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开始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并在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传统报刊业也因此受到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计算机上通过网络浏览新闻或是搜寻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而手机网络的普及,又促使人们逐步从计算机转向手机,通过各种客户端或是用其他相关的手机软件来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传统报刊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减,“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甚至预言到,到2044年报纸将彻底消亡。”
在谈小型城市传统报刊面临的现实困境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小型城市报刊”这一概念,一般来说小型城市中常见的传统报刊有如下几种,首先是地方性特色报刊,以及一些小型报纸杂志。其次就是比较有名气,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全国性的报纸期刊。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那些品牌性报刊受到的冲击相对于地方报刊来说受到的影响较少。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而提出的,简单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机、手机等都属于新媒体涵盖范围,而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与应用的基础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报刊都采用纸质版本发行,虽然符合大众的基本阅读习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可以方便携带,随时阅读的媒介。而相对于传统报刊业,新媒体基本可以实现传统报刊的所用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具有更加便捷、廉价的特征。
同时,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阅读报刊是为了获取最新的新闻消息,但是传统报刊由于自身发行方式限制,刚刚发生的事情最快也要等到第二天才可以发行,而新媒体依靠互联网技术,刚刚发生的事情可能后一分钟就可以在网上看到,新媒体在新闻的时效性上完全打败了传统报刊,这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用户选择使用新媒体来阅读新闻,因而也就对传统报刊的销售量产生直接影响。小城市的城市规模特征体现在“小”上,而城市规模直接决定了消费群体的数量,因此双方面的原因给小城市中传统报刊业发展造成了极大困境,使其发展形势岌岌可危。
根据过去数十年的相关数据,报刊业是我国乃至全球覆盖面最广的媒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新闻和其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从目前我国报刊发行类别来看几乎包含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生活琐碎,都有其专门相关的报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已经对全球范围内包括很多大型报刊企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小型城市传统报刊由于其本身的特征和局限性,发展空间正在不断萎缩。
新媒体对传统报刊业的冲击力度之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小型城市中的部分报刊同样如此。面对困境,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成为小型城市中报刊业面临的问题。如果选择顺流而下,通常是两种表现,一种是面对日益萎缩的市场,那么只能不断缩减报刊的印发量,另一种就是宣布破产。对于部分报刊选择“顺流而下”的结果,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失败的表现,只能说新媒体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传统报刊相对于新媒体确实有很多劣势,虽然我们曾看到有“复兴纸质”的口号,但真正去做的还是少数,毕竟大部分人都会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且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顺流而下”的例子也有很多。2009年曾经掌握全球最大销售量的杂志《读者文摘》宣布破产,负债超过了二十亿美元,这在全球报刊业引起了轰动,但无论如何也难以挽回其曾经的辉煌。而很多小型城市中的报刊虽然没有关门大吉,但是相对于过去,销售量锐减了很多。
但即使在这种恶劣的形势之下,小型城市中的很多报刊企业在努力坚持,“逆流而上”,希望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外部环境的改变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首先从地方性报刊来看,如“XX日报” “XX晚报”,这种具有地方性特征的报刊由于其主要消费对象是当地人群,并且由于其“地方性”的特质会使其受到地方政府的补贴照顾,因而相对于其他非官方性报刊来说有一定的优越性。
其次从其它报刊来看,很多报刊为了适应新媒体大环境的发展,自身也在努力改革,推出专门的报刊网站供人们在网上浏览信息以及设计制作专门的报刊App(Application program简称,意思为应用程序),而根据相关调查数据,“从报刊App的运行平台来看,就目前国内最流行的几类移动终端而言,缔元信数据公司2012年的调查数显示,智能手机是用户使用最多的,76.5%的受访者通过智能手机进行App应用。平板电脑是仅次于智能手机的被广泛使用的终端,占到35.9%,而ipad又以绝对优势(64.3%)占据了平板电脑的市场。”从这一数据显示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报刊业正在努力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但是小城市中传统报刊在这一“逆流而上”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
