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摘 要: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是绝对客观实在性和相对可变性、绝对无限性和相对有限性的辩证统一。它既作为世界观,也作为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时空观并不被置于一个突出的位置,甚至有一些被“弱化”。站在整体性角度看,时空观是厘定基本原理的“一把钥匙”,是贯通基本原理的“一枚指针”,是正确运用和发展基本原理的“一剂良药”。
关键词:时间;空间;时空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0-0031-02
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中,时空观既作为叙事方法内嵌于其中,同时又作为一个独立原理。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视域下,通过时空观的解读,以点带面,以期对基本原理做出有参考价值的释义、量定和伸张。
一、时空观是厘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把钥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底有哪些?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明确的表述,目前学术界没有达成统一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三基本说”。从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方面去把握基本原理,并提出了十二条基本观点。①二是“十三原理说”。有学者侧重于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提炼出十三条原理。②三是“三层次说”。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角度,从三个层次归纳分析了基本原理,形成了“三层次说”。③四是“世界观方法论说”,有学者偏向于将基本原理界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下,认为超出这个框架的观点均不属于基本原理。五是“三部分说”,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基本原理。
之所以出现了种种划分的标准和不同的意见,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于基本原理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范存有很大争议。把基本原理限定于人的思维方法的时空范围内,那么,基本原理就基本上被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所坚持的观点;以此类推,当把基本原理置于整个人类社会及其每一段进程的时空范围内,那么,它就不必然完全等同于世界观、方法论。因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物质运动具有不可被“等同”的具体特性,且随着时空的变迁,将呈现不同的特性。而这一层次的基本原理对实践的指导更为直接,往往也更大。换句话说,在人类发展自身的过程中,由于时空的具体特性,位于基本原理“核心”的世界观、方法论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实践,必须经过转化,进而生产出具体的对策,这些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系列对策的“精神核心”将作为“同类时空”下的普遍真理。而这种普遍真理,是被人类所热衷追寻的和向往的。当前,国际社会研究“中国模式”的热潮正说明这一点。因而,关于基本原理的厘定中,不能将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中所呈现的原理排除在外,当然,更不能抛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指导。
笔者认为,标准的确立是重中之重:其一,理论的时间效力,哪些原理经过人类社会的检验依然具有生命力。其二,理论的空间分布,哪些原理是适用于本国的,哪些原理是被别国实践证明了的。其三,不存在脱离时空的基本原理,要及时总结新阶段的实践经验,上升为中国化基本原理,同时,也要对于被当前时空“排斥”的结论暂时作为“未来可能”“分拣”出来。因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厘定中,需要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维持一个与时空相适应的动态平衡。历史的、比较的厘定每个原理,适应“新阶段”。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倾向于“三层次说”。这种划分方法的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時空范围大小为标准,厘定了基本原理中“变”与“不变”,同时也为我们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留有足够的空间。
二、时空观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枚指针”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著作颇丰,是名副其实的“大部头”,而且其思想也是伴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加以完善。如何理解它们?通过对其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等论述的深化,可以洞见,凡是遵循时空观的论断和结论,均具有鲜明的基本原理指征。表现在:
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和发展规律原理。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鲜有人能够“历时”地观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节点。马克思在分析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过程中,历时地观测到在此之前,存在着具有相异时空特性的亚细亚、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封建的社会形态,就此提出了以所有制形式为观测点的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规律。同时,与此相对应,马克思提出了伴随着社会形态的转移,人的历史发展也呈现出由高到低的三种形态:①人不得不依附于其他人而生存,人不必依附他人靠出卖劳动力获取生存资料,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下人自我个性和社会需要内在统一。在这三种形态中,第一种形态人对人的依赖这一存在方式对应于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社会形态,这一存在方式下人类的时空条件的限制,物质生产能力较弱,除了人依附于人否则不能生存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拓展了西欧国家的活动空间,推动了工业革命,人有了独立支配自身的权能,同时也导致了对物质的极端依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前提下,共产主义社会扬弃了因生存紧张所导致的人的关系的异化,每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两个必然”“两个决裂”原理,和“两个绝不会”原理。关于前一个原理,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与劳动、生产与流通、分配等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在其框架下存在着无法突破的根本矛盾,而这一矛盾就是它本身于一定时空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特性所“内嵌”的;然而,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必然要转换其具体特性,换句话说,就是要改变其时空形态。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形态的非永恒性,决定了它必然被其高级形式所替代,决定了社会主义这一新型社会形态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而取得其自身发展的空间,实现与传统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观念的彻底决裂。然而,具体物质运动的时空范围是有条件、有张力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决不能因为它的必然被取代而强行夺取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同时决不能在社会主义尚未达到其时空界限时,而越位进入,即“两个绝不会”原理。当前,这两大原理毫无例外地被看作重要基本原理,其内在的哲学基础就是将物质运动时空性的辩证法贯穿其中。
三、时空观是正确运用和发展基本原理的“一剂良药”
厘定、释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是价值旨归,最终目的是使其与具体实际发生联系,并创造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而实际情况往往复杂多样且富于变化,时空观正是正确运动和发展基本原理的“一剂良药”。
首先,不立足基本原理产生的具体时空就难以准确把握并发展它。马克思创造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立足于充分的物质生活实践的研究和对人类发展历史的洞见;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不能穷尽一切真理,其主要学说的时空方位是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其中涉及欧洲中世纪、古代摩尔根、亚细亚生产方式等时空范围,主要是作为其主要学说的力证。在其中,还有大量未知领域等待被解释,特别是亚洲地区,其曾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如今在世界体系中的再崛起,亟待被释义,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巨大空间。如随虚拟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及时拓展政治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的出发点与研究范围,把马克思和西方学者当时没有重点分析的非物质生产领域纳入进来探讨”。
再者,看不到具体物质时空特性的相对性就不能正确运用和发展基本原理。现如今,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运用和发展基本原理过程中有话语权。比如,中国革命道路摸索前期囿于十月革命道路的模式,没有看到作为革命主体力量的农民,导致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发生;纠右并不等于必然能走向正确,还要防止矫枉过正,否则就要犯“左”的错误。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得到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也曾看不到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冒进的实行过“左”的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果断结束了“左”的错误,转向了正确的轨道上来,创造了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国奇迹”;同时也要看到,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些偏离轨道的社会思潮并没有消失,反而在一段时期内愈演愈烈,威胁中国社会主义的属性。
当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时空特性又呈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国内经济发展趋缓,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国际社会亟待需要体现中国国情、解釋中国模式的中国话语,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创新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一方面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同各种错误的、歪曲甚至丑化中国的思潮做斗争;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把握新阶段特征“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5.
[4]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