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2018-03-29 03:04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互联网+微课

魏 薇

(信阳农林学院 规划与设计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互联网的发展冲击着各行各业,高校教育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行业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该根据学科专业性质,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教学创新,努力提升专业教师的“互联网+”意识以及互联网教学技能。

1 “互联网+”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

在新形势下,互联网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一方面,单一的数字媒体课堂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艺术教学的内容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必须紧跟时代的变化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另一个方面,互联网的发展给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更新的学习资源和更有效的媒介及渠道。

1.1 教学方式主动性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中常有教师 “自导自演”的情况出现,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随着各种“互联网+”平台研发的学习软件和应用系统融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图书馆和制图室,而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随地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进程进行学习。

1.2 教学资源信息化影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的时代性要求师生时刻接收新鲜设计行业资讯。传统教学资源主要是教师以往经验和图书资料,无法及时更新。学校以及地区的差距,导致教学资源在配备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互联网+”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更快接收行业新动态、掌握新技术,在利用“互联网+”平台学习的同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前由个人掌握的资源不再是“私人所有”,而是形成了艺术资源库,“互联网+”从本质上促进了艺术资源库与课程信息化的建设。

1.3 艺术教学媒介多元化影响

互联网时代拥有新技术和大数据的优势,移动设备成为新的学习媒介,学习变得更方便。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多样性,特别是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Wacom数字绘画、3Dmax三维制作等技术已成为重要专业表现形式的现状,只有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校艺术教育的结合,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移动设备+互联网”等新兴教学模式,才能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有更快更多样的发展。此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结合表现力更生动立体的虚拟3D技术,可以让艺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变得更具趣味性、生动性。

2 “互联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2.1 施教者

对于从事教育的教师队伍而言,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课堂已不应局限于教师单方面灌输和规定,而应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进行专业性引导,在互动式交流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因此,对于施教者而言,“互联网+”艺术教学模式是一种转变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模式,可以从根本上做到教学环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开展真正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

2.2 受教者

对于接受教育的学生而言,学习不是个体的行为,通过“互联网+”掌握大数据的学习,能让学习不再是孤独的过程,更便于学生认清自我,准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前进的方向。在“互联网+”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通过网络媒介,学生可以透过更多方式与老师、同学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形式,让交流变得无障碍,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3 艺术资源

对潮流资讯的把握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不能总是在学习落后的设计思维和技术,只有掌握了最新的行业发展动向、技术、信息,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搭乘“互联网+”的快车,艺术教育迎来了史上难得的机遇,最前沿的设计资源走进校园。同时,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学生的设计成果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走出校园,获得与各地艺术家、设计师交流的平台(见图1)。

图1 国内外优秀设计资源分享网站

3 高校“互联网+”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创新模式构建

我校虽然已经逐渐结合互联网开展教学,但其主要运用于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教育等公共课教学上,与艺术教学的结合还很匮乏。新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突破课堂教育的限制,通过互联网与规划设计院、艺术馆、博物馆等社会艺术领域“亲密接触”。

3.1 “互联网+”学习环境的构建

有别于传统艺术教育,“互联网+”营造的是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并且更加强调学生和老师的协作性。利用“互联网+”实施的教学不仅能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还能方便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提升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信息进行自学的能力。

开发“互联网+”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培养学生课堂外“学”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加入多媒体资源和信息的导入,设计讨论和协作环节。只有在这些教学环节的引导下,互联网才能真正发挥其优越性,让虚拟学习环境与现实学习环境形成完美对接,从而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3.2 基于“互联网+”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创新模式设计

