检时,要确保其“不得含有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颠覆国家政权,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否定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1]
(2)出版物的质检,技术层面也要讲政治。“涉及编校失误的政治性问题,是指由于缺乏常识、认识模糊、表述不当、行文疏漏或排版失误等造成的涉及政治性问题的编校差错。”[1]在这个层面上,质检工作者要强化质量意识,排除此类政治性差错,不能因其问题小或者造成的损失少就忽视、弱化质检。质检中,对下边的例句,就必须做出合理的修改。
质检工作者,要做到作风正派,业务水平高,熟悉编校工作,严把质量关。
(1)把握质检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教辅类报纸的质检依据主要有:各个版本对应的教材、考纲、考试说明、课程标准;《通用规范汉字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辞海》(最新版)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关于拼音、汉字、标点符号、数字用法、计量用法等的国家标准。上述常用标准,质检工作者都要熟练掌握。
对于250 MW等级的发电电动机,电负荷一般选取在700~800 A/cm左右,可以获得合理的利用系数。另外,从控制热负荷、运行稳定域宽考虑,选择360槽方案是比较适宜的。
(2)执行规范的质检流程。质检工作者,要设计并运用规范的质检流程。质检产品范围的确定,质检方式的选择,严格按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地形成质检意见,认真裁定编辑反馈意见;对质检结果进行分析,为上级管理层的决策提供翔实的数据资料等;同时,积累质检经验,不断提高质检水平。
出版物编校差错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文字错误、语法错误、知识性错误、逻辑错误、引文错误、图表错误、标点符号错误、格式错误、数字使用错误等。同时,检查缺项、文风不正等其他错误。最后,还要检查英语学科出现的错误。与之相应的扣分标准,主要是省检、国检标准。
质检是一门艺术,质检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与出版物编辑、发行等环节的工作对接好,有效发挥质检的警示作用,起到应有的把关功能,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出版产品。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同一种内容在不同条件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内容与形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并随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据此,质检工作者既要坚持构成质检要义的规则、标准,又要灵活运用多种质检方法体现规则、标准。
原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齐相潼指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三者的关系,企业标准应该最为严格,行业标准次之;这样,经过严格把关的出版物,面对国家标准的检验,合格率才会更高,产品质量才会有保障。[2]
《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指导意见(试行)》(2011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张卓冉)中指出:“检查注意事项:硬伤一定要计错,没有明确依据的,可以指出,不予计错;区分编校质量检查与编辑加工;对编辑要求要严,检查计错从宽。”
在出版物质检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对编校差错,应当根据问题轻重的具体情况,加以不同的处理。特别是,语言文字规范方面的质检扣分问题,尽量合理少改少扣,按扣分少的一种计错。根据《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计错时,有的如果按知识性差错计2个差错,按文字差错则计1个差错;有的是硬伤必须杜绝要扣分,有的是优劣可以提醒不扣分;有的则必须实行“一票否决”,定为内容质量不合格,即某一出版物只要出现一个严重的涉及政治性问题的编校失误,就以“内容质量”不合格论处;问题特别严重的,会导致该出版物全部报废,甚至导致严重的政治后果,造成重大的政治性事故。[1]
出版物的质检,最终目的是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比如,一张抽检教辅类报纸,经过责任编辑的编校打磨、互校纠错,再经复审,最后由终审把关定样,渗透了多环节编审人员的辛勤劳动。对此,质检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认真评判,核查“是”或“非”,依据一系列规则,客观、公正、合理地提供质检结果。实际上,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把具体结果同质检的最终目的联系起来,提高出版物产品质量。
出版物的质检要与时俱进,随着编校系统的升级、编校环节的调整而转型升级。与编辑、复审、终审的沟通与互动,要适应新的编校业务的变化。
新时代的编辑,对其要求发生重大变化。从专业素养看,要求其跨界融合转型,广泛运用网络;从思维角度看,需要强化数据意识,建立和运用数据库,具有数据处理能力;从呈现方式看,强调技术创新;从传播策略看,重视网络传播;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统筹全局;等等。[3]
随着编辑的转型发展,对编辑打造的出版物的质检,也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质检工作者必须在跟上编辑步伐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融合传统质检能力,着力构建新的质检能力。
(1)要有工匠精神。质检工作者,要深度培育自己的职业素养。树立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良心,职业知识技能精益求精,规范职业行为习惯等,这也是质检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2)要有存疑、批判精神。出版物越来越丰富,作为质检工作者,遇到未知的表述、观点、字句、格式等,不能一带而过,一定要查清楚;对不熟悉的内容,不要想当然地判断其正误,要有理有据;等等。
(3)要有新颖的视角。在具备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模式,应对纷繁复杂的质检对象。
(4)要创新质检机制。质检机制创新,主要是指质检流程和方式创新。随着编校流程的调整,“互联网+”的大环境中,编校一体化,甚至编校排一体化,编辑全程作业,更容易出现编校差错。类似问题还有很多,都给质检提出了新的挑战。质检工作者要创新工作流程,丰富质检方式,出版物印前、印中、印后质检相结合,编校系统中质检、成品质检相结合,相关奖罚制度的配合等。
总之,出版物质检工作者要紧扣质检要义,确定着力点,扩大质检范围、增加质检项目、深度挖掘问题,引导大家自觉配合质量检查;以质检为纽带,加强与编辑、发行等其他环节的沟通;全面提高出版物产品质量,“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