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捍卫及当代价值探究

2018-03-28 17:56龚小聪
学理论·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

龚小聪

摘 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伟大学说,从其创立之初,到后来在政治学、经济学中的运用,它的形成过程较为漫长并且艰辛,可以说凝聚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半生心血。为此,恩格斯晚年时期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动态,时代、环境的变迁,对唯物史观展开了深入反思与探究。首先旨在厘清恩格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方面的思路,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阶级斗争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方面捍卫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其次全面概述恩格斯的两种生产、历史合力论、意识形态理论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丰富完善。由此,探讨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意蕴。

关键词:唯物史观;恩格斯晚年;两种生产;合力论

中图分类号:A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0-0094-04

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伟大发现之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他充分地肯定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同时,对唯物史观给予极高的评价。然而,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在全世界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与恩格斯的捍卫与发展创新是分不开的。恩格斯的举措可以说是为唯物史观的完善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唯物史观的最初孕育,到1846年形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随后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经典表述及其此后在《资本论》中得到不断提炼与升华这其中凝聚了两人半生心血,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尤其是在恩格斯晚年时期,他不仅详细完备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形成原因、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更是从两种生产、合力论、意识形态的独特性与继承性等等多方面论述完善唯物史观,为唯物史观做出了极大贡献。本文将结合恩格斯晚年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厘清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问题的思路,全面深入地阐述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捍卫与发展,并将唯物史观的内容与中国当代社会结合起来,诠释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向度。

一、恩格斯晚年研究唯物史观的历史背景探究

在恩格斯晚年时期,恩格斯依然孜孜不倦地对唯物史观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恩格斯之所以没有终止唯物史观的探索,犹在晚年时期深入研究唯物史观,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随之改变的还有资本主义的统治政策,各种思潮、党派由此滋生了各种对唯物史观的断章取义或扭曲误解;二是恩格斯也意识到早期他和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分析的欠缺不足,很多地方依然值得进一步推敲,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幻莫测,尤其东方社会也日渐丰盈,恩格斯开始反思唯物史观的内容及其各方面的局限性,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不能仅仅依托资本主义社会为剖析对象,同时也应深入研究东方社会,进而逐步系统的全面的丰富并发展唯物史观的内容,使得唯物史观得到长足发展。

首先,恩格斯晚年时期,处在19世纪末。这一时期,欧美地区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就使得欧美地区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成为经济大国,开启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这些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抓住了此次难得的机会,使得他们的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地发展,随后是各个行业尤其是交通、运输、新兴工业等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尤其是率先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如德、美等,国家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霸占整个经济市场,垄断经济利益继而打破原有的以自由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模式。尤其是,巨大的商业利润打破了资本主义各个国家之间的平衡状态,尤其是像英国这样保守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生产力发展相较于其他国家表现尤为缓慢。而强大起来的资本家为了扩大利益额度,收购中小资产阶级势在必行,如此一来垄断侵占了整个社会的生活基础。

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激起广大工人的工作热情,他们对工人施予小恩小惠,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手段,笼络工人,进而舒缓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状态,如增加工人的工资、提升工作、生活方面的待遇上及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等等,正是这种微妙的让步压下了工人以往工作中不满的情绪,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工人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同时也暂时掩盖了一直以来资产阶级对工人压榨的事实。种种不触动核心矛盾的做法,使得工人阶级的数量愈加庞大,很多农民、手工业者、贫民都投身于雇佣劳动之中。而工人对资产阶级的仇恨也开始被眼前的微利所蒙蔽,导致在工人这个阶层的人民开始打消斗争的念头,导向了资产阶级一方。随后而来的是社会各种思潮开始对资产阶级妥协,对资产阶级抱有一定的希望,更有甚者提出了改良主义,借此实现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长久缓和。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中的影响变得微弱,很多工人理解并接受资产阶级的这一不触动根本的做法,整个社会表面上变得风平浪靜,较为和睦。这就是恩格斯晚年所面对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变迁为恩格斯捍卫唯物史观埋下伏笔。

