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义桥
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媒体已经进入融合的大环境,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作为与传媒息息相关的应用型学科,必须立足于媒介融合背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媒体的传播手段及操作平台,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要旨。现行高校学生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均是以两个学期一个学年的时间做规划,常规的教学周排课系统和授课模式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课程难以有效的、高质量的实施。高校现有专业培养计划的专业集中实践课程主要以大四学生毕业实习为主,大一至大三均无法提供高质量集中实践教学,也成为应用专业培养人才的难点。福建师范大学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胆创新突破固定化的两个学期设置,在福建省率先开设“个性化培养周”。
本次“个性化培养周”联合了省勤工助学协会,汇聚了数百名优秀教师,并广邀国内知名企业家、投资人、青年创业者集聚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学校平台,为福建乃至全国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贡献先行经验。本次“个性化培养周”时间安排在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后,由学校与学院合力组织,集中一周的时间根据各学院各专业的学生特点给予学生开设涵盖科研训练、科技活动、考研学习、专业实训、专业竞赛、学术研讨、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交流访学、社会实践、就业实践等多方面内容。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充分利用个性化培养周的契机,充分利用一周的时间,突破传统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为各个年级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安排了丰富、充实的实践教学。学院根据各年级实践能力的不同,将活动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类型的课程,在学生能力达标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并且学生在个性化培养周期间必须保证足够的学时,即要求每个年级的学生至少完成7个单位的学习时间,适当体现学生的自主权。
在高等院校中,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有欠缺,忽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且教学方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仅按部就班的学习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融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全方位正确的认知专业成为学生日后积极参与专业实践的基础。因此,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在个性化培养周期间针对步入学校的一年级新闻传播学类新生开设专业认知课程,课程从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设置、教学计划的安排、专业赛事介绍、优秀作品交流、就业目标、实验器材的操作学习、实验室管理规定等内容组成,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内涵,对专业有较为明晰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践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参与兴趣。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特点是实操性强,尤其需要教师、学生与业界动态接轨,但现行高校管理制度使高等院校与业界难以在人才培养方面达到高效的沟通,产学研教学不深入,导致高校教师实践教学动力缺失,学生对业界了解途径较少。个性化培养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业界集中学习交流的机会。传播学院邀请实战经验丰富的东南卫视制片人、新华社福建分社融合报道中心主任、福建省电视台主任播音、福州市少儿频道总监、海峡卫视纪录片工作室制片人、福建海呐天成广告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等业界专家,为各个年级开设共计16场讲座。讲座为学生提供了最新、最翔实的学习案例、分享业界行业动向,使学生学习内容从课堂教学延伸至业界生态,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实践的理解和思考。例如“关于AR市场应用与策划”主题讲座老师通过多个视频和案例向学生说明了平面图形识别与定位、人脸识别、3D图形识别、SLAM技术并提出在AR市场新闻传播学类学生的学习要点;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的主题讲座上,拥有丰富的从业经历和培训经验的老师,结合自身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发生的趣事逸闻,向学生讲述在新媒体环境下优秀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与播送节目的情况。
个性化培养周不仅实现学科、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跨界融合,还进行知识层面的整合,从而实现多学科视野和研究方法的融合。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仅在专业方向内进行融合培养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必须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通识教育且将多学科的知识与实践内容进行整合。个性化培养周将校内与院内资源整合,从学校层面,充分调动各学院的资源,开设各类跨学科精品课程。学院根据各专业需求,指导学生修读校内公共选修课程。例如在个性化培养周期间,由于师资力量的侧重点不同,传播学院课程设置中缺少法律相关的重要课程,相关法律的学习对专业学生在拍摄新闻、制作影视作品、创作广告有重要意义,因此传播学院指导学生修读学校开设“电影中的法律”等课程,学校开设的课程成为学院培养的重要补充;此外,传播学院与经济学院合作为在校大二、大三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在分享自主创业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学科背景,给学生提供更多专业意见。
新闻传播学类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专业传播知识和学术背景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话语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新闻传播学类学生具备良好的国情意识、人文精神、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以个性化培养周为契机,增加学生与社会问题深层次接触的机会,进一步学习社会新闻的调查方式、撰写要求和新闻摄影的操作。传播学院邀请新华社福建分社融合报道中心主任宋为伟老师,为同学们开设名为“镜头的温度”的新闻摄影主题分享会。业界专家通过短片的形式向同学们阐述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业界人员工作生活的现实状态。通过展示春运、进城务工人员、巴西武装冲突等新闻照片向学生讲授新闻摄影的技巧、图片说明写作、构图等知识。
由于学校第一次组织个性化培养周,学校与学院两级单位协调时间不足,活动整体统筹尚有欠缺。实践教学的主要授课地点为实验室,目的是增加学生对专业器材的认识和实验室使用方式,但教学组织相对松散,授课形势相对单一,互动性不够。在准备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应增加高年级学生助理,将新生进行分组教学,增加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动手能力。
新闻传播学类属于应用型专业,大学四年的培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分阶段提升。在本次个性化培养周中,学院针对一年级学生提出侧重于专业认知的活动,有利于新生为更好的进阶学习打下基础。但是,针对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分层次进行实践教学有待区分,进一步体现不同阶段实践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大二的学生应侧重于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积极参与学校重要部门相关活动的新闻采写、摄像、编辑等工作,通过学校与学院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有机的结合;大三的学生应侧重于实践综合能力的整合,例如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大四学生应侧重于强化业界所需求的实践能力,只有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才能体现个性化培养。
由于个性化培养周安排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习惯性地将期末考试视作学期结束的标志,对个性化培养周的认识不清。在活动安排中,除了专业负责人、个别教师外,教师多没有参与其中,导致此次活动参与度底,关注度少。因此,学校应与学院进一步推进个性培养周的目标和意义,从观念上改变学生与老师对常规教学的认识,将个性化培养周作为课堂的延伸。此外,学校给每个班级均配有班主任,应当利用个性化培养周的机会,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加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请班主任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把个性化培养周举办得更好。