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瑶
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之一,意义及美学建构需要通过特定的传播渠道进入受众视野,接受受众的解读与评判。所以,受众是电视剧传播活动的对象,也是决定电视剧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就传统电视剧而言,传播者或创作者负责提供叙事环境与情节设置,受众则通过进入环境、调动审美情趣、参与情节发展,最终完成审美体验。创作者与受众之间通过作品,即电视剧建立联系,受众与受众之间、受众与作品中的角色之间的联系也同样通过作品建立。大众传媒时代,受众身份单一,主要是被动的接受者,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身份开始发生转变,由原来的观众逐渐转变为参与者。
大众传媒时代,“沙发上的土豆”是对电视迷的形象称谓。电视所营造的媒体环境形成一种独特的电视地理。它创造了一个同时有着全球性的视角范围和狭小的观看空间。与传统纸媒读者的主动性与批判性相比较,电视的消费者在相对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被动接受,是一种消极的媒介消费方式,时间的荒废与思考的死亡是针对电视的典型批判观点。电视剧的出现与流行,使“沙发上的土豆”越陷越深。这样的情况在新媒体出现后开始发生变化,“土豆”有了生命,开始主动参与故事的建构并影响意义的生成。而随着新媒体对受众影响的不断深入,电视剧的受众角色也从观众逐渐向参与者转变。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易得性与匿名性,是受众主动化身为参与者的主要原因。传统电视反馈滞后而且步骤复杂,即使受众对于某一电视剧有意见和建议,也不便发表和传达,致使大部分观众沦为“沉默的大多数”,即使有部分电视剧爱好者克服重重困难,试图将自己的看法传达出去,如果这个看法不是主流意见,往往也会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新媒体出现后,中心的消解与其本身的互动性赋予了受众极大的话语权,受众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不再是一群甘心接受教化的旁观者,他们能够在特定的空间内表达认知、参与娱乐、宣泄情感,通过互动性的电视剧接受,将个体的审美体验在公共空间表达出来,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进行审美情趣的碰撞。新媒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语境,借用网络人际传播的强大效能建立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实现自身社交的心理需求,这也在无形中加速了电视剧的传播速度。
近年来,贴吧、论坛、群组,为电视剧受众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发表观点的公共平台,而随着“弹幕”的出现,让受众可以在电视剧欣赏过程中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弹幕”形式的意见表达,充分强调了受众的观点,将受众看法精确到分、秒,甚至将其覆盖于电视剧的主体画面之上,使受众话语权空前高涨。
在数字媒体技术出现以前,对于时间艺术而言,欣赏时间完全取决于一首乐曲、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播放时间。新媒体的出现后,创作者为欣赏者设定的假定欣赏情景被打破,受众的“自由度”被全面提升,开始变得难以“掌控”。
首先,从时间维度。受众可以自主选择观剧时间与时长。时间方面,传统电视媒体受制于线性时间和广泛的接受群体,受众只能在电视台安排的既定时间内进行电视剧的观看,过时不候。想要再次观看某部电视剧只能通过音像制品或者等待电视台的二次播放;时长方面,传统电视每天播出的剧集有限,以两集连播为主,在周末、暑期等节假日才会编排多集联放。电视剧的欣赏时长被按日切割。新媒体赋予受众自主选择观赏时长的权利,受众尽可自由选择。
其次,从空间维度。新媒体为受众带来了可以自主选择观剧地点的权利。过去的电视剧观赏,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可能实现,多屏时代的到来使电视剧观赏行为可以在更多地点发生。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的出现使电视剧欣赏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家庭、公司、车站、