其次,唯物史观从形成到经典表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形成依据的主要是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对原始社会的信息,大多是推理而来。马克思在探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曾说,经济在社会形态的演进中根据生产方式,分为亚细亚、古代、封建和资产阶级四个类别,而资产阶级是共产主义之前的对抗的最后环节。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唯物史观理论来源大都是来自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解读,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对现实生活的状态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探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层层的分析与积淀,逐渐形成早期唯物史观的内容及主要轮廓。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在政治经济结构方面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原始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马克思恩格斯对早期唯物史观的认识并不全面,尤其是对东方社会的分析,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如果不经历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由于资料的欠缺,马克思对东方社会了解还不够,导致了他们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基点,因此,有人诟病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将其等同于经济决定论,对此,引发了恩格斯的关注和反思,在恩格斯的信件中他也提到了这一缺憾,使得恩格斯在晚年时期对唯物史观进行完善。

二、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系统论述

唯物史观,即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241这是前所未有的独特创见。它是阐述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学说。恩格斯阐述这一学说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他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以下四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第一,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方面,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阐述的思路是分析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活动动机之间的关系。首先,恩格斯根据当时学术界的三大发现和当时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总结出自然界内部各个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时也表明是自然界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如此一来,恩格斯根据自然的历史过程,开始分析社会历史中人类的,事物之间的现实联系,批判以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构成的所谓的神秘联系,必须用现实的客观的联系来杜绝人为的捏造,像自然界那样,讲求事实。这就需要探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次,自然发展史与社会发展史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恩格斯看来,自然是自发的,跟人的动机没有关系,而社会是自觉地,人的目的动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作用。历史事件的发生看似是偶然的,其实偶然性是社会规律运动的结果,因此发现规律才是解答这些无数个偶然性事情发生的根本所在,也就是恩格斯所总结的:“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1]247

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句话体现了恩格斯的缜密逻辑思路,他推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动机是息息相关的。首先人的目的意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作用,但没有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人的目的动机亦有相互冲突、矛盾的方面,而动机背后起决定作用的乃是物质因素,这也是旧唯物主义所不解的,也正因为如此,旧唯物主义才会把思想因素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从而跌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沼。其次,恩格斯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不是个别人物的动机,而是符合整个民族和阶级意愿的动机,并且能够长久的起作用,从而引发重大的历史事件,因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目的、动机,是可以充分地去引导我们探索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中,“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1]249因此说,某些个国家,某段时期与历史的关系所在,从而提炼出在这个历史年轮走过的里程中的规律所在。

第三,在阶级斗争方面,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不同于其他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動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当我们对阶级这一重要关键词进行追根溯源时,不难发现,在某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活资料日渐丰盈,基于此私有制也开始生根,因此生产带来的社会发展不再平衡,从而发生一些暴力抢掠。可是在资产阶级社会,之所以会出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尖锐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与斗争,经济因素是始作俑者,然而,我们所谓的政治并不能解决争端,它只不过是经济利益争夺中的一种伎俩罢了。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及其阶级关系越来越明显,如此一来,现存的新的阶级矛盾将打破或取代旧的阶级纷争。譬如说: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被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新的阶级矛盾打破,从而建立符合新的生产方式的社会,推动历史的车轮向着新的阵地发展。因此,所谓的政治斗争从根本上来说,是属于阶级斗争的,而且这种阶级斗争是以经济利益为依托的。如若某一阶级想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权益就需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各个方面与相对的阶级进行斗争,在恩格斯看来,阶级斗争恰恰是直接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第四,经济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恩格斯的唯物史观视域中,他认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与国家、文化、政治制度等都处于从属地位,只有经济是第一位的,是决定性力量。在此恩格斯强烈地反驳了黑格尔关于国家决定社会的观点,因为所谓的国家意志不过是由经济领域中占据上风位置的阶级意志来主导并体现的。如上所述,阶级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取决于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发展程度。恩格斯认为,在经济中拥有丰富的生产资料,运筹帷幄的交往方法,都会将国家置于经济生活之中,并受之导向。由此观之,国家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与阶级意志、政治制度是息息相关的,是由经济因素来决定的。而哲学、宗教、文化等上层建筑方面,尤其是宗教,看似独立又离经济因素很遥远,却都与物质利益有着剪不断而又戚戚相关的内在或外在联系。如恩格斯所说:“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结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1]254

