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
【摘 要】中国是诗的国度。学习诗歌,有利于宏扬中华文化,提高全民素养。但理解诗歌是当前中学生的难点,教师也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因此尝试解读诗歌的三步法:找意象,构意境,悟情感。借助熟悉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歌抽象的语言转化成可感的画面或具体的故事,从而体会诗歌情感。
【关键词】中华文化;联想和想象;情感体验
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不管是古代诗,还是现代诗,它们的语言隽永凝练,意境深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技巧以及丰富真挚的情感。诗歌如此美丽,可要捕捉诗人真切的思想情感,体会诗歌的魅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教师也只是在翻译句意、剖析名句、解读情感上下功夫,诗歌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学生也只是机械地接受老师的结论,强记老师的观点,但其实学生并没能深入到诗歌中,真正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歌也有三要素:意象、意境、情感。是不是也可以围绕这三点来讲呢?意象是点,意境是面,情感是灵魂,先找意象,再构建意境,最后领悟情感,由点到面,直奔主题。几番尝试,效果不错。此法分三步走。
第一步:找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体验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象是诗歌创造的焦点,是诗人借以抒情、释怀、喻志的普通事物。找到了意象,我们就是找到了理解诗歌情感的钥匙。要学生会找意象,首先得理解什么是意象。意象是一个新名词,且抽象,学生不好懂。为了让学生理解意象,我用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解释。我把诗歌分为两类,写景的,叙事的(当然,诗歌的标准分类不是这样,为了教学方便,才如此分)。写景诗侧重写景,既然写景,那一定有构景的事物,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构成画面的景物有日、香炉、紫烟、瀑布、银河等。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本诗构成画面的景物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构成画面的景物,我们可以称之为“意象”。
第二步:构意境
何谓意境?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是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诗人通过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一幅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艺术图画。简单来说,意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鲜明的画面,抑或是触动诗人心灵的一件事或一个片段。
诗歌的情感不会出现在字面,不会直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在教学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找到的意象,进行整合、联想和想象。让他们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明晰的图画。这个过程就是“构意境”。仍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本首小令中有十个意象。我们可以把这些意象整合在一起,通过联想想象,眼前就有了一幅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古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令曲仅用了28字,并置了几种景物,但在想象的翅膀之下,组合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深秋晚景图。
如果是叙事诗,我们要整合的就不是图画,而是故事或片段。如《石壕吏》 ,叙述对象是官差和老妇,写了深夜,官差到石壕村抓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不放过,被抓服役的故事。此时,可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讲出石壕村所发生的事。讲叙时,有必要补充官差和老妇的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补充环境描写,如天色、狗叫、鸡啼等。这样一补充,故事就更加完整,人物的形象就鲜活起来了,主题也就呼之欲出。
第三步:悟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情感大多是依托一定的意象来表现,找到了意象,经过整合,在头脑中幻化成具体的意境,再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对接,我们的情感就能与诗歌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理解诗意。如前面提到的《天净沙·秋思》,全曲用了十个意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圖。枯藤缠绕在古树上,在秋风中瑟瑟颤抖,天空飞来几只寒鸦,声声哀鸣。这情景我们不陌生,依据生活经验,很容易想到秋天的萧瑟荒凉。寒鸦尚有老树可栖,而游子依旧无着,再加上满眼的萧瑟荒凉,心中的悲苦怎能不油然而生呢?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桥下流水潺潺,远处有几处炊烟袅袅升起,那是几间农家小院,安静祥和地立在庭院中。屋里有亮光,隐约有欢声笑语传入游子耳中。农人一家团聚在一起,围着桌子,吃着饭,聊着天,话着家常,气氛好不温馨。可游子此刻正骑着瘦瘦的马儿,走在荒凉的古道上,天色已晚,归家无望,甚至连投宿之地都没着落。此情此景,不能不令游子想起自己的家人,他们可还好吗?也在灯下话家常、谈笑吗?可有想念自己吗?我们都应该有过离别的感受,那是心儿发酸发软的痛。而此时此景,会勾起我们的思亲之痛,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游子的孤寂悲苦思亲之情,我们就能真正体会到。
我们还得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补充情节,使故事更具体。如诗人之前经历了什么,会想些什么。看到人家时,心情如何。屋主人与诗人会说些什么。由“归”可想到屋主人的哪些活动等。通过添加补充,我们脑海中的水墨画就会成为一个具体完整的故事。诗人在山中赶路,走了很久,仍不见一户人家。此时天色已晚,风更紧了,雪更大了,天气冷得难以忍受。诗人焦急万分:这如何是好,如果还找不到投宿之处,我今天怕是命不保矣。正在懊丧之时,前面山腰处出现一座小小的院落,诗人欣喜若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的就是这种感觉吧,还不止,应该是劫后重生,希望重燃的感觉。
当然,要理解诗歌情感,我们还须了解诗人生平、时代背景,把握意象的文化内涵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真正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