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基本特征、社会分层、社会效应

2018-03-28 17:56何洪静
学理论·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基本特征实证研究伦理

何洪静

摘 要:当今中国爱国主义研究的伦理-政治范式难以回答“一般民众的爱国主义状况究竟如何”等问题,而需要向实证研究的范式转型。基于2007和2012年“全国公众价值观状况调查”数据的探索性研究发现,我国受访对象总体上有较高的爱国主义水平,男性、低年龄组和单身群体更高;在阶层差异上,“小学以下”阶层、“高收入”阶层和“下层群众”的爱国主义水平偏低;爱国主义精神越强,对工作重要性、生活幸福感、人际信任、人际公正感受、政治重要性、政治兴趣、民主状况、越轨拒斥、我国尊重人权以及环保意识等越表示肯定。最后讨论了研究意义与不足。

关键词:爱国主义;伦理-政治范式;基本特征;社会效应;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0-0019-03

爱国主义是一个长期得到国家与社会关注的重大议题。关于普通民众的爱国主义究竟呈现出何种状况,当前学术界价值判断较多,伦理-政治范式占主导,而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都较缺乏。为推动爱国主义研究向伦理社会学的实证范式转型,本文运用2007、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关于“全国公众价值观状况调查”的两期混合截面数据,从当今中国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阶层差异和社会效应三个方面展开了实证研究。本文简要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设计,然后报告研究发现,最后简要总结全文观点、研究意义及不足。

一、文献背景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背景

在当今中国,爱国主义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和意识形态教育视角。该视角重点系统阐述爱国主义的内涵、构成、意义、时代特征和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技术[1-6],其中爱国主义被视为将情感、意志、思想理论及行为集为一体,反映个人与国家关系,并且具有历史性、阶级性、道德约束性、思想教育性、行为实践性等特征的复杂价值体系[7]。二是自由主义的爱国主义视角。该视角受西方学术界影响,着重强调自由主义、宪政思想或共和主义思想对爱国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8-10]。三是全球化视角。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参与的深入,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应有的价值、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得到研究界的较大关注[11-14]。总的说来,当前关于爱国主义的三个研究视角都属于伦理-政治范式,因为它们都强调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和某种爱国主义规范的正确性,并为此对其他规范的爱国主义加以或隐或显的拒斥。从实证研究的范式来看,上述范式有一个难以克服的缺点,即忽视爱国主义的经验特点,并且难以回答“普通民众的爱国主义究竟呈现出何种状况”这一问题。

本文认为,要克服伦理-政治范式不足,就需要引入伦理社会学的视角,推动爱国主义研究的实证转向。马克思主义强调思想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这一视角来看,爱国主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并且在不同时期会形成不同的特点。例如,我国的爱国主义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之术以及当今中国摆脱屈辱、全球参与和追求大国地位的渴望相联系;西方自马基雅弗利以来的爱国主义思想从传统民族主义向今日的世界主义或宪政爱国主义方向转变。特别地,在复杂社会中,普通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不一定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而毋宁是模糊的和多样化的。从经验事实角度来对爱国主义的状况及其多样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揭示爱国主义的当下特点、现实的重要性以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而这亦进而有利于对复杂社会的治理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设计

“全国公众价值观状况调查”的两期混合截面数据从三个方面测量了普通受访者的“爱国主义意识”:(1)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公民?(2)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否感到自豪?(3)我们都不希望战争,但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意为国家而战?这三个方面分别涉及“公民身份认同”“国家自豪感”和“为国担当责任”这三个爱国主义的核心主题。由于两期调查结果较为接近,本文将之当成一份数据来进行综合分析。本文将分析对象的年龄限定在18至70岁,其样本量为3 810个,男女性别比为47.4∶52.6,已婚、未婚及其他的比重分别为83.9%、10.6%和5.5%。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当代中国民众在爱国主义意识的一般状况及其年龄、性别和婚姻群体上的差异。第二,不同阶层的爱国主义意识差异。第三,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与人们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之间的关联状况。本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属于一项带有探索性质的描述性研究,故采用单变量和两变量相关分析这样的描述分析方法。

二、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爱国主义的总体情况

表1表明我国公众总体上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意识。第一,在公民身份认同上,38.3%和59.2%的受訪对象分别表示“完全同意”和“同意”,只有2.5%的受访对象不认同中国公民身份。第二,在国家自豪感上,对作为中国人感到“非常自豪”和“比较自豪”的比例合计达到83.3%,仅有16.7%的受访对象表示“不太自豪”或“很不自豪”。当然,国家自豪感的比例要低于公民身份认同的比例。第三,在“是否愿意为国家而战”上,回答“是”的比例亦达到82.7%。