图2规划与设计学院公众订阅号

3.2.1 结合“慕课”“微课”“移动设备+互联网”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 (1)慕课(MOOC)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传统课堂缺点在于方式固定、形式主动性有限,学生既不能随意挑选老师,也不能决定老师的讲课方式,上课的主动权掌握在授课老师手中。网络授课则完全不同,具有明显优势,同一门课、同一个知识点有很多种不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讲课风格。MOOC是在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于2008年提出并发展至今,受到全球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学习到全国乃至全球顶尖的课程。在中国,学堂在线、慕课网、中国大学生MOOC等优秀平台已走进大众的视野,教育的发展应该借助互联网成为共识。慕课首先可以集聚顶尖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受授课人数、时间、地点的限制,接收来自不同领域和地区的学生,更具学习主动性、专业性、交互性,从本质上与课堂教育以及普通网络视频学习区别开来。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要主动走进慕课,更多的院校和设计工作者加入到慕课的队伍中来,才能为学习者提供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知识。(2)微课。微课相较于慕课而言更具针对性,且不受课程体系的限制。微课是将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的教学过程录制成视频,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分享。微课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微课教学时间比较短,通过5~10分钟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阐释,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总结归纳,更适合学生在课下进行复习。其次,微课的观看没有周期性,现查现学,知识点突出便于学习;视频格式兼容性强,还可以查看课程大纲、课件等资源,利用微博微信等讨论使其更具广泛的传播性;用时简短、容量小、占用设备资源少,方便下载保存到学生自己的移动设备,变固定学习为移动学习。微课的形式多样,有海量的视频和教学资源可供挑选。通过微课,重点知识可以重复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精炼,相应的学习资料也更齐全,有利于学生进行课下扩展。互联网的发展结合智能设备相互促进,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将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的发展趋势。(3)“移动设备+互联网”实施艺术教育。现今,人们生活已经离不开移动设备以及网络。各种社交媒体、资源平台在互联网的催化下不断发展更新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正因如此,“移动设备+互联网”的作用不容小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更应基于“移动设备+互联网”这种形式,便于随时接受专业潮流资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结合移动网络开发设计适合环境艺术设计学习的专业平台非常重要。现在已成熟的“移动设备APP”亦可以利用,例如微信平台。利用微信的广泛使用性,可以提高艺术教育资料共享的时效性和传播性。我院设计专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平台和订阅号,实现了信息公开、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的目的(见图2)。教师可以用微信群组发布课件、教学视频等,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专业引导;鼓励学生将学习心得或成果用语言、照片、视频的形式通过朋友圈进行共享,一方面积极推进学生更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利用微信的音频、视频功能,在线辅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图3 教学系统设计

图4国内外优秀设计人才交流平台

3.2.2 线上线下一体化艺术教学模式 线上学习包括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的慕课、微课、“移动设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的学习,但是相对独立的线上学习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自觉,并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高校“互联网+艺术教学”的发展趋势不是单一的互联网教学,而是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创新模式(见图3)。(1)课前互联网自学。自学不再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通过各种网络渠道收集学习资料进行自学。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进行有效的引导,根据教学大纲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课前利用互联网平台搜集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以图文和视频的形式进行归档,以便教师检查和课上共享资源。同时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分组研讨、小组协作的环节,组织学生课前进行讨论学习,鼓励学生将学习过程和成果通过微信等平台进行在线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全程参与,发表意见进行辅导。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课前自学的质量,同时也使教师掌握学生能力的差异性,便于从学生的角度对课程重难点进行把控,从根本上做到因材施教。(2)课堂结合互联网互动。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课堂学习也可以采用创新模式进行。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依托具体的项目、任务组织师生以协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便于根据学生各自的能力实施个性化管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发掘更好更多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从而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系。以项目为依托,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互联网的介入可以让实践过程互动效果更好。另外,根据课程需要,在特定的环节、时间内允许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并以独立或分组的形式进行理论阐述和成果说明等。课堂结合互联网既可指引学生自主学习,又能实现教师全程监督和辅导。(3)课下互联网资源共享。课程结束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学习的结束,反而是新的开始。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成果通过平台分享(见图4),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往往直观的反映出其设计理念及思路,分享交流可以避免其迷失于自己的思想里。通过互联网的云平台,建立资源共享库,学生可以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巩固。学生的课程成果不再是存在个人电脑及U盘中的产物,而是在云平台共享的资源。这一方面防止了成果的丢失,另一方面作业能以公开的形式展示给所有同学,甚至是数据平台上的所有用户,实现知识成果的广泛扩散,让课程的结果以互动的形式进行检验。

4 开展“互联网+”艺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

艺术专业与互联网结合不应仅仅体现在教学上,重视艺术创新创业也尤为重要。将创业的思想融入教学中,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中引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实践互动,利用互联网信息的扩散性,促进学生接收设计行业新鲜资讯,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培养更多更好的原创设计人才,助力我国逐渐由制造大国成长为设计强国。

“互联网+”为高校艺术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教学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更多的形式,教学资源库空前庞大。在这种信息化背景下,如何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教育创新模式设计和课程改革,完善艺术教学系统,是对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考验和挑战。

[1] 丁 奕. 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的高职艺术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 职教通讯,2011(2) : 21-22.

[2] 李艳琴. 移动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文教资料,2015 (3) : 149-150.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互联网+微课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星.云.海》
《花月夜》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