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佳凡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重庆 北碚 400700)
《海国图志》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关于世界史地和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先驱名著,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都曾受过这部著作的影响。它之所以受到近代世人包括后人的追捧,就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而是魏源御侮图强、挽救中国开始沉沦、力图振兴祖国的发奋之作。在这本书的序言部分,魏源提出了此书的写作目的是“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其“师夷”与“制夷”思想的研究,而对其“以夷款夷”的研究则相对较少①目前,学界对于魏源“师夷”与“制夷”的研究较为集中,有朱竹云的《魏源“师夷”以“制夷”的先进思想》(《学术论坛》,1990年4期)、陈煜的《从“古微”到“师夷”——魏源的思想转型与近代思潮的开端》(《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5期)、王双印的《“师夷制夷”与近代中国政治走向》(《求索》,2012年10期)等数十篇论文;对其“以夷款夷”思想的研究有易振龙、彭忠德的《“以夷款夷”正解》(《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期)、冯根华的《“以夷款夷”之我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7期)等少数论文。。同时,对“以夷款夷”的研究,已有的诠释也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
要全面理解以夷款夷,重点在于对“款”字的解释。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有将“款”字解释为“叩、敲、击”[1]的,也有将“款”做“诚信、缓和”[2]讲的。当然,还有不少学者将“款夷”二字连起来解释。侯外庐的《中国近代哲学史》将“款夷”释为:“反对封建顽固派在对外贸易方面那种闭关锁国的保守观点,而主张在严禁鸦片贸易的同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平等的商品贸易。”[3]57湖南省魏源诗文注释组编纂的《魏源诗文选注》中将“款夷”释为:“为了在外交斗争中利用矛盾,团结其他国家来对付侵略者。”[4]138人教版中学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把“以夷款夷”注释为:“用外国的礼仪接待外国”[5]10,即将“款”字按字面意思解释为“款待”。其实,上述几种解释都有失偏颇。相较之下,我们更为认同易振龙、彭忠德对“以夷款夷”的解释:“通过(一国)夷人使(另一国)夷人(与我)议和”[6],即将“款”字释为“使……议和”。不过,这种解释也还不够完善,且论述也不全面。这里拟通过对“款”字本义的考证,并结合传统典籍、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时的参考文献、魏源自己的著述及同时代人的著述这4个方面史料中“款”的用法,对“以夷款夷”的本意做进一步的考证。
要正确诠释“以夷款夷”,就不得不对其中的关键字“款”字做一番考证。通过对各种古籍史料的比较,可发现由宗福邦、陈世饶、萧海波等人所撰的《故训汇纂》一书对“款”字的原始义项的解释较为全面,因为此书汇集了自先秦至晚清近三千年来中国传世典籍的训诂资料,故要追溯“款”字的原始义项,参考此书是很有必要的。书中对“款”字的解释共有“诚;诚款;忠诚;忠实;宽;至;爱;徐;空;重;心;叩;扣;缓;刻”[7]1172等在内的30多种义项。虽没有一项明确提及“款”字系“和、议和”之意,但仍可从书中找到这一用法的渊源,即“叩”这一义项。对于此义项的解释,书中注有例句“款关请见”及“款塞来享”[7]1172。从字面意思不难看出,“款”字在这里显然是当“叩”意讲,但若进行深层次分析,这里的“款”字还含有“意欲归服、讲和”之意。除此书外,晚清编纂的《辞源》一书也罗列了“款”字的多种义项,如“真诚,诚挚;缓,慢;至,留止;空,不实;钱币,经费;条目,事项”及“和,议和”[8]1654等意。应特别注意的是在《辞源》对“款”字的解释中明确提到了“和、议和”这一义项,并有例句:“盖自开疆以来,尽九边而然矣。故战款异局也,远近异势也。”[8]1654“款”在此句中的释义很明显就是与“战”相对的另一种战争结局,即“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款”字做“和、议和”讲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用法。
仅对“款”字的本意做一番考证探究很难让人认同魏源所说的“以夷款夷”中的“款”字为“和、议和”之意。所以,还得通过探析传统典籍、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时的参考文献、魏源自己的著作及与魏源同时代人的著述这4个面史料中对“款”字的运用来进一步论证魏源所述“以夷款夷”中的“款”字为“和、议和”之意。
众所周知,魏源是晚清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子、集,在很多方面均有造诣。作为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其学问多源于中国的传统典籍。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传统学问因这些优秀的文人学者而得以发展,那么同样的道理,某些字词的传统用法也会在他们那里得以延续,因此要分析魏源“以夷款夷”的含义,还要从中国传统典籍中去寻找答案。
