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峰
【摘要】 本文针对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学题材,分析了其对学生人文素养熏陶的优势,并提出了关于小说言语形式和人文素养和谐共生的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 人文素养 人物形象 情节 叙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137-02
0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应当理所当然地在构建学生精神家园时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小说具有鲜明感人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它是最大众化、最容易吸引初中学生的文学体裁。同时,小说是作者提炼出来的人生百态的缩影和精华,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一种真实而深刻的人生体验,具有丰厚的人文价值的小说,对加深学生人生价值的认识、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有着明显的优势。
1. 广阔的人文视野
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艺术而又真实地为我们呈现复杂精彩的社会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广阔丰富的人文视野,它跨越古今、囊括中外,把生活如真似幻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进着我们。历史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间接近105年的恢宏战争场景,当中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引人入胜,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影响深远。即便是短篇小说,也能反映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和丰厚的人文内涵。鲁迅的众多短篇小说组合式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国人的麻木、愚昧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小说既能描绘现实中的人与事,又可虚构魔幻中的生活,作者的笔端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它是最自由全面的文学题材。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展示的是妖魔鬼怪的奇异世界,以此影射人类生活之百态,小说博大的容量,开阔的视野,是其它文学题材无可比拟的。
2. 鲜活的人物形象
小说是再现和浓缩人的生活的一种文体,描述人的生活需要刻画人物形象。塑造出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正是小说的人文价值所在。除了情节外,能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就是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命运起伏、一颦一笑能牵动读者的神经,唤起读者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我们会因《皇帝的新装》里的国王哑然失笑而又醍醐灌顶;会对《最后一课》的韩麦尔先生肃然起敬而又黯然神伤;会为《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唏嘘不已而又痛心无奈。我们和小说中的人物共历一段既真实又艺术的生活,获得阅读的快感、对现实暂时的超脱,实现与人物心灵上的默契与共鸣。小说的人物形象发挥它感染熏陶的魔力,能激起学生丰富自由的联想,让学生真切感受着人物内心复杂深邃的变化,正是这些形象,为学生怎样做人提供了榜样,还激励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3. 丰富的人生体验
汪曾祺先生是这样为小说定义的:小说是一种生活和生命的样式。人一生有各自的人生轨迹,顺着特定轨迹形成各自的生活方式,人生体验也仅局限这唯一的一次。小说用虚拟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让我们通过虚拟世界去感受形形式式的生活和生命样式,只要我们认真阅读了一篇或者是一部小说,实际上就是经历了一种特殊的人生,延长了我们有限的生命,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历。丰富的人生体验能促发学生不断对生命各种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形成、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产生影响,为学生的人生提供借鉴及导向,从而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说所具备的人文价值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受传统的小说教法和老师认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疏漏和误区,湮没了小说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人文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小说教学的最佳状态是在充分突显其体裁特点的基础上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因此,笔者在自己的小说阅读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谈几点思考:
1. 留意对话的异常处
人物的语言是优秀小说最出彩的部分,很多优秀小说家对其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们解读小说时,透过人物的对话,可以直达小说人物的内心深处。“对话,可以说是小说中的灵魂。对话的功用很多,它是表现人物最好的方法,也能帮助推动故事的发展,对话对于小说整个结构非常重要。也可以说,小说成功的一大要件是对话。”(1)因此品味小说人物的对话,不仅可以体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更能学习作者高超的思辨技巧和深邃的人文思想。细读《孔乙己》中第10自然段酒客与掌柜的对话,我们會发现值得品味之处。
人物间的对话应该是合作的,问题和答案是匹配的,话语的轮回是相联系的。但我们发现这段对话有多处违背了合作原则。如酒客一开始就说孔乙己打折了腿,掌柜只是淡淡的回应了一声“哦”,并没有延续对话的意思,而酒客却紧接着自发的解释打折腿的原因,对话到此,孔乙己因偷丁举人家东西被打折腿的前因后果已经交代清楚。掌柜问“后来怎样?”和“后来呢?”两次都很显然是问打折腿后怎样,但酒客显然没听出掌柜的意思,交代的是相同的信息,所以才有掌柜第三次问“打折了怎样呢?”简单的信息为什么要那么多次对话轮回才能达成沟通,因为掌柜关心的是打折腿后的孔乙己的去向及酒钱,而酒客却是一种急于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全盘说出的炫耀心理。平淡的对话有意无意间透出了人间的冷漠,隐约中感受到作者对无情者的批判,对温情的呼唤。我们教学时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反复品味人物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感情,感受作品的情韵,那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有了依托,不再苍白无力了。