(二)爱国主义的群体间差异

结果显示:(1)性别上,男性的爱国主义表现全部显著高于女性。在对“公民身份认同”表示“完全同意”和“同意”的比例上,男性与女性分别为97.9%、97.2%;在对作为中国人感到“非常自豪”和“比较自豪”的比例上,男性与女性分别为83.9%、82.6%;在“愿意为国家而战”的比例上,男性与女性分别为86.5%、79%。(2)年龄上,在“公民身份认同”和“国家自豪感”上,“15—29岁”“30—49岁”“50岁以上”年龄组无显著差异;在“愿意为国家而战”的比例上,三个年龄组分别为86.7%、84.2%、78.8%,即低年龄组的愿意比例明显超过较高年龄组;(3)婚姻类别上,不同婚姻类别群体在“公民身份认同”和“国家自豪感”上差异不大,但在“愿意为国而战”上差异显著,其中“已婚”“离婚”和“丧偶”群体表示“愿意”的比例分别为82.3%、74.6%、72.5%,而“单身”则高达90.8%。

三、爱国主义的社会阶层差异

了解不同阶层爱国主义意识的差异有重要意义,因为我国的社会阶层断裂、中产阶层发育迟缓和精英海外移民等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海外移民则显然是一个放弃既有的爱国主义追求的重要行为表征。本文按照社会学的多元分层方法,将“教育”“自我报告的收入等级”和“自我阶层定位”作为阶层划分标准,来探讨当代中国不同阶层的爱国主义差异。为简化分析,这里将“完全同意”和“同意”合并为“同意”,将“非常自豪”和“比较自豪”合并为“自豪”。

(一)受教育阶层与爱国主义

就“受教育程度”而言,不同受教育阶层的“公民身份认同”差异不显著,但“国家自豪感”和“愿意为国而战”的差异显著。在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比例上,“小学以下”“初中”“高中”和“大专以上”分别为82.2%、88.8%、85.5%、84%,其中“初中”和“高中”的比例较高;在“愿意为国而战”的比例上,四个受教育阶层分别为78.9%、82.1%、87.8%、86.5%,其中“高中”和“大专以上”的比例较高。“小学以下”阶层的“国家自豪感”和“愿意为国而战”的比例都要低于其他受教育阶层。

(二)收入阶层与爱国主义

就“收入阶层”而言,“高收入”阶层仍然体现较强的爱国主义,但相对而言却较弱。在对“中国公民身份认同”表示“同意”的比例上,“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和“中高收入”都高达97%以上,“高收入”阶层则只有94.4%;在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比例上,“中低收入”“中等收入”和“中高收入”都高达86%以上,“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差不多,只有75%;在“愿意为国而战”的比例上,其他收入阶层都在80%以上,“高收入”阶层则只有70%。

(三)阶层自我定位与爱国主义

不同阶层自我定位的群体的“公民身份认同”比例都在97%以上,阶层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比例上,“上层群众”最高,为91%,其他四个阶层则都低于85%;在“愿意为国而战”上,“中下层群众”最高、为84.4%,“下层群众”最低、为79.7%,“上层群众”“中上阶层”和“工人阶层”位居中间。

四、爱国主义的社会效应

有较强爱国主义倾向的人是否更关心或满意于家庭、工作等私人生活?是否在政治、民主、法治、人权和环境保护等公共生活方面体现出更高的品质?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中国公民身份认同”中的“完全同意”和“同意”劃分为“是”、其他情形为“否”,以当作二分变量来处理。类似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否感到自豪”也当作二分变量来处理,再加上本来就作为二分变量的“是否愿意为国而战”,就获得了与爱国主义有关的三个二分变量。其分析结果如下。

(一)爱国主义与私人生活

关于家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同的爱国主义维度之间差别不大,各维度中98%的调查对象都表示“重要”。

在认为工作在生活中重要的比例上,对“公民身份”表示“认同”与“不认同”的群体分别为86%和84.4%,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与“不自豪”的群体分别为86%和85.2%,“愿意”和“不愿意”为祖国而战的群体分别为88.2%和77%。总之,爱国主义精神越强,认为工作在生活中重要的可能性越高。

在对当前生活表示幸福的比例上,对“公民身份”表示“认同”与“不认同”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81.9%和77.6%,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与“不自豪”的群体分别为84%和71.8%,“愿意”和“不愿意”为祖国而战的群体分别为83.4%和74.1%。总之,爱国主义精神越强,对当前生活表示幸福的可能性越高。

在对多数人表示信任的比例上,对“公民身份”表示“认同”与“不认同”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59.6%和53.5%,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与“不自豪”的群体分别为60.7%和51.8%,“愿意”和“不愿意”为祖国而战的群体分别为60.4%和50.3%。总之,爱国主义精神越强,对多数人表示信任的可能性越高。

在关于人们公正对待自己的程度的十等分均值上,对“公民身份”表示“认同”与“不认同”的群体的得分分别为7.14和7.03,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与“不自豪”的群体的得分分别为7.19和6.86,“愿意”和“不愿意”为祖国而战的群体的得分分别为7.21和6.77。总之,爱国主义精神越强,认为人们公正对待自己的得分就越高。