中国传统典籍浩如烟海,在此,仅以部分史料中对“款”字的运用为对象以作论证。在《旧唐书》中载有这样一段史料:“孝恭进击朱粲,破之,诸将曰:此食人贼也,为害实深,请坑之。孝恭曰:不可,自此以东,皆为寇境,若闻此事,岂有来降者乎?尽赦而不杀,由是书檄所至,相继降款。”[9]1437同样的用词还有:“大和初……同捷不奉召,据郡构逆,以珍玩、器币、妓女、子弟投款于廷凑及幽州李载义。”[9]2442“世隆谓元龙曰……吾为太原王报仇,终不归降。元龙见世隆呼帝为长乐,知其不款,且以言帝。”[10]15以上诸“款”皆含有“降服、归服”之意,但若解释为战胜者对战败者采取一种与歼灭相反的另一种措施即讲和也未尝不可。且在中国古代史料中就有将“款”字用于胜者对败者的传统,那么说魏源受此传统的影响在《海国图志》中用“以夷款夷”而不用“以夷和夷”就显得尤为合理。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天朝上国的观念在统治者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魏源若想让自己的这本著作能为世人所知,自然不敢“随意触犯逆鳞,只能随同当时的政治主流用词”[6]。他用一个战胜国对战败国常用的“款”字以代替“和”字,即可表达自己的用意,也可“掩饰天朝大国败于坚船利炮的尴尬”[6]。
魏源编纂的《海国图志》一书,先后3次修订,取材十分宏富,可谓“贯穿于中国史乘,西人记录,置中西于一炉,合五洲为一书”[11]26。他的材料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既包括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等正史书籍,也有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如《水经注》《西使记》等。此外,还有外国人的著述如利玛窦的《地图说》、南怀仁的《坤舆图说》及汤若望的《远镜说》等。他所参考的文献不仅为他编纂《海国图志》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会影响到他对某些字词的用法。
魏源为编纂《海国图志》所引史料颇多,在此我们仅以有籍可考的一些文献以作论证。李汉武在《魏源传》一书中曾载:“源治《海国图志》,牵涉元史,辄苦迷津,爰取……邱处机、刘郁之书,参以列代西域传记……”[12]116这里就以上述史料中提到的文献试作分析。《元史》载:“清乐军,以从兄天祥为先锋,所向无敌,分兵略三河、蓟州,诸塞望风款服。甲戌,朝太祖于燕之幄殿,所陈皆奇谋至计,大称旨,赐金符,授马步军都统,管领二十四万户。从木华黎攻高州,又从攻北京,皆不战而克。”[13]761这段史料选自《兀良合台传》,清楚地记载了兀良合台的赫赫军功。史料的大意不难理解,兀良合台既被“赐金符”,又被“授马步军都统”一职,显然是前句所述战役当是一场胜仗,那么“诸塞望风款服”自当是“投诚、讲和”之意。同样的用法也出现在刘郁的书中。“不然,旷日持久,粮乏瘴起,不便事闻。上命药剌海以千人守其地,久之,贼穷困,以二十年二月八日纳款。”[14]12“穷困”一词交代了“贼”的处境,既然已被围多日,又无后援,若要继续生存,只能投诚讲和,所以在此处,“款”字仍系“和、讲和”之意。
这里之所以推断“以夷款夷”中的“款”字做“议和”讲,除了考证“款”的本意、追溯传统典籍中以及魏源编纂《海国图志》的参考文献中“款”字用法外,更为重要的论据还是来源于魏源自己的著作。尤其是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魏源多次使用“款”字。“盖康熙中用荷兰以款俄罗斯,又联俄罗斯以逼准葛尔。”[11]97“我患夷之强,夷贪我之利,两相牵制,律可无事,非今日主款者之密略乎?”[11]109以上两句中的“款”字都可理解为“议和”,夷与夷之间、夷与我之间都可通过“款”来建立和平关系。“自夷变以来,帷幄所擘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非款即战,未有专注守者,未有善言守者。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11]75这则史料更是直接表明“款”是与“战”“守”相并列的3种战争状态,即战争状态只有3种:战、和、守。所以,“款”在此处显然是“议和”之意。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也提到关于何为“以夷款夷”及如何“款夷”的语句:“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为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服我驰驱,是谓以夷款夷……款夷之策二:曰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11]97在此,魏源强调守的重要性,只有先守住了自己的疆域才有继续战争与讲和的基础。同时,他更大胆地提出向各夷国开放贸易以与他们讲和,建立和平的关系。当然,魏源所谓的“以夷款夷”并非是以牺牲一定的国家利益而换取一时的安宁,而是一种通过和平方式,凭借一国或多国的力量让敌国与我议和的外交手段。对于魏源的这个意图,在《海国图志》中也有详细的阐释:“既变以后,则不独以夷攻夷,并当以夷款夷。国初,俄罗斯争黑龙江地构兵连年,圣祖命荷兰寄书俄罗斯,而献城攻地。廓尔喀两部争衅构兵,诏命达赖喇嘛遗使往谕,而喀部来庭。缅甸不贡,闻通罗受封而立贡。廓尔喀未降,闻英吉利助兵而即降。故款夷之事,能致其死命,使份首求哀者上;否则,联其所忌之国,居间折服者次之。”[11]114他所列举的清初“以夷款夷”的成功事例更进一步论证了“以夷款夷”的含义。“以夷款夷”目的就是为迫使敌国放弃对我用兵,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给予另一个国家某些利益吸引敌国来主动向我求和;二是团结另外的国家,使其向敌国施加压力,迫使敌国与我讲和。这些在《海国图志》中多次被使用的“款”字应为同一用法,而只有把“款”字解释为“和、议和”,上述所引史料才能全部解释通顺。