中国报刊业逐步与新媒体的适应过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传统报刊的复兴之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不难发现大部分开发各种移动客户端以促进发展的报刊都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如我们所熟知的《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等,小型城市中传统报刊的转型却没有这样顺利,“逆流而上”的过程仍然充满了险阻。
资金是所有企业运行的基础,转型是小型城市中报刊业在“逆流而上”进程中的必经之路,但转型的前提是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的匮乏成为阻碍小型城市中报刊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型城市中报刊业一般规模较小,相对于大型报刊集团,员工数量也十分有限。在和新媒体的对接过程中,无论是加大广告宣传还是扩大规模、推行移动终端App,无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许一些地方性报刊会受到政府的照顾,但从整体上看往往是杯水车薪,发展之路仍是漫长。
其次是对技术层面要求较高。新媒体的载体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型城市传统报刊业在寻求新生的过程中,有时即使在资金到位的前提下,却找不到可以帮助开发专门程序软件的人才。从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来看,相关专业每年都有很多毕业生,但是大部门毕业生都会选择进入专门的计算机或是相关企业工作,很少有人专门来到某一报刊企业中,大型报刊企业可能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小型城市中的报刊企业对于技术人才来说没有吸引力。
大众关注度不高也是传统报刊发展的阻力之一。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和便携式平板电脑的推广,手机几乎达到人手一部,平板电脑虽然没有智能手机覆盖面广,但其市场份额也是十分可观的。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即使不下载安装专门的报刊App,也可以通过浏览器等直接搜索网页浏览,这样就导致大众逐步滋生一种心理:手机可以代替传统报刊。小型城市中很多报刊本身名气有限,再加上大众的消费心理,越发使得传统报刊的转型之路看上去遥遥无期。
面对重重阻挠,小型城市传统报刊发展的未来看似岌岌可危,如何让这些传统报刊在新媒体时代下存活并继续发展成为很多人思考的问题。人们选择新媒体,大部分是因为其便捷快速的特征,但是这既是新媒体的优点,同样也是新媒体的缺陷所在。从目前网络新闻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来看,很多时候已经造成“新闻泛滥”的局面,假新闻频发,“新闻逆转”的情况经常遇到,这让人们对新闻的真实度产生了怀疑,也对新媒体下新闻的传播方式产生了怀疑,而正是这点给予传统报刊的“逆流”带来了曙光。
大数据时代下的新媒体相对于传统报刊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但是传统报刊的“公信力”是很多新媒体所不具备的,面对网上繁杂的新闻内容,同一件事不同的媒体给予的报道会给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产生影响。从目前大众调查来看,大部分人觉得传统报刊相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其信誉度是比较高的。从这点看,坚持职业操守,保证公信度的报刊一定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存活下来。小型城市中的报刊,主要新闻对象是城市中所发生的事情,所以这些报刊只要清晰地阐述事实,不虚造、掺杂私人情绪,保证客观中立的态度,坚守职业媒体的基本道德,就可以在城市居民中塑造好的道德形象,从而发展潜在的消费群体,增加社会对自身报刊的支持力度,为其在城市发展中奠定基础。
保证自身的公信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小型城市中传统报刊发展的基础。但仅有此点,还是很难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无论是传统报刊还是新媒体下的各种电子报刊,大众关注的焦点永远都在“内容”上。小型城市中传统报刊一般都以地方新闻为主要内容,为更好在新媒体时代下发展,可以适当丰富报刊内容,增加独具特色的栏目,吸引大众眼球。
其次在传播方式上,小型城市传统报刊应该多吸收新媒体的发展经验,改革自己的缺陷。建立官方网站,开发专门的应用程序。通过技术人员和编辑人员对其进行不断完善,除去每天的纸质版报刊内容外,及时关注社会重大新闻,同步到网站和应用程序之中,让大众可以感受到传统报刊也可以具有时效性。“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一些老牌媒体,都在融合新技术、新平台,通过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开发新技术应用程序等多种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来实现转型。十几年前,《纽约时报》就建起了官方网站,向受众提供《纽约时报》的全部资讯,《纽约时报》网站已成为美国网络报纸最大品牌,在线业务以每年三到四成的速度增长。”
改革僵化的新闻陈述模式也是传统报刊转型发展的途径之一。过去我国对于新闻陈述方式有专门的格式要求,而现代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网络、时尚用语也出现在新闻内容中,甚至一些官方性新闻也会采用一些生活化、幽默化的语言以增强大众对新闻的认知。小型城市中大部分报刊业的对象都是当地原生居民,在对新闻的陈述中可以采用一些地方性特色语言或是方言掺杂其中,以此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喜剧性,在陈述新闻基本内容的同时又让人感到一丝亲切感。
小型城市中传统报刊业发展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显得岌岌可危,如何转型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将传统报刊业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在坚持自身特色和原则的基础上吸收新媒体发展经验,融合发展将成为传统报刊业的发展主题。只要认真研究,找出对策,传统报刊业发展仍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