咖啡厅等,都可以随时进行电视剧观看。就算在地铁、公交车等没有网络覆盖的场所,只要提前缓存,同样可以进行电视剧观赏。
再次,从体量上看。新媒体为受众带来了海量的电视剧资源,受众可以从已经准备好的内容中挑选,电视剧列表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类型选择。我们可以按时代划分,选择最新的或者十几年前的经典剧;也可以按类型选择偶像剧还是战争剧;还可以按国家分类选择美剧、韩剧等。受众可以自由的,在浩瀚的世界电视剧“海洋”中,选取想看的题材与内容。
新媒体出现以前,意见的交互一般只在现实世界的人际网络中进行,群体较小,而且碍于现实世界的人情世故,产生分歧并为之进行探讨甚至争辩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所以,在主流声音的统领下,传统媒体时代的艺术作品重塑,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了然于胸”的个体行为。
新媒体的出现强化了受众的主动性,受众的话语权扩大、自由度也得到了提升,以此为基础,意见的全方位交互也得以实现。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内,受众可以通过社交网站(人人、微博)、即时通讯软件(QQ、微信)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强大的群体。网络平台下的群组、论坛、贴吧等都是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剧受众群体聚集的场所。虚拟世界的社群和人际网络,使电视剧受众可以突破现实生活地域的限制,在更为广阔而松散的空间中实现分享与交流。他们通过各种简单而方便的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发表个人观点并随时掌握与电视剧有关的最新信息。微博、微信等即时社交平台让人们随时掌握最新的剧情推进和演员动态,受众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等形式,进行简单的电视剧探讨和观点扩散。论坛、贴吧、组群作为更加专业、细分的受众群体聚集地,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对电视剧相关话题进行深入讨论的平台。他们花费大量的经历对电视剧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与诠释,从台词到表演,从人物设定到剧情分析、甚至服化道、摄录美等技术工种,关于电视剧的方方面面都在他们的讨论之列。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分析,受众们的观点不断碰撞、生发,构建出了比原作更为丰富的文本。
在国内知名的群组平台——百度贴吧,其中就有大量的依据相同或相近喜好而建立起来的受众聚落。这些聚落的准入条件非常宽松,例如,“琅琊榜电视剧”吧,只要是对电视剧《琅琊榜》感兴趣并拥有百度账号,点击关注,便可以在该吧发言或者回帖,参与各种话题的讨论。部分贴吧的吧主会根据需要设置发言权限,但这个权限一般也很容易达成。截至目前,“琅琊榜电视剧”吧内的主题帖子数305余万,部分话题内容涉及相关历史知识的普及、人物发型与服饰的解读、配音人员简介、甚至人物坐姿的解读等,话题无限延展。
在数字技术构建的新媒体时代,艺术创作的显著特征就是所有接受者都能够对艺术意义的生成进行多元化干预,所有的接受者也都可能是潜在的创作者。包括电视剧在内的传统艺术形式,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由传统艺术的传播形式和创作者共同赋予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接受者的创造。而在新媒体时代,技术为受众的创造性欣赏提供条件。
艺术创作的门槛被降低,通过图形、图像软件,照片、影像、音乐均可以被编辑和再创作;数码相机简单易操,轻点快门便可以拍出精美的照片;任何懂得计算机输入的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文章。新媒体时代使艺术身份泛化,人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性。
受众意见的全方位交互,使人们对关注对象能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借助表达途径的便利性与丰富性,多样的话题和发散的观点得以展现。大多数的“剧迷”作为新媒体使用者,他们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也在进行着电视剧的进一步扩散与创造。约翰·费斯克就曾指出,“迷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情的和参与式的。
