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带式全景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设计

2018-03-29 05:12张国秀刘智颖
关键词:环带非球面反射面

张国秀,刘智颖

(长春理工大学 光电工程学院,长春 130022)

全景技术这几年发展日益广泛,PAL(panoramic annular lens)镜头相比于其他全景镜头,它使用单个镜头就可实现大范围内的同步成像,不用旋转拼接技术即可获得实时全景图像。与拼接式全景光学系统相比,体积小、实时性强。由于其具有大视场、结构紧凑的特点,多应用在军事、医学、民用等领域[1-2]。

PAL镜头形式最早于1984年由Greguss提出[3],并在1991年由Greguss等人给出其成像原理:平面圆柱投影法[4]。90年代末国内浙江大学也开始进行PAL成像系统的研究,2010年牛爽博士使用胶合全景镜头设计了视场角为 ±60°~±105°,总长为176.6mm的全景镜头[5];长春光机所近几年也对PAL镜头进行研究和应用,设计了用于监控,视场为 ±65°~±95°,总长为69.7mm的全景镜头[6];周向东博士提出高分辨率全景环带光学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设计了视场角为±30°~±100°,系统总长度为332.19mm的环带全景镜[7];浙大姚远在基于全景镜头设计方法完成了视场角 ±60°~±90°,F#为3.8,系统总长为28mm,系统后截距为1.2mm的小型全景镜头[8]。对于管道内窥系统结构而言,为了更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系统越来越趋向小型化,这也是近几年PAL镜头设计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文章研究目的为缩短全景镜头系统长度,同时增大系统后截距,而设计出了一个总长小于20mm,F#为2.16,系统焦距为-1.75mm,视场为±40°~±95°,工作波段在486nm~656nm,成像质量良好的环带式全景镜头。

1 成像原理

PAL成像系统的成像原理如图1所示,PAL镜头由两个反射面和两个折射面组成,1和4为折射面,2和3为反射面,光线进入到折射面1面,光线通过2反射进入反射面3,经过3反射后,最终通过折射面4出射,在其后方形成虚像,这个虚像被中继镜组进行校正像差并转换成实像,最后实像系统焦平面的传感器接收。该系统沿光轴方向的对称视场范围(-α1~-α2及α1~a2)直接由PAL经过两次折反射后成像环形全景视场。

图1 PAL系统成像原理

对于理想光学系统而言,视场角为θ的无限远物体经系统成像像高y'用(1)式表示。

但是对于环带全景系统而言,视场角超过了90°,对于90°的视场,tanθ为无穷,对应的理想像高为无穷大,不符合理想光学系统成像关系。事实上,环带全景光学系统成像关系为如(2)式所示。

即对于超广角系统而言,系统像高与视场角θ呈线性关系。

2 设计思路

观察PAL镜头的光路特点,入瞳直径小,入射角度大,出瞳直径大,出射角度小,类似于倒置折反射式望远镜。

PAL镜头虽与卡塞格林望远镜的结构较为相似,光线都是由光轴两侧通过两次反射后成像,但是它们也有很大的差异,对比图1与图2,在卡塞格林望远镜的结构图中,入射光线在一次成像前光线始终在光轴的一侧;而在PAL中,主镜与次镜间填充了光学材料,入射光线透过介质材料,直接穿过了光轴到达第一反射面。因此,这样的结构对于视场范围而言,PAL镜头的视场远远大于卡塞格林系统。

图2 卡塞格林系统

PAL镜头边缘视场入射的光线,在经过折射面1的偏折后,需要入射到反射面2的上边缘,折射面需要提供一个较大的偏折角。当边缘视场角较大时,其偏折角就会更大,这也是设计的主要困难点。

大视场成像光学系统在成像过程中容易产生很大的像差,例如畸变和色差,为了减少中继镜组的设计难度,因此PAL镜头选取阿贝系数大的冕牌系列的材料,为使PAL镜头单独贡献的色差较小。并且尝试使用双胶合或三胶合方法设计PAL透镜。计算表明,恰当地选择胶合透镜的材料,可以减小单片PAL镜头产生的像差,方便中继系统设计。

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可知,入射光瞳通过整个光学系统所成的像为出射光瞳,二者对整个系统是共轭的,即其位置和大小均满足此关系且物像相似。对于大视场光学系统,更需要考虑光瞳像差造成的影响。观察PAL的光路可知,没有近轴光线,其成像光束均为大视场光束,因此只需要考虑大视场光束的光瞳性质。PAL镜头的入瞳位置及大小和光学结构对其光线路径有严格限制,即某个视场角入射的光线从特定位置以有限固定宽度入射,这些光线才能通过系统成像,不同视场光束入射的位置和宽度是受PAL孔径光阑的限制。将光阑设置在PAL镜头和中继镜组之间,以期保证所有视场的光线通过光阑时的高度相等,方便中继系统设计,但是结果如图3所示,不同视场通过光阑时很难实现高度相等,且每个视场从光阑的出射角度没有规律。

所以在设计PAL镜头时,为了保证不同视场光束入射的位置和宽度符合光线路径的要求,尝试把光阑设在PAL镜头的中心,如图4所示,这样保障了所有光线有规律的通过系统并成像。

