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联桂
随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深入推进,青年对“双创”需求日益呈现“主体多元化、服务精准化”特征。精准服务青年“双创”供给是当前群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的一项战略性工作要求和一个重要服务产品,精准“双创”服务供给及其机制建构就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精准、有效服务青年“双创”的关键。
一是当前高校群团改革的必然要求。群团改革要求高校共青团必须坚持服务学生的工作生命线,给学生提供“引领性”“精准性”“有效性”的教育与服务供给。创新创业是青年当前最实际的利益诉求与最根本的需求。作为一线服务青年成才发展的基层组织,高校共青团供给精准“双创”服务是保障“服务学生”这条生命线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推进群团改革的必然要求与具体体现。
二是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需求。国家近年来高度重视高校“双创”教育,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启推动和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新征程,鼓励青年学生投入“双创”实践行动。作为服务与促进青年学生“双创”工作的职能部门,高校共青团精准“双创”服务供给是顺应“众创”新时代要求、深化学校“双创”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与具体行动。
三是高校共青团自身促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是青年学生最普遍且共性的利益诉求点。高校共青团精准“双创”服务供给,可直接满足青年学生对“双创”多元化的需求,有效解决《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到的“共青团脱离青年、引领作用发挥不足、先进性体现不明显”等问题,提升青年学生心中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与归属感,同时促进青年学生进行自我创造、成长,实现自我发展。
笔者从广西211高校、普通本科院校、职业院校等三个层级中分别选取极具代表性的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校,以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方式,以这15所高校的共青团“双创”服务供给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2880份,回收率96%,剔除无效问卷15份,剩下有效问卷2865份,有效回收率为95.5%。通过调研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发现接受调研的高校在共青团精准“双创”服务供给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双创”服务供给能力不强。虽受调研的高校共青团具有较强服务意识,能积极联系、集聚、服务本校“双创”青年,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但由于青年“双创”涉及领域不同,存在的问题和服务的需求也随之不同,更注重和强调专业性。而共青团工作要求具有政治的敏锐性,更多强调的是处理团务工作的实务性,造成它具体的服务能力普遍不强,出现各级共青团组织及其团干部服务青年“双创”工作能力不足等短板,致使不能有效解决“双创”青年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
二是“双创”服务供给资源不强。虽然受调研高校的共青团从各级领导到从事团务工作的人员始终以服务青年成长发展为己任,服务态度和热情极高,但是由于青年“双创”工作涉及项目、场所、资金、市场、政策、管理、人才等多方资源,而这些资源则需要共青团利用自身优势与校内外相关部门和单位多方联系和沟通方可获取,且均不是共青团所能提供和主导的,这就造成共青团服务青年“双创”工作出现资源不足或短缺的情况,致使无法保障“双创”服务资源精准供给。
三是“双创”服务基础供给不强。为适应群团改革对共青团提出的新要求,更好服务青年“双创”工作,受调研的高校共青团积极调整原有部门,建立诸如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中心等专门对应的机构。但是共青团“无权无钱”且日常事务比较繁杂,专门从事共青团工作的人员少且基本不具备“双创”专业性知识,平时更多忙碌于日常团务工作,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对青年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精准“双创”服务,造成共青团及其干部“双创”服务基础和能力比较弱,其服务针对性不强。
高校共青团应利用自身优势,从组织、制度、信息、项目等四个供给层次来建构精准“双创”服务供给的机制。
高校共青团可利用群团改革的大好形势,从校级、院级、班级三个层次大力推进团组织结构改革:校级通过成立专门的校级“双创”服务中心,统筹“双创”服务资源配置,保障“双创”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院级通过科技创新部的设立,保障基层团学组织“双创”服务工作的具体推进;班级通过创新创业委员的设立,保障基层团学组织“双创”服务工作的具体落实。校级组织表彰供给,确立“双创”楷模及其引领作用,院级组织推广供给,开设创客空间和创客大讲堂,班级组织宣传供给,以新媒体加强正面“双创”宣传,不断优化“双创”管理与服务工作方式。