新媒体时代,电视剧体验的开放性给了电视剧受众进行多种解读的可能性。对电视剧的分享与交流也不再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谈,而是在更多的互动平台中进行文本意义的再生产与再创作。目前,在新媒体平台下电视剧受众参与电视剧意义生成的方式主要有:探讨剧情、发表评论、制作字幕、写作剧情衍生文章(即同人文)、对电视剧影像进行再创作等。
“探讨剧情”与“发表评论”本质上是传统电视剧受众分享行为的网络化拓展。新媒体平台的匿名性与便利性,使受众的多种观点能够表达,观点与观点之间体现出的是整个社会的多元价值观,而通过对于剧情的探讨,电视剧本身的内涵被充分挖掘。
“制作字幕”本身是电视剧播放机构——电视台或者视频网站,或者电视剧制作者基于播出的需要制作的,帮助电视剧受众理解电视剧内容的辅助工具。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这一行为开始民间化。对于外国电视剧爱好者来说,主要的电视剧资源获取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的。电视剧作为一门视听艺术,语言的差异化是中国受众理解外国电视剧内容的最大障碍,为了满足大量外国电视剧迷的需要,“字幕组”这一新型技术工种开始在我国的互联网平台出现。“字幕组”主要从事包括电视剧在内的外国影视节目的翻译工作。他们将翻译好的内容嵌入视频当中并通过网络发布,供爱好者们免费下载或在线观看。国内的主要字幕组有:主要从事欧美影视剧翻译的“人人美剧”“破烂熊”“伊甸园”;主要从事日本影视剧翻译的“猪猪”“日菁”“追新番”;主要从事韩剧翻译的“凤凰天使韩剧社”“韩迷”;主要从事泰剧翻译的“凤凰天使泰剧社”“KA论坛”等,还有一些受众以论坛形式自建的字幕组,如韩国组合SUPER JUNOR的“SJ字幕组”;日本组合ARASHI的“AB字幕组”等,这些粉丝自建的字幕组主要从事偶像相关的新闻、综艺及影视剧的翻译。我国的“字幕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发展成熟的组织,从片源、时间轴、翻译、校对、压片到最后的发布,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他们效率奇高,一些热播电视剧,基本在播放的次日,字幕组就能完成资源发布;他们十分认真,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会配上字幕解说。字幕组的成员之所以能够不计报酬、夜以继日的为受众提供服务,主要原因是成员本身大部是电视剧迷,通过对视频资源的翻译,他们能够获得无限乐趣的同时,也能在受众群中得到充分的认可。
“电视剧同人文”是电视剧受众基于对特定电视剧的喜爱,对原作中的角色、故事以及场景进行再创作而成的一类文章。这些由受众创作而成的“同人文”有的忠实跟随原作发展,有的是受众自己预测或续写的结局,有的是只沿用原作中的人物进行的再创造等。同人文创作是剧迷审美情趣的延宕与升腾,当有限的原作内容已经不足以满足受众盎然的审美情致时,一些受众便主动化身为创作者,将自己的“作品”发布,供同好者们阅读、品评。当然,对于原作进行改编并不是在新媒体时代才开始的,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与包容度给予了受众更大的创作自由,每个爱好者都能借助新媒体搭建的有形平台发表自己的创作。值得注意的是,“同人文”由于并未得到原作者的授权,所以这些再创作的成果一般只在粉丝内部传播,无法正式发表及获得收益。所以说,兴趣是支撑同人文创作者们进行创作的原动力。
“影像再创作”是受众的创作行为中,最具新媒体特点的一个。进行影像再创作的人,本身熟练掌握图像软件的应用,他们根据个人审美,对视频内容进行二次剪辑,配以音乐或对话,生成全新的意义表达。最具代表性的是由胡戈根据电影《无极》进行再创作并引起全民轰动效应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电视剧作为视听艺术,意义生成的基础在于画面的组接,即蒙太奇的运用。组接方式不同,生成的意义也不同。电视剧的影像再创作,就是将电视剧原有的播放顺序和既定意义打破,将画面镜头重新进行拼接,或者将几部电视剧的镜头进行拼接。影像再创作如同人文写作一样,兴趣是支撑创作者进行创作的原动力。
新媒体作为电视剧播放的第二大渠道,通过网络进行电视剧观赏已经成为常态。与通过电视接收电视剧不同,当受众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电视剧欣赏、接受时,电视剧观看行为本身生发出更多的可能。新媒体的出现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电视剧接受路径,基于此受众可以化身参与者,建构“个性化”的欣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