(二)爱国主义与公共生活

在认为政治在生活中重要的比例上,对“公民身份”表示“认同”与“不认同”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49%和41.4%,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与“不自豪”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49.5%和42.8%,“愿意”和“不愿意”为祖国而战的群体认为“重要”的比例分别为50.9%和37.4%。总之,爱国主义精神越强,认为政治在生活中重要的可能性越高。

在对政治感兴趣的比例上,对“公民身份”表示“认同”与“不认同”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55.7%和44.9%,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与“不自豪”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56.6%和45.8%,“愿意”和“不愿意”为祖国而战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58.2%和42.9%。总之,爱国主义精神越强,对政治感兴趣的可能性越高。

在民主与法治方面,包括很多的维度。首先,在民主的重要性上,从十等分的均值来看,无论是在“公民身份认同”“国家自豪感”还是“愿意为祖国而战”上,做出肯定回答者认为民主重要的比例都更高;其次,在对“今日我国民主程度”的判断上,从十等分的均值来看,差异甚至更为明显,认同公民身份、有国家自豪感、愿意为祖国而战的得分分别为6.59、6.71和6.6,而不认同公民身份、无国家自豪感、不愿意为祖国而战的得分则分别只有6.35、5.93和6.39;再次,在“偷东西”“逃票”“逃税”和“受贿”等与法治有关的方面,爱国主义精神越强,接受其合理性的比例也越低。总之,爱国主义精神越强,对中国民主与法治越可能做出积极评价。

最后,在认为我国尊重人权状况的比例上,对“公民身份”表示“认同”与“不认同”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84.3%和78.4%,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与“不自豪”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86.8%和70.2%,“愿意”和“不愿意”为祖国而战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84.7%和77.5%。总之,爱国主义精神越强,对中国尊重人权的状况越可能做出积极评价。

(三)爱国主义与环保意识

爱国主义与个体的环保意识也息息相关。一方面,在愿意为环保事业捐款的比例上,对“公民身份”表示“认同”与“不认同”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35.2%和21.2%,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与“不自豪”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34.5%和28.5%,“愿意”和“不愿意”为祖国而战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36.8%和18.1%。另一方面,在愿意为治理污染征税的比例上,对“公民身份”表示“认同”与“不认同”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31.1%和18.3%,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与“不自豪”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30.8%和24.0%,“愿意”和“不愿意”为祖国而战的群体的比例分别为33.2%和13.1%。总之,爱国主义精神越强,愿意提供个人捐款和愿意为治理污染征税的比例也越高,亦即:环保意识越强。

五、结语

第一,在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上,我国公众总体上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意识,男性的爱国主义意识高于女性,低年龄组愿意“为国而战”的比例超过较高年龄组,“离婚”群体的“公民身份认同”比例较低,而“单身”群体愿意“为国而战”的比例较高。

第二,在爱国主义的社会阶层差异上,不同受教育阶层和不同收入阶层的“国家自豪感”和“为国而战”差异显著,其中“小学以下”阶层、“高收入”阶层和“下层群众”在国家自豪感和愿意“为国而战”上的比例都要低于其他相对应的阶层。

第三,在爱国主义的社会效应上,爱国主义与工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个体对生活幸福、人际信任和人际公正的感受显著相关,与对政治重要性、对政治感兴趣的程度、对民主的重要性、对越轨行为的拒斥和对我国尊重人权状况的评价有积极关联,也与个体的环保意识息息相关。

本文作为一项实证取向的爱国主义研究,揭示了我国爱国主义的总体特征、阶层差异及其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激发我国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本文的分析亦以单变量分析和相关分析为主,而未能揭示爱国主义意识的形成及其结果的现实生成机制。就此,本文希冀为进一步推动爱国主义研究起抛砖引玉作用。

參考文献:

[1]胡.爱国主义内涵的多学科解读[J].求实,2013(7):82-86.

[2]李心记.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根本要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8-32.

[3]吴潜涛,杨峻岭.列宁爱国主义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7):90-96.

[4]吴潜涛,杨峻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9-14.

[5]卞桂平.伦理精神:爱国主义之价值维度[J].理论月刊,2015(7).

[6]杨林香.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解析爱国主义的结合点——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5(4):43-46.

[7]李乐.近二十年国内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5):258-261.

[8]许洁,张建英.论爱国主义的自由主义建构[J].理论月刊,2013(3):123-127.

[9]刘擎.自由主义与爱国主义[J].学术月刊,2014(11):161-169.

[10]施京吾.爱国主义新说[J].读书,2014(2):107-112.

[11]唐凯麟.试析爱国主义和经济全球化[J].道德与文明,2003(3):4-8.

[12]刘建军.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J].教学与研究,2012(4):5-15.

[13]施华东.论全球化对爱国主义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2009(5):44-47.

[14]郭水兰.全球化条件下的爱国主义[J].学术论坛,2006(8):47-50.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实证研究伦理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浅析“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