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做学者型编辑

2018-03-28 15:48
传播与版权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者型学术文化

周 煜

一、在市场化形势下,出版社是否还需要学者型编辑

2017年国内出版业新书品种是40多万种,但是很多人觉得无书可看,缺少精品。很多人指责出版界。真的是出版界的问题吗?当然,主要原因在于学术文化界的浮躁,但是出版界的浮躁也不容忽视。把编辑这一神圣职业当作普通的谋生手段的人很多,具有多方面素养的学者型编辑很少是主要原因。在20世纪30年代,甚至改革开放之前,编辑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大家把编辑视为准学者,而且有的编辑就是大学者。比如给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管锥篇》做责任编辑的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先生,在编辑过程中给钱先生提了很多建议和意见,让钱先生非常感激和敬佩。他自己也出版过不少著作,如《诗词例话》《文心雕龙注释》等,最后汇为《周振甫文集》(10卷本)。但是现在是什么情况呢?准入门槛低了,从业人员参差不齐。有的人编出顺口溜:“入行不学徒,进门就干活,识字就编书,编书不看书,出书不评书,评书不懂书,改稿语不通,导向弄不明,销售论英雄。”这样的编辑如何能发现好书、编出好书呢?时代需要好的出版物,读者需要好的出版物。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的论述是这样表述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是其灵魂。编辑是文化的传播者。所以时代也需要好的编辑,需要学者型编辑。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编辑都成为学者型编辑,但至少有一部分应该是学者型编辑。在一个出版单位,学者型编辑的作用是很大的。

(一)骨干作用,能够处理复杂手稿、重大手稿

一个编辑,即使有比较高的学历,他的入门时间也至少需要5年。而且在初期他只能处理一些单书种,之后可以处理一些简单的丛书。但是涉及品种多、头绪多、学术价值高的大型图书,就需要一个学养深厚、经验丰富、耐得住寂寞、有韧性的学者型编辑。因为编辑对于一个书稿,就像一个统帅,他需要协调所有作者,协调出版社内编辑加工、印制、美编、发行的所有业务环节。那么,如果他没有丰富的编辑经验,是无法胜任的,而且作者也不会放心把书稿交给他,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书稿就是作者的生命。因各种巧合,即使给过你一次机会,也不会有第二次机会了。

(二)发挥带动作用,一个人带动一批人,坚持社会效益先行,努力做到两个效益的统一

一个学者型编辑就是一个导师,他的存在和所作所为,能够带动一批人。现在很多出版单位改制后在经营理念上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倾向。无须讳言,现在的大都市,生活成本高,经济压力大,没有好的经济条件就不可能留住人才,而且打造文化精品也需要经济基础。但是,出版社是个文化企业,它的文化属性是其核心。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出版前辈邹韬奋先生曾就事业性与商业性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事业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生命,如果说我们的事业不成功,而商业成功,等同于自杀。但是如果商业搞不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我们的老牌文化企业,如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及人民文学出版社都是践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典范。正是如此,才涌现出一大批学者型编辑,为图书市场贡献了一大批精品。

(三)发挥旗帜、标志作用,是行业和单位的标杆

我们的出版行业,正是因为有邹韬奋先生、叶圣陶先生、周振甫先生、范用先生等一大批出版家,才召唤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才俊投身出版业,这就是旗帜的作用,是行业的标杆。一个出版单位也一样,如果有这样的学者型编辑,他在精神上就会对年轻编辑有引领作用,让年轻编辑有努力的方向。否则,就会出现思想混乱、消沉、人心不稳的现象。而一个出版单位,只有有一批学者型编辑,才能成为行业翘楚。例如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先生,他被当代著名学者蒋寅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代编辑的代表。他从中华书局的普通编辑干起,历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在干好本职的同时,坚持学术研究,他对江西诗派和唐宋大家均有深入研究,他的代表作就是《唐代诗人丛考》,最终成就学术大家。正是因为有傅先生这样的学者型编辑的存在,中华书局才能聚拢一大批优质作者资源,持续不断地给读者奉献优秀读物。

(四)出版社和作者之间的精神基石

人和人的信任不是一时建立的,尤其是知识分子之间。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一直奉行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知识分子要想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非一时之功,需要长时间的接触磨合。而学者型编辑就是出版社和作者之间的精神基石。因为真正做学问的人,他的时间很宝贵,不会有时间去应酬。即使交流,也需要有一个平等对话的基础,如果编辑胸无点墨,又怎么能和作者沟通呢?所以,编辑平时在做好本职的同时,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在学术学养方面不断提高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才,进而朝着学术大家努力。

二、如何成为一个学者型编辑

(一)坚持学习,不断提高学术文化素养

现在的编辑大都是硕士、博士毕业,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但是学校学习的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更新很快。所以需要编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工作需要,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持续充电。文化的积淀非一时之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宋朝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讲的就是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二)追求与作者平等对话的地位,与作者做朋友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文化素养,才能使自己有和作者平等对话的能力,赢得平等对话的地位,才能让优质作者把书稿放心地交到你的手上,才能积累出一批优质作者资源。出版业不同于普通的商业,出版业的交际也不同于普通的商业交际。以文会友,是这个圈子的主流。范用先生原是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后任三联书店的总经理。他一生爱书、懂书、编书。他在人民出版社任职期间,在1963年的中秋节前夕,在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请吴玉章、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吴晗等五位大学者,清茶一杯,几碟瓜子花生,请“五老”给人民出版社选题把脉,结果谋划出了一批好书,如7卷本《中国史稿》、12卷本《中国通史》《中国史纲要》《朱元璋传》等至今都在重印的好书。