图3 普通系统光阑位置设置

图4 本设计中光阑初始位置设置

3 系统设计过程

3.1 系统参数

系统的各项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设计参数

3.2 系统设计

由CCD探测器像元数及像元大小可知系统成像高度为2.8mm,超广角成像系统系统物像关系为y′=fθ,半视场角ω为95°,化为弧度计算求得系统焦距f=-1.75mm。

系统分为前后两部分进行设计,前组PAL镜头设计时首先只采用单块PAL镜头,材料选择冕牌材料中的ZK10,将光阑放置在PAL镜头中心,首先保证光线可以有序的由第一个折射面入射到第一个反射面上,然后保证从PAL镜头最后表面出射的光线角度小,以降低中继系统的设计难度。

为了更好地校正像差,简化光学系统,满足小型化的要求使用两到三片不同材料胶合PAL镜头代替单块PAL镜头。ZK10与ZBAF2材料组合成消色差透镜组。两种玻璃的色散作用会相互的补偿以消除色差,使PAL在完成主要成像任务的同时承担一部分像差的校正工作,提高光学系统像质[10-11]。

引入三胶合的PAL镜头,由于2,3两面为反射球面,光路在这两个面的反射不引入色差。该复杂化PAL镜头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正,后表面曲率半径为负,在中间插入两个胶合面。胶合面的引入意义不仅仅是增加PAL镜头材料校正了色差,引入的两个可变的胶合面曲率半径也能使像散被校正。经过优化分析发现,折射面1面和反射面2面的曲率变化及非球面系数的改变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最为强大,所以在优化设计中将面1及面2采用非球面。经过公差分析及非球面检测,系统的非球面面型符合加工要求。

考虑设计及结构加工的合理性,最后在PAL镜头的最后表面设置为光阑,既保证了PAL镜头光线的规律出射,也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像质。

基于上述原理,设计了适用于4.51mm×3.38mm的 1 3″CCD,系统视场为 ±40°~±95°,光谱范围为486nm~656nm,焦距为-1.75mm,F#为2.16,光学系统总长度16.2mm,后截距1.2mm的全景光学环带成像系统。系统的光路图如图5所示,系统的前组透镜为PAL三胶合镜头,后组透镜为一组双胶合透镜和三片单透镜组成,用于转像及像差校正。

图5 环带全景光学系统设计

表2 非球面全景环带透镜的设计数据

3.3 像质评价

为了全面检测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设置了40°、50°、78°、95°共四个视场,图6是系统的点列图,四个视场对应的光斑半径(RMS)大小分别为0.639μm、0.737μm、1.475μm、1.965μm,均 小 于CCD探测器像元尺寸2.2μm,避免了像面的辉光现象。

图6 环带全景光学系统点列图

图7是相对照度曲线,由图可知系统视场±40°~±95°内的相对照度均在90%以上,所有视场光线参与成像,并且像面照度均匀性良好。

图7 相对照度曲线图

光学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是评价光学系统成像质量好坏重要标准,CCD探测器像元尺寸为2.2μm,计算可得其奈奎斯特频率为227lp/mm,如图8所示,系统在奈奎斯特频率227lp/mm时,各视场MTF均大于0.4,像质满足设计要求。

图8 环带全景光学系统MTF曲线

4 结论

因为PAL镜头由两个折射面和两个反射面组成,设计上很自由,第一折射面与第一反射面采用非球面设计,在获得大视场的同时可以进行小型化设计。再将单块PAL镜头升级为三胶合PAL镜头,设计了具有大视场的全景环带成像系统。视场角达到,系统的焦距为-1.75mm,光谱范围为486nm~656nm(可见光谱)。中继镜组由5片球面透镜构成,系统后截距为1.2mm,系统的总长为16.2mm,实现了小型化长后截距的设计,符合使用要求。

[1]Stedham M A,BanerjeeP P.Panoramicannular lens attitude determination system (PALADS)[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1995:108-117.

[2]Lgyi B.Application of panoramic annular lens for motion analysis tasks:surveillance and smoke detectio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IEEE Computer Society,2000.

[3]Greguss P.Panoramic imaging block for three-dimensional space:US,US4566763[P].1986-01-28.

[4]Matthys D R,Gilbert J A,Greguss P.Endoscopic measurement using radial metrology with digital correlation[C].Optical Engineering,1991:1455-1460.

[5]Niu S.Improvement in design of panoramic annular lens using cemented lenses[C].Photonics Asia.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2007.

[6]江伦,黄玮,许伟才.周视监控全景镜头设计[J].应用光学,2012,33(1):1-4.

[7]周向东,白剑.Q-Type非球面小畸变全景环带光学系统设计[J].光学学报,2015,35(7):291-297.

[8]姚远,白剑.水平对称视场全景环带成像系统设计[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6,14(2):74-77.

[9]Powell I.Panoramic lens[J].Appl Opt,1994,33(31):7356-7361.

[10]M.玻恩 E.沃耳夫,杨葭荪.光学原理[M].科学出版社,1978.

猜你喜欢
环带非球面反射面
斑晶斜长石环带结构及成因研究进展
一种副反射面为椭球面的天线反射体测量技术
双反射面天线装配过程中同轴度误差分析
基于应变的变形副反射面位姿形貌快速重构方法∗
一种动中通环焦反射面天线
蕨类植物孢子囊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天王星的光环系统(二)
航天相机非球面光学元件的离子束抛光工艺研究
手环惹的祸
非球面塑料透镜注射成型与注塑压缩成型工艺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