正是由于在魏源的认知中“款”即为“和”,所以不止在《海国图志》当中,在他的其余作品中也有相同的用法。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抚记》载:“道光二十一年四月,英人之受款于广东也,在我师则以救一时之危,在敌亦急欲得银以济兵饷,故通商章程,彼此皆未暇议及。”[15]97该句所指当为1841年四月因广州战役失败,靖逆将军奕山在广州与英人签订《广州和约》一事。在此句中,“英人之受款于广东”应译为“英人在广东接受议和”。同样的语句在魏源的另一著作《圣武记》中亦有提及:“晚侨江、淮,海警飙忽……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宁之月。”[15]82“海夷就款江宁之月”即我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也称《江宁条约》,所以此句中的“款”字也做“议和”讲。
“以夷款夷”中的“款”字系“和、议和”之意,不仅因为这是中国正史古籍中的传统用法以及魏源自己在作品中多次这样运用“款”字,还因为这种用法作为一种文言常识为与魏源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出现,下面试举几例以作证据。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曾在自己的著作《原强》中提到:“使曩者款议不成,则畿辅戒严,亦意中事耳。”[16]329我们在查阅此则史料的同时,还看到了这句话的注释,注释中明确写道:“款议:和议,此指甲午战争后期中日双方的谈判活动。”[16]335-336曾做过林则徐幕僚的梁廷枏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学者。他在《夷氛闻记》中写有:“伊里布已遣武举张振龙、家仆张禧等,冒险赴夷船以候款开导,夷果不复攻,而责覆款议殊亟。”[17]118“一战不胜,则增兵再战……庶几可夺其骄矜之气,杜其贪索之谋。因遂成便,乃可徐与议款。”[17]105无论是“款议”还是“议款”,这两个词汇所表达的都系“讲和”之意。在梁书中还有提到“款夷”的语句:“当是时,人人思奋,翘首企足,以款夷为辱,将待夷船之再入也而益歼之。”[17]79此句中所带有的感情色彩再一次论证了我们的论点,“款夷”若非当“与夷人议和”讲,又怎会让人感到耻辱,又怎会“人人思奋,翘首企足”,盼望着将夷船歼之以发泄自己的愤怒呢?同样的用法在其他人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如夏燮《中西纪事》载:“夏四月,弥、俄讲款。”[18]181“二十日……惧我军之乘其间也,乃张白旗请款”[18]191;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云“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19]86等。凡此例句,在与魏源同时代人的作品中可谓不胜枚举,都可以证明“款”字有“和、议和”之意。
经过以上对“款”字的考释,可以确定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提出的“以夷款夷”的本义就是运用和平的外交手段,凭借一国或数国的力量以迫使敌国与我议和。且魏源所谓的“议和”并非屈辱投降之意,而是意指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夷我之间的问题。“以夷款夷”实为魏源外交思想的体现,至于其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已不在本文论证范围之内,且已有学者做过相关研究,在此不做探讨。
参考文献:
[1]冯根华.“以夷款夷”之我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7).
[2]于醒民.林则徐、魏源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45-50.
[3]侯外庐.中国近代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4]湖南省魏源诗文注释组.魏源诗文选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5]中小学历史教材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6]易振龙,彭忠德.“以夷款夷”正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9-142.
[7]宗福邦,陈世饶,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广东、广西、湖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修订组.辞源:修订本2[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8.
[9]刘呴.旧唐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7.
[10]杨衒之.洛阳伽蓝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11]魏源.海国图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12]李汉武.魏源传[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13]中国文史出版社.二十五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14]刘郁.西使记及其他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5]刘东.近代名人文库精萃·林则徐 魏源[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
[16]张惠诚.中国变革文化名著[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17]梁廷枏.夷氛闻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8]夏燮.中西纪事[M].长沙:岳麓书社,1988.
[19]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论[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