2. 探讨情节的跌宕处
入选初中教材的小说以情节类的居多。这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在情节的流动中完成的,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决定作用,而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会使小说的人物性格更丰富,更深刻。小说的跌宕处其实就是人物处境突变的地方,这被称为“第二环境”,即非常规境地。“第二环境”会迫使人物呈现出潜在心态,这种心态正是一部作品最核心、最有价值之处。探讨小说的情节跌宕出,对挖掘人物内心有着重大意义。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故事跌宕起伏之处是穷水手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船上,被两夫妇认出来的这一环节。在证实“全家的希望”于勒是穷水手时,菲利普太太如是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我们品味这句话中的“就”字便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根本不抱希望。回想菲利普一家的生活状况,拮据痛苦;回读于勒写回来的第二封信,破绽百出,菲利普夫妇一直不愿戳穿,因为人生需要梦想支撑的,小人物也不例外,发了财的于勒是一家人的精神寄托。
我们再关注描写他们的一系列词语:“不安”、“十分苍白”、“哆嗦”、“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结结巴巴”,这些都是处境突变,虚幻的梦骤然爆破,引致的内心极度恐惧。我们再看父亲说的话:
“咱们怎么办呢?”他这样问既是问怎么处理当前的状况,更是在问“咱们以后怎么办?”菲利普夫妇虽然可鄙,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他们失去了人生的唯一希望后的无奈和怅惘。我们教《我的叔叔于勒》,通常是把主题归纳为“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总会与学生痛快地批判菲利普夫妇。但我们只有细品文章,才会发现莫泊桑不动声色地表现人生的常态,再现社会弱者的生命状态,而并非高高在上地对人物加以指责。“文学更多的是去体察人生的种种无奈,而非居高临下地批判。”(2)在情节的跌宕处品味,让学生深入人物灵魂的深处,体味人生的种种不幸,从而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关注叙述的独特处
小说就是讲故事,把故事讲出来的过程就是叙述。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变化无穷的叙述方式是小说的重要表现方式。一篇小说可以没有曲折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宏大的背景,但是他的叙述一定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叙述的方式最能体现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也最能成为解读作品思想感情的密码。小说叙述视觉和叙述者的选择并非随意和偶然的,是作者对文本匠心独运的构建结果,作者在小说中尽可能的隐藏自己,但又不可避免地透过叙述者表达自己的倾向和感情,对叙述方式的分析有助于揭示和解讀小说文本的深层意义,只有把握住小说的叙述方式来深挖小说的人文内涵,学生领略到的才是人文精神的精髓,我们对学生的人文熏陶才不会流于肤浅,止于说教。
都德的《最后一课》以法国师生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表达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都德安排了儿童的视觉来叙述这个故事是凸显主题的需要,体现了都德高超纯熟的艺术技巧。英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观察点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3)所以,在教学这篇小说时,不可忽视儿童视觉这一教学资源,借助儿童视觉这一教学点,我们能挖掘这篇文章更为深刻的人文内涵。
小说以无心向学、顽皮贪玩的孩子小弗朗士来叙说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痛心情景,儿童视觉让爱国主义情感不断加深,最终在小说的结尾凝聚升华。较之成人视觉的理性深刻,儿童视觉下的爱国思想显得稚嫩单纯,但却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首先,受儿童的认知和视觉限制,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呈现渐进式的爆发。小弗朗士本是学习糟糕的孩子,对战争、土地割让等政治问题懵懂无知,他甚至觉得普鲁士兵操练比分词有趣多了。他更关心的是背不出分词是否挨骂、上学迟到会否受罚。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回到课室看到各种的一反常态后表现得十分诧异,这正好为后来的觉醒蓄势,正因为孩子对政治的迟钝无知,才形成知晓丧权辱国后的巨大感情冲击,让爱国情感喷薄而出。另外,由于儿童的特殊身份,也让这份爱国情感有了延续性和生命力。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小弗朗士的精神觉醒和思想成长代表了法兰西新一代的抗争力量,他将决定法兰西的未来。作者用小弗朗士的精神成长来唤起更多孩子的共鸣和成人的关注。这样,这份爱国情感就显得更具深意和力量,它的影响是跨越国界的,让我们处于和平年代,学习懈怠的孩子经受情感的洗礼,激化他们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衷心喊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正因这独特的叙述视觉,让《最后一课》散发独特而永恒的魅力。我们在教学时,把握住这一点,让学生以铁匠华希特或郝叟老头的视觉把相应的片段叙述出来,再和小弗朗士的叙述比较,让学生感受儿童视觉下真切感人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它在我们的文学教学中往往是空洞而肤浅的灌输,从小说的形式入手解读小说,理解它的主题,才能有效地滋养学生的心灵,更好地进行人文教育。
为了不辜负小说承载的丰富人文精华,为了避免我们在小说教学中的各种误读和苍白的说教,我们最明智的做法是用教小说的方式去教小说,在充分尊重这种文体特征的基础上对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注:此文为广州市南沙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初中“人文教育”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66)研究成果之一。
[ 参 考 文 献 ]
[1]夏祖丽.《归来的“台北人”——白先勇访问记》花城出版社,2000 第443页.
[2]熊芳芳.《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3]路伯克.《小说技巧》考克斯与怀门有限公司,1966第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