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摘 要】最近报纸的时文阅读兴起的速度非常迅速,过去离学生比较遥远的原汁原味的英文报纸现在真正走进了课堂,让学生们体会到了用英语读报纸的乐趣。报纸的阅读具有时效性,科普性和教育性等特点,比起传统的书籍型阅读,更加新鲜活跃。
【关键词】初中英语;时文报纸;阅读
随着时代的变迁,使用阅读书籍进行教学的模式,已经跟不上信息的变化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除了互联网,我们还有什么更有效地利用好周围的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英语老师思考的问题。
一、报纸类文章的时效性
金秋十月,通常人们会想到中秋节,但是二十一世纪报提到了秋天的美食,秋季的时令食物让人食指大动,学生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大闸蟹,知道了糯米藕,也懂得了为什么银耳羹会缓解秋燥,顺便也说到了众所周知的中秋节。让人们在浓浓秋日中感受到别样的生动。金砖峰会在厦门举行,正好十一期间去了厦门,再结合这篇时文阅读时,更多的可以从我对厦门的环境变化上去讲述金砖会议的后续影响,当然学生也会了解到,原来那么高大上的各国领导人,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出现过,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到金砖国家的发展与合作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接下来我们又知道了德国的总理第四次连任,最重要的大事记就是我们中国第十九大的召开,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大事,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这些紧跟时代步伐的好文章,让学生真正做到两耳既闻窗外事,一心也可专注圣贤书。这样的阅读,把学生和时代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不会只学习空洞的一成不变的知识。学生在遇到这一类的阅读理解时,因为对时事有所了解,他们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可以起到一个背景支撑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提前了解过这类的新闻报道,就会对这类的阅读耗时较多。有的人也会反驳说,中文新闻也可以了解时事要闻,与时俱进。但是这样就会存在一个学生要进行中英文转换的问题,这中间难免会产生理解的误差。地道的报纸类文章可以迅速让学生形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见到同类文章,没有中间环节,可以直接在大脑中过渡。毕竟英语考试就是争分夺秒,尽最大努力做完题目。这种提前的储备是必不可少的。
二、时文报纸文章的科技性
二十一世纪报的文章里,既有代表中国骄傲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hinas eye in the sky),在世界上,我们是继美国和俄罗斯,第三个拥有卫星定位系统的国家,这是多么令学生感到自豪的事情,爱国情绪油然而生。同时中国的无人驾驶地铁(Train get a mind of their own)在北京的试运行,也让学生会产生一个想法,深圳什么时候可以拥有自己的无人驾驶地铁呢?“Forget not to bad” 讲述了我们并不熟悉的关于海马体和神经元的关系,原来新的记忆的产生,首先要抛却一定的旧的记忆,这个认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科技革新无处不在,这就不得不提一提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学生可以知道最近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是引力波的证明,一个是人体生物钟奥秘的揭露。这些似乎离我们很远的高科技瞬间就可以来到我们的身边。学生对于各种阅读题材最怕的莫过于科普文。这类文章篇幅长,词汇量大,好多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主要还是对于科技发展很陌生,接触的机会少,所以造成阅读障碍,从而影响选择的正确性。报纸可以提供很好的素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技之光对人类的影响。
三、时文报纸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背景下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王蓓,2017)文化品格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和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文章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程晓堂,赵思奇,2016)。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有助于学生打开国际视野,增强家国情怀,延续中华脉搏;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化品格的塑造植根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中,比如二十一世纪报中有一篇名为“Palace Museum attracts Youth ”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把古代皇帝的龙袍做成文化衫,把过去官吏的朝珠做成耳机,让中国传统的文化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在年轻人中间得以传递和發扬。“Spending Sunday differently ” 提及的是英国与新加坡的“星期天”大不同,因为两个国家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了气候的巨大反差。新加坡人不讨厌太阳,但是也不喜欢在大太阳下活动,因为地处热带,阳光炙烤,他们更喜欢星期天在室内活动;英国则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沐足珍贵,甚至在阳光好的星期天,人们会在大太阳下,穿着沙滩服暴晒。“Beauty of a heritage site” 2017年9月4日,中国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不仅仅知道鼓浪屿成为中国52个世界遗产之一,而且也了解到莫斯科的红场,奥地利的维也纳咖啡文化让我们想起了过去人们的生活。这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坐在家中,就可以博古通今,他们知道文化的差异,也懂得文化的传承。在英语教材中就提到了“culture shock”这样的话题。结合我们对中国和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学生可以更好的去理解不同国家的同龄人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受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将文化意识和情感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生真正从有限的文本教学中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和成长。(李学书,谢利民,2007).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和情感价值的体现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道德教育是不谋而合的。
参考文献:
[1]王蓓.2017.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5):7-12
[2]程晓堂,赵思奇.2016.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5):79-86.
[3]李学书,谢利民.中学英语文本双层解读模式探究—谈德育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