(三)戒除浮躁,能坐“冷板凳”,以钻研学术为荣

很多编辑自己水平很高,却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比如人民出版社的林穗芳编审,他自己懂13国文字,在《毛泽东选集》的对外翻译和传播,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著作出版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他自己在人民出版社仅仅是个普通编辑,连个中层干部都没担任过,但他的学问,却是人民出版社的骄傲,也是所有编辑的楷模。还有中华书局有一个老编辑王仲闻,他是王国维的儿子,他在审读《全唐诗》过程中,不断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和心得,最后自己出了一本厚厚的《全唐诗审稿笔记》。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学术精神。

(四)以工匠精神打造学术精品

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马静,曾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中国茶叶大词典》,全书曾进行了7次编辑加工、8次校对、作者5轮退改,37项专项检查,300多个造字,412次的查重,清样6次。其手工制作的工艺流程表已被出版博物馆征集,但她因感情投入太深,至今未舍得捐出。她自己总结说,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细,就是持之以恒的艰苦劳作,就是永无止境的学习与创新,就是不计名利的无私奉献。她自己在这十年间,因短期内不能出效益,经历了扣工资、扣奖金、扣津贴的压力,但还是坚持住了学术良心,最终出版了精品。

(五)成就理想、成就梦想

选择了编辑,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就是选择了一种默默奉献的生活。但是坚持住了,就会成就一种理想、一份追求。叶圣陶先生原是位作家,写过小说《倪焕之》及童话集《稻草人》等,但是后来主要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编辑了很多教材,并主导了汉语拼音方案。他在总结自己的编辑工作时说:“编辑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这句话真正道出了编辑的辛苦。但是因为这份辛苦,叶圣陶先生也成就了出版教育大家的梦想和追求。

三、文化繁荣需要学者型编辑

英国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曾说过:“早期的文化将变成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灰土。但是,精神将萦绕着灰土。”我们回顾世界各国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国家真正强大的不仅是它的经济实力、不是它的军备甚至不是它的疆域,而是它的文化软实力。因为文化也许会更新,但是文化之上的精神是不朽的,这种精神会将一国一民族统一起来。中华民族历经忧患最终能够不倒,就是因为我们有着绵延不息的文化血脉。这种文化传承能够让我们超越了党派、民族及各种分歧,最终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我们编辑的神圣性就在于我们是文化的整理者、我们是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是文化的播种者。文化繁荣需要学者型编辑,所以呼吁全社会关注编辑。

(一)提高编辑地位

在国外编辑地位是很高的。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乔还田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两年前,有一位朋友说,他曾私下问过一位美国官员:在美国出版领域,编辑有什么地位?对方说,在美国,编辑的地位很高。如果知道你是做编辑的,很多人会对你肃然起敬,不管你穿得怎么样,有多少钱。因为他觉得你能驾驭那么多文化,影响那么多人,别人驾驭不了,影响不了,而编辑能驾驭一篇文章、一本杂志、一个刊物、一本书,很了不起。过安检时,安检员发现你是编辑,会高看你一眼。在美国,编辑比官员体面,比官员有地位。”因为目前在我国,每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数非常惊人,2017年国考缴费人数就达148万人,大部分年轻人毕业的首选就是考公务员,而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却在不断下降。这种现象与纸媒衰落、文化体制改革、收入不高等都有关系。这是令人忧虑的。文化振兴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是一句空话。所以,需要在多方面提高编辑待遇,比如政治待遇、经济待遇。

(二)编辑要苦练内功,淡泊名利,努力成为学者型编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在一次论坛发言时说:很难想象一个学术文化素养不高的编辑,能够提出可以推动学科发展的论题,能够对相关学者进行比对筛查,在审稿把关环节,没有很高的学术文化素养支撑,怎样对编辑各个环节进行把控。所以,编辑就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向前辈学习,向业界的标杆学习,苦练内功。只要你够执着、够坚持,就一定会成就学者型编辑的梦想。

第一届韬奋奖获得者周振甫先生在一次记者采访时说过一句话:“中华书局给了我编审的资格就足够了,值得我为它奋斗。”什么是境界,这就是境界。

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需要一批学者型编辑。我们有幸赶上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内乱的和平时代,我们的压力相较于前辈,根本不算什么。我们有幸成为编辑的一员,有幸成为中华文化火把的传递者。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每一天做起。甘于寂寞、甘于奉献,在成长为学者型编辑的路上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文化和价值[M].黄正东,唐少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李岩.让我们静下来,沉潜下去[J].中国编辑(增刊),2017:40-42.

[3]乔还田.追求与作者平等对话[J].中国编辑(增刊),2017:49-52.

[4]马静.时代呼唤工匠精神[J].中国编辑(增刊),2017:53-54.

猜你喜欢
学者型学术文化
学者型独董与内部控制质量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者型钧艺传承人
——记陶瓷艺术大师张义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谁远谁近?
以翁贝托·埃科为例,谈“学者型作家”
当代“声景”中的“学者型作曲家”
——旅美作曲家梁雷音乐作品学术研讨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