三、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捍卫与发展及其当代价值

在唯物史观学说研究过程中,恩格斯尤为谦虚,一直将唯物史观的贡献归功于马克思一人,事实上,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建立的。尤其在恩格斯晚年,他不仅对唯物史观的原理做了系统阐释,同时也对他和马克思的这一成果进行了坚定的捍卫和发展,对唯物史观的付出是不可忽视的。恩格斯晚年,在两种生产理论、历史合力论、意识形态的相对性等方面做出了探索性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内容,对当时及后来的一代代跨越国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追随者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且对当今中国来说,唯物史观的理论要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哲学启发和探究价值。

(一)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初形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把两种生产理论融入历史产生的四前提之中——一是人为了维持生命生活,获取物质资料所进行的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的繁衍。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不满于此,对其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反思并积极地探究开拓,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有详细的研究。并且该书核心观念主要在于诠释原始公社制度如何解体、私有制和阶级、国家的起源、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唯物史观。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的认知不在着眼于生产事实,而是对其所产生的作用,对社会的制约等方面深入分析。对此这里提到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是劳动,其次是家庭。二者是相得益彰而又相互制约的。正是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制衡,才能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保障所在,为了物质生产,人类必须进行繁衍。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继而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历史合力论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另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恩格斯有关合力论的论述散见于他的费论及其晚年的书信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贡献。

首先,恩格斯在考察探究历史的形成时,考虑到了每个特殊的个人在追逐自己的意愿时会自觉地创造历史,正因为如此,形成了许多不同方向的活动目的,虽然大家各不相同,但却会产生一种合力,这种合力就是历史。笔者认为,这是自身目的动机的内在变化的过程,相同或是相异,都会促进内在动机的聚合,并由此形成历史。

其次,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虽然经济因素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但历史发展的其他因素依然不可忽略。如政治、文化、宗教等等,他们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体现着人们的意识活动,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步伐。

因此,恩格斯晚年所建构的合力论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补充和丰富,从而使得唯物史观这一诠释历史发展规律的伟大学说更加丰盈饱满,扩大了唯物史观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具有深远的价值维度。

(三)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由于早期的唯物史观过度强调经济因素、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导致马克思并没有过多地关注意识形态自身所发挥的作用,恩格斯注意到这一点,并且在其晚年时期,在肯定经济的决定地位的制高点下,他也开始探究作为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首先,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的发展并不与经济的发展保持平衡,它抑或超越现实的经济基础抑或滞后于当前的经济状态。因为在建立一种新兴的社会形态的过程中,以前的社会所残存的意识形态不会立刻消失,它像保持自身的运动“惯性”一样会停留一段时间后逐渐消亡;或如德国一样,旧的经济基础并未完全打破,意識形态已经超越了与当前经济基础相匹配的状态。

其次,意识形态还具有继承性。也就是说,新的意识形态建立在旧的意识形态之上,不是一无所有的从零开始,是在上一种形态下,从而开启新的研究样态。恩格斯认为,建立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并不是重新开始,而是对以往意识形态的一个总结与继承。当然,这种继承性与独特性一样,不是完全孤立的,是以经济为基础,同时也保持着自身的特质。

这就是恩格斯在意识形态方面对唯物史观的反思与补充,这不仅有益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思想领域。

(四)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探究

唯物史观自建立之初,到恩格斯晚年的捍卫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艰辛开拓的过程,影响一代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追随者,它也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唯物史观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能量,有着极大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唯物史观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正能量。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各种讲话中反复提到了中国梦——即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旨的梦想。就目前中国的国力、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和谐程度、社会文明等方面的现实状况来看,中国梦并不是一个口号,一种空想。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我们民族共同的利益追求,它聚合了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奋斗的决心,诠释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正如恩格斯所探求的那样,历史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等等,这是解读中国梦的哲学意蕴的关键和主要途径,相反,中国梦也彰显着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说明唯物史观是活的理论、依然具备时代特质,能彰显时代精神。此外,在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面,尤其是在复兴中华这条任重道远的路上,唯物史观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哲学导向作用。自我们国家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国人民将重心都转移到经济这一发展的关键词上。并在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方针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交融与联系,同时也使得上层建筑在各个领域具有独立性,这也是唯物史观的魅力展现,在确保经济为基础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形态的独特性、继承性,为中国建立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繁荣,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因此,唯物史观的发现到最后的完善,马克思和恩格斯发挥重大作用,不仅为我们认识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道路,同时影响深远。唯物史观为中国实现复兴之路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内在因缘与机制建构
新形势下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马克思“世界观”的新突破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