作为具有组织、资源等优势的青年群众组织,高校共青团应立足自身优势,调动与整合各方资源,从校外和校内双层推动“双创”服务工作建章立制,即校外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供给制度,加强与当地工商税务部门的联系,探索“O T O”“双创”业务咨询志愿服务,从制度上保障业务咨询供给,真正做好“双创”服务工作;校内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从“双创”项目的评估到课程的开设、团队的审核、导师的甄选再到孵化基地的管理等方面的纲领性文件与制度,明确相关激励及其退出措施,让“双创”服务工作及其奖罚机制供给制度化并形成常态化的长效机制,有效推动“双创”服务工作。
高校共青团应及时借助大数据新经济、新技术,建立“双创”服务数据库,实现人员、导师到跟踪服务信息化供给:一是充分利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建立“双创”青年电子档案、人才储备等信息数据库,侧重将各级“双创”竞赛中涌现的优秀青年纳入其中,实现“双创”人员供给信息化;二是将聘任的校内外“双创”导师、“双创”实践基地的相关信息纳入数据库,利于“双创”项目得到及时咨询、指导、评估及其落地孵化;三是建立“双创”跟踪服务台账,定期跟踪了解“双创”项目实际进展状况,便于及时采取跟进措施及其指导服务,实现“双创”项目跟踪服务供给信息化。
高校共青团应以当前的群团改革为契机,运用新媒介平台,建构“网上共青团”,开展“双创”网上网下学习平台,设立发明专利、技术创新、学科竞赛、专题研讨、创业实践等领域多覆盖的“双创”项目博览会,对其中优秀项目、团队和个人给予“一对一”支持;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园和创客空间等平台,以融资洽谈、项目对接等方式,推动“双创”青年与银行机构、政府机关实现有效对接;与商业厅等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对接,为“双创”青年定制个性化“一揽子”服务菜单,提供信贷、贸易、财务、政策、市场等多方位服务及其有科技含量的项目服务。
可以用理念、政策、体系和平台四个方面精准措施为高校共青团精准“双创”服务供给机制的有效建构与运作保驾护航。
高校共青团应正确认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的特点,把握广大“双创”青年的脉搏,树立“双创”理念,积极自我努力、向外借力、形成合力,增强服务青年“双创”的动力源;顺应群团改革大潮流,倾听“双创”青年呼声,让共青团成为“双创”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
高校共青团应主动争取学校党政支持,进一步完善组织机制、经费保障、技术支持、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双创”扶持政策;加强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联系,争取出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小额贷款等推进“双创”优惠政策,并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双创”扶持和优惠政策,强化“双创”服务保障。
高校共青团应利用自身优势,争取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支持,从组织、技术、资源等方面入手,建立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依托学校“产学研结合”方面的优势,建设实践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双创”导师队伍,广泛动员力量、拓展资源,为“双创”服务提供组织、技术、资源等体系支撑力量。
高校共青团应依托自身丰富的资源和组织优势,拓宽思路、挖掘资源,健全校外与地方产业园、经济开发区、龙头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共建校外“双创”综合性实训孵化基地;校内联合相关部门,打造“双创”服务中心、互动体验中心、教育园等孵化基地,为“双创”活动场地、实践平台提供切实保障。
习近平指出:“共青团工作的改革“既要顺应改革的大潮流,又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高校共青团在精准“双创”服务供给中必须遵循团组织自身的工作规律,正视服务现状,剖析存在问题,坚持从推进组织结构改革,优化“双创”服务方式、推动建章立制,构建“双创”服务长效机制、建立“双创”服务数据库,实现供给信息化、运用新媒介平台,实现“双创”项目多覆盖等四个供给层次建构精准“双创”服务供给的机制,从理念树立、政策保障、体系支撑、平台提供等四个精准措施为有效建构精准“双创”服务供给机制及其运行保驾护航,不断增强精准“双创”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籍以顺应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改革要求,迎合“众创”新浪潮下高校“双创”教育改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